杨毅然,沈克印,2
2017年5月,国家体育总局下发了《关于推动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建设工作的通知》。《通知》提出:建设运动休闲特色小镇是加快贫困落后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抓手。到2020年要在全国范围内扶持建设一批体育特征鲜明、文化气息浓厚、产业集聚融合、生态环境良好、惠及人民健康的运动休闲特色小镇。2017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也指出:要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同时,还明确提出,必须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加快推进体育强国建设。在精准扶贫背景下,体育特色小镇是推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抓手,是落实新型城镇化战略和健康中国战略的新的着力点,是加快我国中西部等贫困落后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实施脱贫攻坚工作的助力项目。体育特色小镇是未来体育产业发展的风向标,是深化体育改革和推动体育发展的重要突破口。体育特色小镇在精准扶贫中的现实意义以及如何助力体育扶贫是当下需要研究和解决的现实问题。
贫困是阻碍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最主要因素之一,也是一种严重的社会问题。消除贫困,缩小地区经济发展差异,促进贫困地区经济发展是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依据我国当前的经济发展阶段的演进和贫困形势的变化,我国政府结合实际状况,适时调整扶贫开发的总体战略,逐步建立了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主要目标导向的精准扶贫政策体系。精准扶贫是新时期我国扶贫开发战略的重大转型,是我国在今后很长一段时期内治理贫困的战略重点。[1]
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调研时,首次提出“精准扶贫”的概念;2015年,他在贵州考察时,又根据扶贫开发工作提出了“六个精准”的基本要求,即扶贫对象精准、措施到户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因村派人(第一书记)精准、脱贫成效精准。为此,国务院扶贫办制定了《建立精准扶贫工作机制实施方案》,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精准扶贫工作。此后,学界又对“精确扶贫”内涵进行了界定。具有代表性的观点如下:其一,精准扶贫是扶贫政策和措施都必须要针对真正的贫困家庭和人口,通过对贫困人口有针对性的帮扶,从根本上消除导致贫困的各种因素和障碍,从而达到可持续脱贫的目标;[2]其二,精准扶贫关键在于“精准”。必须要因地制宜,采用多种方式、综合性的扶贫措施,针对真正贫困人口和家庭,帮助贫困人口脱贫,摘掉贫穷的帽子。
A.Hirsch认为,赋权(empowerment)可以被认为是一种医生与患者关系中家长式模式的替代方法。赋权必须坚持以下三个原则:第一,医生与患者双方对治疗负责;第二,保证能够影响患者对治疗做出决定信息的真实完整性;第三,保证患者的知情权,且所有治疗手段和决定都必须经过患者的同意。阿马蒂亚·森(Ama-rtya Sen)从权利方法(entitlement approach)视角将贫困、饥荒视为“权利失效”的结果。[3]赋权(empowerment)是指赋予个人或群体权力或权威,被赋予权力的个体、群体必须对赋予者负责。在当下,由于社会利益这个“大蛋糕”的分配无法做到绝对公平,甚至有可能根本不公平。在社会最底层和社会边缘的弱势群体得到的利益大打折扣,或者根本得不到应有的利益,且又缺乏维权的意识和能力,无法确保实现真正有效的“赋权”。精准扶贫实际上也是一种“赋权”。人民将权力赋予国家和政府,国家和政府则必须对人民负责。习近平曾指出:“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4]实现共同富裕,则必须尽可能地消除贫困和不平等。
