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向煜
“走出去”的路上,充满荆棘;“走出去”的路上,充满精彩。与大部分以企业为主体实施“走出去”战略不同,苏州工业园区“走出去”过程中更加注重管理理念、管理模式、开发机制的充分转移。尽管对于当地项目来说,这是一种经济社会发展环境上的外生力量,但在充分植入后,它们会产生了强大的内生效应。
从“借鉴”新加坡经验,到“输出”园区经验,伴随着“走出去”项目的深入推行,园区的科学发展理念和路径已经在宿迁、南通、滁州、新疆等地开枝散叶、落地生根,讲述着一段又一段精彩的故事。
忙中作乐,是一种自我调节的好方法
南通,曾经被戏说为“南面不通”,如今已是路路通达。
如果说,2008年通车的苏通大桥是苏州与南通双城合作的“催化剂”,那么来年落成的苏通科技产业园则成了跨江联动最佳的创新之举。
苏通科技产业园是苏州工业园区实施“走出去”战略的重要示范园区,被人们称为,江对面的园区“副本”、“精致版”园区。
在合作模式上,苏通科技产业园由中新集团(CSSD)控股、南通开发区总公司、江苏省农垦集团共同组建中新苏通科技产业园(南通)开发有限公司,并作为开发主体,负责园区规划建设,与此同时,中新集团在园区成立南通分公司,负责招商引资和软件转移等工作。
【理念篇】借鉴苏州工业园区发展经验
“苏通科技产业园从一开始就被视为苏州工业园区的‘翻版’。这种翻版,不仅是‘九通一平’的基础设施,更多的是发展理念的传承、演进”。彭彬,中新苏通公司总裁,2011年从中新集团派驻到南通,负责苏通科技产业园项目的规划建设工作,至今已有7年,而他本身也是一名“老园区”,从1995年开始,见证着苏州工业园区的起步与腾飞。
“刚来苏通,这边还是一片农田,现在高标准‘九通一平’基础设施建设已推进到30多平方公里,区内已累计注册各类企业超过1000家,实体类项目总投资超过500亿元。”在苏通产业园飞速发展的背后,则是苏州、南通两地合作方在“政府推动、市场运作,互利互惠、合作共赢”宗旨下的精诚合作。在采访中,彭彬介绍的最多的便是苏通产业园的各个方面的优势。在他看来,苏通产业园的发展离不开独特的“政府搭台、商业运作”的模式,中新集团在开发产业园区方面的成功经验以及苏州工业园区发展经验的借鉴等。
当初与今日,对比让人惊艳
在规划建设方面,“先规划、后建设;先地下、后地上;产城融合、综合发展”,这些理念的影响体现在很多具体的园区开发建设工作中。苏通园区的规划、基础设施建设成果和综合发展环境获得了来自政府、客商和当地老百姓的一致好评。
在招商方面,产业园要招引什么样的企业?园区区域经济发展的竞争战略是什么?在理念的磨合期,存在过一定的犹豫。
“怎么办?当然要对标苏州工业园区,并且要举实例拿数据来说话”,金峰,中新集团南通公司常务副总,在此之前,他曾负责过苏州工业园区招商以及苏滁产业园的招商工作。“以苏通产业园的体量、区位、交通、生产要素、政策资源、产业配套、体制机制等方面来考量,走低成本扩张的战略路径显然是不明智也不可持续的,唯有选择差异化的竞争战略,打造“特色精品”的高端科技产业园才是苏通园区的不二选择。我们聚焦以汽车及核心零部件为重点的精密制造和智能装备,以集成电路为重点的新一代电子信息产业;瞄准某些细分行业中的领军企业,来布局落实招商引资工作。”事实证明这样的战略选择是正确的,目前所招引的企业无论是生命力还是经济效益,都有不俗的成绩,对当地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支撑和推动作用。
除了将理念毫无保留地带到苏通外,中新集团也会定期组织南通当地工作人员到园区、新加坡进行软件培训。“除了到园区学习参观外,组织苏通园区一站式服务中心人员到苏州园区一站式服务中心挂职,先后已组织了南通当地300多人次到新加坡进行培训,我们相信,这些无形的‘软件输入’,会给当地发展带去更深远的影响”。
【使命篇】树“中新”品牌,烙“中新”标准
