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孝忠
(无锡城市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无锡 214153)
弗朗西·普朗克(Francis Jean Marcel Poulenc)1899年1月7日出生于法国巴黎,1963年1月30日在巴黎病逝,是法国著名的作曲家、钢琴家,六人团成员之一。普朗克的创作领域涉及法国艺术歌曲、钢琴独奏曲、室内乐、合唱曲、歌剧、芭蕾、交响曲等方面。代表作有:钢琴独奏曲《永恒三乐章(Trois mouvements perpétuels)》(1919);芭蕾舞剧《母鹿(Les biches)》(1923);协奏曲《田园协奏曲(the Concerto champêtre)》(1928)、《管风琴协奏曲(the Organ Concerto)》(1938);歌剧《加尔默罗会修女的对话(Dialogues des Carmélites)》(1957);还有宗教音乐《荣耀经(Gloria)》(1959)等等。
普朗克在声乐艺术指导方面也颇有造诣。他长期和法国著名男中音歌唱家Pierre Bernac、法国著名女高音歌唱家Denise Duval合作,在欧洲、美国巡回演出并且录制多张唱片。丰富的舞台实践经验帮助普朗克更好地创作法国艺术歌曲,所以他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的几十年中为法国声乐艺术作出重大贡献的作曲家之一,他的歌曲在法国艺术歌曲领域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普朗克一生创作近200首艺术歌曲,其中大部分都是用钢琴伴奏的。声乐套曲《欢乐之歌(Chansons Gaillardes)》(Fp 42),创作于1926年,献给Fernand Allard女士,由法国巴黎Heugel出版社出版。这是一套写给男中音和钢琴的声乐套曲。歌词为17世纪佚名歌词。整个套曲共包含8首歌曲,分别是:
1、《水性杨花的情妇》(La maîtresse volage)
2、《饮酒歌》(Chanson à boire)
3、《牧歌》(Madrigal)
4、《向帕尔卡神的祈祷》(Invocation aux Parques)
5、《酒神巴克科斯的小曲》(Couplets Bachiques)
6、《祭品》(L’offrande)
7、《美好的青年时代》(La belle jeunesse)
8、《小夜曲》(Sérénade)
法语艺术歌曲在高校声乐教学曲库中占有一定的分量。很多学生往往在演唱法国艺术歌曲时对于自己的法语语音感到困惑。在演唱这个套曲的时候,需要在语音上面多下功夫,因为一半的歌曲速度都是很快的,这就要求演唱者具有很好的法语语音功底。在这个套曲中特别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法语元音:元音可细分为开元音和闭元音。在演唱快速的声乐作品时更加需要强调元音的准确性。貌似细微的开元音与闭元音之间的差别却能让听者产生理解上面的歧义。所以马虎不得。
2、法语辅音:中国学生在演唱法语艺术歌曲时。特别会在浊辅音方面有困难。主要原因还是和我们的母语有比较大的区别。例如清辅音[p][k][t]和浊辅音[b][g][d]主要的区别还是声带的振动。为了更好地更直观地区分清辅音和浊辅音,可以用手放在脖子上,要求发浊辅音时能够让手明显感觉到声带的振动。
3、法语联诵:联诵也是法语语音中比较特殊的一种现象。“联诵”就是在同一个节奏组中,如果前一词以不发音的辅音字母结尾,后一词以元音字母开始时,前一词的词末辅音字母由不发音变发音,与后面元音组成一个音节。
第一首《水性杨花的情妇》:g小调,2/4拍与3/4拍变换拍子,敏捷地、迅速地(rondement),速度约176。声乐部分音域为d--f1。歌词用讽刺的口吻讲述了自己朝三暮四的情妇。这首歌曲最大的特点就是钢琴部分和声乐部分大量的“跳音”。钢琴部分在乐曲开头就标明了“无踏板(sans pétale)”。钢琴部分和声乐部分都被要求用“跳音”来表达音乐,两者的“跳音”都要求干脆(sec)、整齐。演唱者需要很好的气息支持来保持每个不同音区“跳音”的音色统一。而且乐曲多处都运用了f(强)、sf(突强)、ff(很强)等力度记号,同时出现了多次弱拍上面的重音记号,从而起到了切分的效果。同样的歌词被不同的旋律重复了一遍,第一次以f(强)的力度开始,第二次以mf(中强)的力度开始。
第二首《饮酒歌》:c小调,3/4拍(前奏部分出现3/4拍和4/4拍变换拍子),柔板(Adagio),速度约60。声乐部分音域为B--e1。歌词讲述了埃及和叙利亚国王为了死后能使自己的尸体保存得更久,疯狂地、不停地喝酒。7小节的前奏要求演奏得阴暗地、凄惨地(sombre),预示着歌词中的“死亡”、“尸体”等字眼。在这首乐曲中,声乐部分从开始进入一直到结束,都被标明“非常突出、强调(très marqué)”,所以在声乐部分开始后,钢琴部分需要适当地“陪衬”一下声乐的旋律部分。两处低音区的B音要求强的力度演唱,需要气息支持,不能去压嗓子。
第三首《牧歌》:升f小调,2/4拍,非常果断地(trè s dé cidé),速度在152-160的范围。