国家自1986年开始,建立了以公共治理作为主体的开发式扶贫治理体系。扶贫战略由救济式扶贫向开发式扶贫逐渐转变,国家扶贫治理体系由过去单向的市场机制或政府治理,转变为多方式、多方力量的新型扶贫格局。[5]精准扶贫的理论基础在于坚持有效“赋权”,将扶贫工作精确到家庭、个人单位,确保社会最底层人民也能享有平等的社会权利,保护人权,坚持人民至上。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实现共同富裕,实现全面小康社会,必须把目光投放到贫困地区的人民群众,通过产业扶贫、专项扶贫等方式,带动地区经济发展,为人民真正谋利益、谋幸福。建设体育特色小镇是精准扶贫的一种形式,依托当地自然人文条件,利用特有的自然资源,发展体育特色项目,发展经济,探索扶贫开发工作新思路,为我国脱贫攻坚助力。
体育扶贫是我国扶贫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打赢脱贫攻坚战、实现共同富裕和全面小康社会的必要手段。体育扶贫的首要目的是保障我国公民的体育权和发展权,最终目的是发展社会经济,提高贫困地区人民的生活水平,增加贫困人口的收入。建设体育特色小镇,是体育扶贫的直接体现,也是助力体育扶贫的一大亮点。段鸿斌认为:体育扶贫是指国家通过实施特别体育政策,履行“发展体育事业,增强人民体质”的法律义务,从而保障贫困地区公民享有现实的体育权达到或接近全国同等水平。[6]
传统的体育扶贫实际上是体育部门在贫困落后地区开展的结对帮扶工作,大多是通过体育彩票公益金资助、体育器材售卖、体育运动项目方面进行帮扶。随着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传统的体育帮扶已经无法达到体育扶贫的目标,不能满足国家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需求,因此,体育扶贫亟需新的体育要素和新鲜活力注入,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相互融合,开发体育扶贫新模式。这种模式从根本上就是形成体育产业链,通过国家发布实施体育政策,向贫困地区倾斜,开发特色体育产业项目,发掘体育产业链潜力,支持体育事业发展,改变传统体育扶贫“一对一”模式,开发体育产业链新模式。体育特色小镇本质上也是通过体育产业链的形成和发展,来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加快农村、城市发展建设,统筹城乡发展,协调区域发展。但体育特色小镇除了发展体育产业,更需要与其他相关产业相互融合,才能实现更长远的发展。
截止到目前,我国大概还有4 000万贫困人口。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欧青平表示,要在2017年完成减贫1 000万人以上的任务,才能保证在2020年之前不落下一个贫困人口,实现2020年脱贫攻坚目标。精准扶贫是扶贫开发政策的重大创新。体育扶贫作为我国脱贫攻坚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要发挥出最大作用,必须改变传统的体育扶贫模式,开发新模式。在精准扶贫背景下,推进体育特色小镇建设,发挥体育特色小镇对体育扶贫的助力作用,促进体育产业与其他相关产业融合,形成产业链,大力推动贫困地区经济发展,造福贫困地区人民,改善人民生活有着重要意义。充分发挥体育特色小镇对体育扶贫的助力作用,必须以体育特色小镇为载体,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将产业扶贫作为抓手,扎实推进体育产业扶贫。体育特色小镇实际上是“体育+旅游”模式的典范。从某种意义上说,体育特色小镇是体育旅游的综合体,因此,建设体育特色小镇必须将体育产业与旅游产业,甚至其他相关产业相结合,吸引长效投资,因地制宜,促使其产生裂变。目前,广西省马山县的贫困人口大多数集中在偏远的石山区、深山区,因此,贫困地区的体育特色小镇建设不可避免地要利用当地的自然资源,发展生态旅游,开发特色产业,形成体育特色产业链。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家庭为单位的人们在空闲时间不再单纯地参与体育运动项目,更多的希望参与到休闲娱乐活动中。体育特色小镇作为一种明确产业定位、文化内涵、旅游和一定社区功能的发展空间平台,[7]恰恰能够满足现代人的生活和娱乐需求。人们在体育特色小镇参与体育运动,可以促进消费,同时,带动体育特色小镇周边区域经济发展,形成辐射带动效应,实现体育特色小镇健康可持续发展,为当地群众增效增收助力。建设体育特色小镇,可直接拉动体育产业发展,促进当地经济增长,降低国家扶贫支出的成本,能够为城镇经济社会发展增添新动能。