出门在外,你绝不仅是代表个人,你还代表着中新集团,“我们必须以百倍的热情和责任感,贯穿工作的过程和结果”,金峰的一句话,道出了“将”在外,远比在“家”要承担得更多。
对于派驻到苏通产业园的工作人员来说,每天往返苏州与南通的时间和劳累自然是一方面,但更重要的是,人在南通,你代表着整个中新集团,但所拥有的资源,却没有在苏州总部方便与丰富。以招商人员为例,中新集团总部有着完整的招商团队架构,但在苏通园区的招商队伍,团队的每一位成员,都必须以一抵三,既要依靠团队合作,也要有更为过硬的单兵作战能力。
李宁是此次三位受访者中最年轻的一位,作为苏通产业园招商团队的一员,此前也曾在中新集团和苏滁产业园工作过,他让记者见识到的效率是,很短的采访时间里,总结了对于公司在苏通园区招商工作中的8个关注点——应战略规划、树品牌效应、引体制机制、建平台渠道、练本地队伍、招优质项目、促合作关系、探业务模式。40个字,体现的是对于公司招商工作责任感和使命感的理解,也正是在这样的目标指引之下,才能不仅为苏通园区招来优质的项目,更从社会效应、经济效应等综合方面,为中长期发展打下基础。
从规划建设到招商引资,“第一性”、“唯一性”是中新集团在苏州园区发展过程中所坚持的特点。彭彬和金峰的团队也将这一特点带到了苏通产业园。特别是在招商方面,已为苏通园区引入了多个此类型项目。最具代表性的是在2017年,瑞士SFS集团所属的联钢精密科技投资1.5亿美元在苏通产业园设立其在中国最大的生产基地,为苹果、华为等提供产品和服务。项目不仅是苏通迄今为止单体投资最大的外资制造业项目,也是目前区内唯一一家瑞士上市公司。
“‘走出去’是中新集团战略发展的重要部分,派我们出来是集团的信任,我们有责任将园区标准、集团标准带到南通来,这是责任也是义务”,彭彬坦言,派驻出来的员工都很清楚,出来要比在集团总部艰苦很多,但集团的核心价值观始终牢牢刻在他们心中。目前合作各方都很有信心将苏通产业园打造成苏州工业园区一个成功复制的典范。
【生活篇】“双城生活”的酸甜苦辣
“走出去”项目所派驻的员工,都有着丰富的工作经验,不是“元老级”的,就是“资深级”的,这些员工的年龄不会小,肯定也是“上有老、下有小”。虽然苏州到南通车程一个多小时就可抵达,可每天往返,其中的酸甜苦辣,只有他们才最能体会。
彭彬SAY:
每天往返苏州和南通距离是200多公里,7年下来,也不知绕地球几圈了。
对我而言,稍可放心的是孩子大了,不用再多操心,只是照顾老人的重任,都留给了妻子。想起总是有些愧疚,也要感谢家人的理解与支持。
到了冬季,我们朝发夕至,都是摸黑出行,我们的朋友圈在渐渐脱离,兴趣爱好的损失也在所难免。
但对于我来说,派驻出来就是一份责任,不会去考虑与计较得失,这是“园区人精神”,也是我们一直坚守的。
金峰SAY:
女儿在上初二,每当我在家时,都缠着我,虽然没有怎么抱怨过我的工作,但我知道她一定希望爸爸能够抽更多时间陪着她。妻子的工作也很忙碌,但依然需要担起照顾家庭的重任,对她,内心是感到亏欠的,当然还有父母,没能在他们需要时及时出现,总是感觉做到不够。
对于我们这些四季不着家的人来说,是家庭在背后默默地付出,才成全了我们今天的成绩。从事招商,周末基本是不在家的,节日也是随机的,牺牲了很多陪伴家人的时间,他们的理解,是我们最强的动力之一,而家庭的和谐稳定,让我们没有后顾之忧则是我们高效工作最好保障。
如果说,我们所做的成绩单是数字、是一家家企业的落户,那么家人的贡献则是无形的,这里一定要感谢他们的付出与牺牲。
李宁SAY:
女儿在上幼儿园,当老师让孩子们形容“心中的爸爸”,平时能说会道的女儿竟然一时讲不出来。想必,是我这个父亲在外工作多年,在女儿面前自小出现的频率太少,想想有点心酸,也希望来年可以多多陪伴她,当岁末老师再次提问时,爸爸在她心中的形象可以更加的鲜活和丰满。
对妻子的和父母亏欠是更加。偶尔拌嘴,妻子会说出“我大肚子的时候你人在哪里”的气话,每当这时我只能乖乖“认输”。家人最需要陪伴和照顾的时刻,我却无法时时刻刻在他们身边,除了感谢似乎想不出什么词汇去表达。
未来,希望能够找到工作与家庭更好的平衡点,背负压力没关系,因为我们的动力都很足!
