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暑当润燥

2018-01-26 15:28:08王云
益寿宝典 2018年22期
关键词:食俗老鸭暑气

文/王云

处暑当润燥

文/王云

处暑象征着东南季风最后退出我国大陆,西北季风开始了它的统治。《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记载:“处,止也,暑气至此而止矣。”这时的三伏天已过或接近尾声,所以称暑气至此而止,处暑以后真正转入秋季。俗语说:争秋夺暑,是指立秋和处暑之间的这段时间,虽然秋季在意义上已经来临,但夏天的暑气仍然未减。

处暑后,天气正处在由热转凉的交替时期,自然界的阳气由疏泄趋向收敛,人体内阴阳之气的盛衰也随之转换。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首先是太阳的直射点继续南移,太阳辐射减弱;二是副热带高压跨越式地向南撤退,蒙古冷高压开始活跃。此时人的起居应相应调整,尤其是睡眠要充足,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改善“秋乏”之象。处暑期间,真正进入秋季的是我国的长江以北地区。冷空气来临时,若大气中有暖湿气流,往往形成一场像样的秋雨。每每下雨过后,人们会感到较明显的降温,故有“一场秋雨一场寒”之说。雨后太阳一出,空气又会逐渐干燥,而且秋季昼夜温差加大,人们往往对夏秋之交的这些气候变化不很适应。

处暑后气候逐渐干燥,中医认为燥为秋之主气,燥热耗气伤阴。阴虚可见咽干、口干、鼻干等症。在饮食上要注意多吃些滋阴润燥的食物,避免燥邪伤害,少摄取辛辣、多增加酸性食物,以加强肝脏功能。像西瓜这类大寒的瓜果,则要少吃和不吃了,可以多吃一些苹果、梨、葡萄之类滋阴的水果。处暑节气宜食清热安神的食物,如银耳、百合、莲子、蜂蜜、黄鱼、芹菜、菠菜、糯米、芝麻、豆类及奶类,适当煮些绿豆汤也是不错的选择。

进入秋季后,人体进入一个生理的休整阶段,一些在夏季潜伏的症状就会出现,机体也产生一种莫名的疲惫感,如不少人清晨醒来还想再睡,这种状况就是“秋乏”。而处暑期间,我国南方却暑湿较重,湿最易伤脾,中医称暑湿困脾,而脾又是主管人体肌肉四肢的,当脾被湿困后,也容易感到疲乏。此时应少吃油腻的食物,多吃一些能健脾化湿的食物,适当做一些运动,并且可以适度延长一些睡眠的时间。

传统医学认为,老年人、体质较虚弱者,或是每年冬天都会明显感觉不舒服的人,应该从秋天就开始调理保养身体,多喝水,多吃些滋阴润燥的食物,为迎接冬季做准备。建议早上起床后喝一杯温水,可以让整个消化系统苏醒过来,胃肠开始蠕动,然后如厕,也就不会便秘了。但是千万不要喝冷水,这样可能会使水液停滞,而致湿邪困脾。

粥为暑后第一佳品,每天若能喝些温热的粥,不失为养生一大良方。尤其是脾胃虚弱、消化吸收功能比较差的人,喝粥有助健脾胃、补中气。百合粥、银耳粥、杏仁粥、莲子粥、坚果粥与芝麻糊等,都是养生粥中的佳品。

处暑食俗

1.吃鸭子。处暑之后,秋意虽然渐浓,但白天仍然较热,民间有处暑吃鸭子的习俗,因其味甘性凉。北京人通常在处暑当日,就会到店里去买只烤鸭来吃。南京人的麻鸭最为抢手,如果没有空,老南京人会去熟食店买只鸭子回家;有空的人会在家炖上萝卜老鸭煲或做红烧鸭块。杭州人习惯将鸭子分为老鸭儿、嫩鸭儿、呆大鸭儿,就营养来说,老鸭瘦肉多,水分含量少,相对口味和营养都会好一点儿,适合煲汤解暑气,而肉鸭则多用来做烤鸭、酱鸭等。

2.饮药茶。处暑期间,温州地区家家户户有煎凉茶的习惯,他们先去药店配制药方,通常使用的药材有银花、菊花、山枝子、黄芩、板蓝根、沙参、玉竹、龙梨叶、冬麦、雪耳、棉茵陈、土茯苓、蜂蜜等,然后在家煎茶备饮,意谓入秋要吃点“苦”,在清热、去火、消食、除肺热等方面颇有好处。此食俗自唐代以来已盛行。

猜你喜欢
食俗老鸭暑气
江澜新潮
金山(2022年7期)2022-10-20 08:44:15
处暑
——保养肺气 春捂秋冻
自我保健(2021年8期)2021-12-01 03:13:36
燎沉香
“老鸭集”餐饮创新商业模式
杭州(2020年16期)2020-09-28 07:11:01
清代山西婚丧食俗探析
大经贸(2019年12期)2019-03-09 11:29:39
拜鹅
清明(2017年3期)2017-05-31 08:45:55
赣南食俗文化的体验式旅游开发探析
浅析满族婚礼中的食俗文化
当代旅游(2016年4期)2016-06-28 01:05:48
论珠海岁令时节食俗的形成及其特征
黑龙江史志(2014年1期)2014-11-11 03:31:26
水上乐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