2014年开始,《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明确了“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的指导思想,提出了“加快形成政府主导、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8]政府作为公共体育服务的供给者,有义务为促进基本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作出努力。体育特色小镇的建设能够为保障公民的体育权和中国特色发展权创造新途径,为城市和农村人民平等享受体育特色小镇带来益处。建设体育特色小镇的目的是利用体育产业发展经济,提高社会发展水平,把致富和脱贫同时推进。体育扶贫从根本上来讲,是国家保障贫困地区公民能够与其他公民享受相同或至少接近相同水平的体育权。公共体育服务则是贫困地区公民所应当享有的服务;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则是政府体育扶贫的内容或目标之一。公共体育服务是多主体参与、以公共体育利益和权益为目的的公共行为。[9]建设体育特色小镇,为城市居民和农民提供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公共体育服务,消除因为地区差异带来的服务差异。
为了大力支持体育特色小镇发展,政府可以设立专项资金,整合交通运输、住房城乡建设、农牧、水利、林业、电力等部门资源,调整资金结构,加大对特色小镇建设的资金投入力度。例如,广西自治区财政给予每个特色小镇培育资金2 000万元,并在土地供给、人才引进、品牌打造、投融资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为了有效推进广西马山县攀岩小镇建设,政府把攀岩场的建设作为马山体育扶贫的重点项目,总投资298万元。建设体育特色小镇,必然增加公共体育服务供给,促进基本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都可以平等的享受到特色小镇建设带来的益处。
特色小镇是新型城镇化的产物,是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的关键一环。新型城镇化与传统城镇化有显著区别。传统城镇化相对来说更强调土地和公共设施的城镇化,而新型城镇化则更注重“人”,强调以人为本。为了满足城市人口的逆城镇化需求,体育特色小镇的选址不应放在市中心,而是在城市的周边,几乎都是在城市和农村之间,临近交通干线。我国的贫困人口大多集中在农村地区,农村贫困化是城乡二元结构体制下出现的农村地区衰退或发展滞后的严重社会问题,已成为影响城乡协调与农村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限制因素。[10]体育在服务脱贫攻坚工作上有其巨大的独特优势。为了尽可能地挖掘体育特色小镇的潜力和发挥其最大优势,大多数体育特色小镇都是建设在自然资源禀赋丰富,区位和生态环境良好,历史和人文气息浓厚,能够大力发展旅游产业的地区。
体育特色小镇作为新型城镇化的产物,有力地促进了农村地区配套设施的完善,同时吸引了国家和社会对农村地区的投资,对消除城乡二元结构,缩小城市与农村发展差距发挥了巨大作用。建设体育特色小镇,必须完善地区公共基础设施。政府对包括医疗、教育、机场、公路、水利、电力、城市公共交通等基础设施进行大量资金投入,城市和农村同时受惠;对体育特色小镇因地制宜进行规划、设计,完善特色体育设施、体育服务,发展体育特色产业,形成特色体育产业链,都进一步推进了新型城镇化进程。农村与城市之间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现状得到改善,可以逐步消除城乡二元结构对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阻碍。体育特色小镇已经在助力脱贫攻坚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同时,也在助力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带动新农村建设,打破城乡发展的二元结构模式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体育特色小镇有利于改变农村贫困人口的体育观念,培养贫困地区农民的体育兴趣和体育意识,释放出宝贵的社会精神财富。体育扶贫不仅是要促进经济发展,同时也产生文化价值,能够推动贫困地区乡村精神文明建设,引导贫困地区人民树立现代文明观念。体育扶贫所带来的社会激励价值,能够有力振奋贫困地区党员干部群众精神,树立脱贫致富的信心和决心。体育特色小镇除了体育经济扶贫,同时还要进行体育文化扶贫、体育精神扶贫。[11]大部分贫困地区人民生产技能单一,文化程度较低,无法接受素质教育,综合素质较低,缺乏优秀的人才储备。体育特色小镇的建设能够助力当地农村人员素质的提升,帮助拓宽贫困人口的增收渠道,增强贫困群众致富能力,加快贫困地区人口的脱贫致富的步伐,增强农村自我“造血”功能,避免过度依赖政府扶贫,早日实现2020年全面脱贫的目标。