在创投圈,苏州元禾控股早已名声在外。除了广为人知的母基金业务外,以元禾原点为代表的元禾系直投基金在行业内也是响当当的。据了解,元禾原点旗下六支基金总规模在25亿元左右,除了有VC基金、针对半导体行业的专项基金,也有针对区域投资的天使基金。
作为市场化运作的投资管理机构,元禾原点的目标自然是基金投资收益最大化,这也就意味着,在产业布局上,元禾原点不能以满足政府诉求为主,他们需要更深层次地挖掘地方项目。而将聚焦区域、深耕细作作为基金策略之一的元禾原点,要想深耕细作,最好的方式就是在当地拥有一支自己的团队,因为很多投资项目,靠出差是无法深入的。
以“合伙人”形式成立区域基金,是一种创新,也为元禾原点的发展带来了更多可能性。此次,本刊记者专访了元禾原点广州的区域合伙人杨艾瑛。
在成为元禾原点合伙人之前,杨艾瑛曾任九鼎投资副总监、鼎晖创投助理副总裁、越秀产投投资总监,是一位经验非常丰富的投行人。“我是2016年1月份正式加入元禾原点,负责华南区域的投资与日常管理的”,杨艾瑛说,加入元禾,主要看中的是元禾的团队以及元禾在股权投资行业的影响力和平台,两年合作下来,最为吸引的是彼此秉持相同的理念——投资市场化、人员专业化,相信市场的力量、相信团队的力量。而元禾内部投委会的简约高效,同事们的奋斗精神也让她和华南团队成员印象深刻。
两年时间,广州的华南I期天使基金,从0到1完成了投资团队、项目、资金和品牌的落地。“华南地区在物流、制造、娱乐和光电等行业有产业优势,我们的华南I期天使基金也是围绕这些行业投资了一些项目。”
秉持相同的理念,让杨艾瑛和元禾原点走到了一起
事实上,华南I期天使基金所投资的广州轻阅小说、深圳力策、广州易改衣等项目都是行业内可圈可点的。广州轻阅小说是国内二次元阅读的领导者,是活跃用户数排名第一的原创轻小说内容平台,拥有国内最硬核的二次元人群;专注激光雷达研发的深圳力策,拥有港科大及中科院团队,在ToF单线及多线激光雷达方向已有成熟稳定的产品,其全固态激光雷达研发在国际领域保持领先优势;广州云裳易改衣则是国内最大的服饰后市场服务平台,通过工艺创新、模式创新,给市场提供最舒适的改衣服务,目前拥有近20家线下门店,线下签约服务阿玛尼、Boss等高端服饰品牌,线上则与唯品会、寺库对接服务衍生,依托优质服务,未来有望成为国内第一的服饰服务平台。
“作为新开辟的市场,我们当地团队深感责任重大,每次有苏州合伙人过来,我们都会提出‘压榨每一分钟’的口号”,杨艾瑛开玩笑地对记者说道,“两年下来,感觉无论是元禾原点管理合伙人费建江,还是其他合伙人,都已经习惯被我们压榨了!”
杨艾瑛强调,未来他们有信心把元禾原点的品牌在华南地区做得更有生命力,也让其品牌影响力持续在华南地区持续成长。
除了广州区域基金外,元禾原点杭州基金的进展同样非常不错,苏州基金也已设立,北京区域基金也正在设立过程中。这些区域的经济发达程度和创业活跃度,也让元禾原点对挖掘足够的当地项目充满信心。
薛峰(右一)陪同时任江苏省委副书记、苏州市委书记石泰峰走访南通圆融广场
在苏州,谈起圆融集团可谓家喻户晓,从风情李公堤到大气时代广场再到生态圆融星座,从SHOPPING MALL到创意街区,一个个新颖闪亮的项目,书写着圆融集团在商业地产的创新史。但对于商业地产运营者来说,在发源地再如何风生水起,总是给人感觉力道不够,加上“走出去”战略的激励,圆融集团果断出手,走出苏州寻求更广阔天地。
于是,有了2010年“落子”南通的项目。初为人知到华丽蜕变,如今南通圆融已经成长为颇具行业影响力的商业地产项目,也成为了南通城市潮流生活的标杆和典范。这八年,南通圆融经历了什么?未来还会有什么动作?本刊记者专访了苏州圆融发展集团副总裁、南通圆融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薛峰,听这位“老圆融”讲述一段新故事。
实力打CALL,惊喜了一座城
2011年8月,位于南通主城区核心位置的南通圆融广场正式启动,涵盖了购物中心、高端住宅、公寓式酒店和甲级写字楼等业态,总面积38万平方米,在当时,南通还以传统百货为主要商业模式,圆融开发的圆融广场把南通的商业发展水平带到了一个新的高度。2016年11月 南通圆融•堤调正式破土奠基,涵盖休闲餐饮、文创街区、运动健康、特色集市,绿色写字楼等多种业态,将“吃喝玩乐购”一站式体验带到南通;2017年12月25日,圆融集团拿下位于南通市北部科技城永兴大道地铁站点的商住地块,进一步布局南通。