声乐部分音域为#f--#f1。歌词一开始夸赞一位美丽温柔的姑娘,但歌词结尾却暗讽姑娘光有美貌没有头脑。这一首乐曲在声乐部分和第一首相似,都需要“干脆”的“跳音”,在高音#f1上需要运用ff(很强)的力度。演唱时需要把前面的“赞美”与最后一句的“暗讽”唱得活灵活现,同时要有明显的对比反差。
第四首《向帕尔卡神的祈祷》:升c小调,3/4拍,弱起小节,庄板(Grave),速度约56。声乐部分音域为#c--#d1。这首短小的乐曲,在声乐部分有多处细腻的表情术语:温柔地(tendrement)、不迟缓(sans lenteur)、非常嘹亮地(bien timbré)、非常连贯(très lié)。这些表情术语都可以结合歌词大意表达出来。
第五首《酒神巴克科斯的小曲》:降A大调,2/4拍,非常活跃地(très animé),速度约152。声乐部分音域c--bf1。这首歌曲经常会从整个套曲中拿出来单独演唱。典型的ABA三段体结构。歌词描述了酒神巴克科斯面对空酒瓶和满酒瓶截然不同的反映。由于这首歌曲速度很快,声乐部分被标注“发音非常清晰地(très articulé)”。同时和第一首、第三首一样有大量“跳音”的同时,这首歌曲也出现了多处短小的连线乐句,所以要充分地对比“跳”和“连”。
第六首《祭品》:g小调,2/4拍和3/4拍交换拍子,中速(modéré),速度约92-96。声乐部分音域c--g1。讲述了少女向爱神祈求情人的故事。声乐部分和钢琴部分都被要求非常“柔和(très doux)”。全曲都是大乐句连线,需要充足的气息支持,同时要保持声音的连贯与统一。为了很好地演唱出柔和的音色,全曲最高音g1建议用混声来演唱。乐曲结尾处的“啊”要能够揣摩少女吃惊时的心情。
第七首《美好的青年时代》是整个套曲中被单独演唱最多的一首。调性变化:D大调--g小调--G大调;变换拍子:2/4、3/4、4/4、5/4,非常活跃地(très animé),速度约为176。声乐部分音域d--f1。歌词劝诫年轻人不要求婚,抛开世俗理念,追求自由人生。第一部分为大调式,分AB两段:A段需要注意“跳音”和小连线的区别,在力度方面的要求都是f(强),需要注意一开始每小节第一拍强拍上面的重音记号,突出每一个强拍;第11小节处的歌词比较复杂,在咬字吐字方面强调“发音非常清晰地(très articulé)”;B段前半部分几句大连线乐句,虽然歌词都是“la”,但是不能唱得呆板,需要唱得轻巧些。同时由于此处音区偏高,更得强调歌唱气息的深度。第二部分由前面的大调式转入了现在的小调式,力度要求变为了mp(中弱),在速度上面不能拖沓(sans traîner)。该部分的歌词在反问年轻人为何要求婚?所以在演唱这部分的时候就需要演唱者结合歌词的意境来诠释作品。第三部分在作品结构方面、节奏方面与第一部分非常相似,也是分为AB两段。A段在调式调性方面又回到了大调式,但是转入了原来D大调的上方五度调——G大调,所以听觉上面,此时的音乐情绪更加高涨,力度方面恢复到了f(强)。B段还是需要注意乐句的大连线,同时最后一个音需要演唱满13拍,演唱时需要在此之前(前一小节最后半拍为八分休止符)换足气,钢琴伴奏注意此部分不能减慢(sans ralentir),同时两者可以一起做渐强的力度变化,这样的结尾就能很好的表达作曲家的创作意图。
第八首《小夜曲》:调性变化:a小调--g小调--a小调,6/8拍和9/8拍变换拍子,中速(modéré),速度约56。声乐部分音域为B--#f1。这首歌曲是整个套曲中唯一一首以八分音符为单位拍的歌曲。声乐部分要求“柔和地(doux)”并且“非常如歌地(bien chanté)”,特别注意乐句的连贯性。特别注意声音力度变化。最后四小节,声乐部分出现三次七度音程上行滑音、4次六度音程上行滑音,且每次滑音都需要做一个小的渐强处理。最后一个长音需要由p(弱)渐强到mf(中强)又渐弱到p(弱)。
从整体上看,整个声乐套曲还有以下特点:
歌曲速度方面:第1、3、5、7首歌曲都是偏快速的;第2、4、6、8首都是偏慢速的。在快速歌曲、慢速歌曲之间的衔接时,往往会出现因前面快速歌曲的影响,到慢速歌曲时气息不稳或者声音不连贯的现象,这就需要平时加强缓吸缓呼、急吸缓呼、急吸急呼、缓吸急呼的不同的气息练习。
歌曲力度变化方面:第1、3、5、7首主要都是偏强的力度且跳音很多;第2、4、6、8首主要是偏弱的力度且连线居多。通俗的讲就是整个套曲对声音要求能够刚柔并济。强弱的对比反差要非常明显,跳音要唱得干净(sec),连线要唱得非常连贯(très lié)、非常如歌地(bien chanté)。
歌曲歌词方面:歌词演唱方面由于不少快速的节奏,需要歌词被演唱得字正腔圆、非常清晰(très articulé),这需要演唱者在歌唱语音方面下苦功夫。在诠释歌词意境方面,17世纪佚名歌词还是涉及到很多宗教文化因素,但是并非严肃的宗教音乐作品。几乎每个小故事都是有点“调侃”、“讽刺”的意味。所以在演绎这一个套曲的时候需要结合歌词的意境来正确、恰当地表达歌曲意境。■
[1]Francis Poulenc:《Chansons Gaillardes》[M].Heugel Editeur,Paris,1926.
[2]赵庆闰,李维渤.法国艺术歌曲字对字译词[M].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6,7.
[3]钱仁康,钱亦平.音乐作品分析教程[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3,10.
[4]吴祖强.曲式与作品分析(修订版)[M].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