广西马山县位于广西省自治区中部,是南宁市下辖区县之一,地理位置较为特殊,是“四市六县”的结合部,也是壮族、瑶族等九个民族的聚居地,民族特色文化基础扎实。马山县是典型的大石山区,石山区占全县总面积的一半以上,山地、河流等生态资源非常丰富,这也是建设攀岩小镇的基础。当地经济基础较为薄弱,少地的自然条件使得当地农民只能依靠种植甘蔗等农作物维持生计。贫困人口达到四十多万,贫困村106个,因此马山县在2002年被确定为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2017年5月9日,体育总局办公厅下发《关于推动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建设工作的通知》,启动了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建设工作。马山县攀岩小镇入选第一批运动休闲特色小镇试点项目,成为中国首个攀岩特色运动小镇。马山攀岩小镇率先在全国开启了“体育+旅游+扶贫”的模式,成为促进马山经济发展的发动机,也是在精准扶贫背景下体育扶贫的创新试点。
马山攀岩小镇计划投资30亿元,在2025年完成建设目标,规划占地3.6平方公里,以古零镇三甲屯为核心,分为核心、辐射和延伸区三大区域,形成“四区、一环、多点”的规划布局。马山县自然岩壁条件十分优越,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计划在今年开发一百条自然岩壁,远期将达到三百条。依托当地丰富的山地生态资源,马山县政府带动群众深入挖掘“山水”体旅资源,由传统旅游业向休闲旅游转变,大力发展休闲户外运动产业,打造山地户外运动基地以及国家攀岩训练基地,同时,融合其他相关产业,将运动娱乐、旅游体验、休闲度假、主题商业、教育培训等集聚一体,举办体育旅游赛事活动,逐步落实攀岩小镇建设。
体育扶贫的马山模式就是“体育+旅游+扶贫”的创新模式,将体育与旅游、扶贫相结合,因地制宜,精准扶贫,将生态旅游与特色人文、民族风情相结合,发挥综合效应,彰显出最显著的“特色”,打造体育赛事文化特色品牌,提高马山攀岩小镇的影响力和知名度。在最大程度保护当地自然环境的前提下,尽可能地挖掘出马山县的发展潜力。马山县攀岩小镇的建设给当地农民带来了巨大收益,当地农民文化程度普遍偏低,文化基础较差,攀岩小镇直接带动当地农民就业二百多人,从长远来看,可持续带动就业五百人以上,辐射就业两千多人,同时,增加当地农民的旅游收入。据统计,2016年马山县游客接待量上升40%,旅游收入提高20%。2017年第一季度,旅游消费增长28%,游客人数增长25%,预计2017全年可接待300万游客。[12]仅在2017国庆节期间,接待游客4.23万人次,旅游收入达150万以上。马山攀岩小镇通过举办各种体育赛事,形成了“体育+旅游+扶贫”的品牌效益。如中国—东盟山地马拉松赛、中国—东盟山地户外体育旅游大会攀岩精英挑战赛等赛事在马山成功举办,打破了马山经济发展的桎梏。
马山县政府为了将体育扶贫真正落到实处,将攀岩小镇和户外运动公园的实际运营和管理权交给当地人民,大力提高当地的“造血”能力,将体育与旅游、文化、健康、休闲产业深度融合,实现“共建共享”,解决社会公平正义问题。[13]当前,马山攀岩小镇的经济辐射效应带动了周边城镇和农村的发展,促进了周边城镇和农村基础配套设施的完善,逐渐形成了多元丰富的休闲体育业态氛围。马山县政府不断完善马山攀岩小镇的建设政策和设计规划,统筹多方力量,协调多元主体,整合多种要素,继续完善公共服务环境,搭建多功能服务平台,为马山攀岩体育特色小镇的科学合理发展提供制度保障。在精准扶贫背景下,马山攀岩小镇为助力体育扶贫做好充分准备,突出“攀岩”特色主题,融合多种体育要素,满足不同人群的健身需求,形成特色体育产业链。马山攀岩体育特色小镇是马山政府脱贫攻坚工作的重要力量,是精准扶贫背景下进一步推动体育扶贫的关键举措,更是马山县人民在2020年实现脱贫目标的希望。
“特色”是体育特色小镇发展的核心,体育特色小镇如果没有特色,或者所有体育小镇千篇一律,“千镇一面”,体育休闲项目雷同,势必造成全国体育特色小镇同类竞争、恶性竞争,那体育特色小镇就违背了初衷,失去了意义。体育特色小镇建设努力与扶贫开发工作相结合,将体育特色小镇的建设与带领贫困地区人民脱贫摘帽相结合,把体育特色小镇作为脱贫攻坚工作的突破口,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让贫困地区人民真正参与到小镇建设中来,与城市居民共享益处。
扎实抓好体育特色小镇项目建设,突出发展冰雪运动、户外运动、水上运动等消费引领性强、覆盖范围广、特色鲜明的体育运动项目,布局多个体育休闲项目,同时带动相关产业共同发展,形成独特的体育产业链,将各项公共体育服务相结合,形成公共服务圈,积极完善运动休闲场地设施,满足不同人群的体育消费需求,已成为众多体育旅游的主要模式。体育特色小镇具有明确的体育产业定位,不是孤立的产业形态,而是与旅游、文化、健康、科技等产业融合在一起,[14]延伸体育产业价值链、提升体育价值增值的综合的产业形态。[15]只有进一步优化和完善体育特色小镇建设规划,不断注入新的活力,结合地域和民族特色,释放体育赛事助力效应,才能真正发挥体育特色小镇对体育扶贫的助力作用,打开脱贫攻坚工作的新局面。
政府是体育特色小镇的指挥者、管理者。体育特色小镇的资金来源很大程度上依赖国家财政,体育特色小镇的发展必须有国家和政府的支持。在精准扶贫的大背景下,最大限度发挥体育特色小镇对体育扶贫的助力作用,政府必须加强对体育特色小镇的扶持力度,设立体育特色小镇建设专项资金,给予体育特色小镇发展的空间,科学规划体育特色小镇的发展蓝图,做到长远可持续发展。
体育特色小镇建设是体育扶贫的一项重要内容,能够产生巨大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大大降低国家扶贫工作的支出成本。政府牵头制定和完善体育特色小镇的建设规划,将体育特色小镇建设落到实处,将体育扶贫开发机制落到实处,才能真正做好体育扶贫,做好全面的脱贫攻坚工作。
体育特色小镇具有经济带动性特征。建设体育特色小镇所带来的经济价值,能够产生经济辐射效应,带动周边城镇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促进城市和农村的综合配套设施的完善,将体育扶贫工作真正落到实处。利用体育特色小镇的经济辐射效应,可以振兴农村经济发展,推动城市和农村共同发展,提高新型城镇化的质量和水平,形成农村和城镇两者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建设好体育特色小镇,政府必须进一步完善基础配套设施建设,提高城市的综合承载力,完善公共交通、道路设施、铁路、水利、电力等基础配套设施,建设好标志性建筑等。[16]利用好体育特色小镇的经济辐射效应,能够大大降低政府体育扶贫工作的压力,增强农村和城镇的特色竞争力,将体育扶贫工作由“救济式”扶贫转变为“开发式”扶贫,实现体育特色小镇助力体育扶贫的跨越式发展。
建设体育特色小镇必须依托于当地的自然条件和生态环境,不可避免地要对大自然进行开发。必须合理高效利用自然禀赋资源,重视生态文明建设,才能实现体育特色小镇的可持续健康发展,深度开发体育特色小镇的旅游资源,吸引群众旅游消费。加强对体育特色小镇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设计和科学规划,树立“生活、休闲、健身”一体的现代化生活理念,促进“三生融合”,[17]必须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坚持环保,充分实现体育特色小镇对体育扶贫的助力作用。
精准扶贫背景下,体育扶贫是我国扶贫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特色小镇建设是体育扶贫的重要载体,对打赢脱贫攻坚战、实现共同富裕和全面小康社会具有助推作用。建设体育特色小镇,探索“体育+旅游+扶贫”的模式,直接推动了地区经济发展,降低了国家扶贫工作的支出成本,缓解了政府扶贫工作压力,有利于促进基本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对于推进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增强农村吸引力,增强贫困群众致富能力有重要作用;必须加强政府对体育特色小镇的扶持和管理力度,落实体育扶贫开发机制,突出体育特色小镇特色,重视生态文明建设,确保体育特色小镇科学健康可持续发展,不断为体育扶贫工作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