薛峰介绍,将南通作为圆融集团“走出去”第一站,看中的是南通市的区位优势和经济发展潜力,而且当时南通市百货业态也需要升级换代,新型购物中心发展这块还是一片处女地。“内外因相结合,我们也就正好抓住了这个机遇。”
2014年12月,圆融购物中心火爆开业,奠定的其在南通商界的地位,招商方面,为南通带来了许多第一与唯一。2015年8月,圆融中心主体结封顶,以近205米的高度,成为了南通城市主城新地标。
且不道开业当天和每次举办活动时的人山人海,单从圆融广场几大业态来看,也是足够吸引。购物中心与金鹰百货联手打造多元商业盛宴,与之前南通已有商业形成了错位互补发展,其中有三分之一的品牌都是第一次进入南通;写字楼更是融入了业界全新的设计理念;雅诗阁公寓式酒店的引入也是刷新了南通酒店领域整体水平……
从苏州到南通,圆融早已与南通城市的发展同生共荣,并会不断谱写更加华美的篇章。
耳目一新,创新理念贯穿发展
事实上,圆融集团携手南通,带去的不仅是一个综合商业项目,更致力于建设跨江合作、跨时代的标志性地标建筑。而这个建筑又不仅代表南通城市发展水平,也展示着圆融集团在商业地产方面的发展成就。
南通圆融不是简单复制苏州圆融DNA,更是一种经营与管理理念的“嫁接”,这也让整体建设可以事半功倍。“以地铁通道为例,当初建设圆融时代广场时,苏州地铁并没开建,但我们预留了通道和接口,这为之后无缝对接地铁1号线做足了准备,同样我们也把这样的规划理念带到了南通”,薛峰介绍,南通地铁将于2022年建成,可他们却在项目规划之初就已留好了地下通道。
如今已是南通新地标的圆融广场
“在停车系统上,我们也率先使用了‘反向寻车系统’,只需在机器上输入车牌,就会有导航图告诉你怎么走到车子旁边,”薛峰强调圆融集团“品质创新”的理念始终贯穿在南通圆融的建设中。
将于2019年开街的圆融•堤调主要涵盖休闲餐饮、文创街区、运动健康、特色集市,绿色写字楼等多种业态。在品牌选择与组合上,格外关注品牌个性与调性,不管是跨界时尚或是新型概念店,以及首次进驻南通的品牌,都希冀给南通消费者带来更加多元的时尚启发。在商业公共空间上,与李公堤遥相呼应的是,同样希望为消费者创造更多不一样的新文化创作场景体验,创新文化内涵的艺术气质。
而刚刚拍得的市北科技城商业用地,是一个地铁上盖物业,薛峰说他们规划建设成为一个中高端住宅区,不仅有圆融邻里社区商业,更要将健康管理与嵌入式居家养老养生理念融入其中。“这是我们在商业发展业态方面做的一次有益探索。我们要报它建成和谐社区典范,不仅要让购物、出行变得便捷,更要为住在社区内的老年人考虑,让他们老年生活更美好。”
“虽然习惯了往返两地的生活,留在家中的时间少了,更要时刻注意做好平衡,工作要做好,家庭也要必须经营好”,从2011年派驻到南通工作,薛峰的“双城记”也迈入了第八个年头。八年的光阴,他看到了南通圆融的成长与蜕变,而在创新成就事业的路上,也正是薛峰这样的“圆融人”披星戴月,共同努力,才留下了一页页动人篇章……
是“圆融人”的辛勤付出,才留下了一页页动人篇章
苏州文化艺术中心山东临沂大剧院辅助运营管理项目
山东临沂大剧院集歌剧厅、音乐厅、影视厅及商业区于一体,总建筑面积7万平方米。2014年6月,苏艺演出派驻专业团队参与临沂大剧院的管理筹建、开业筹备,并签订剧院管理输出战略协议,在开办指导、团队培训、技术支持、经营规划等各方面与临沂大剧院开展长期合作。经过近3年的运营,临沂大剧院各项管理工作已可独立开展。
新建元•建屋发展 苏宿建屋
江苏省苏宿建屋置业有限公司是苏州工业园区建屋发展集团有限公司旗下企业,成立于2007年7月,为苏州宿迁工业园区主要开发主体,是进驻苏宿园区的首个地产开发企业。
公司是在贯彻省委、省政府南北挂钩、共同发展战略,促进苏州宿迁联动发展,苏州市与宿迁市合作共建苏州宿迁工业园区的背景下成立的。两大住宅项目“建屋•明日星城”和“建屋•哈佛公园”都取得了不错反响。
新建元•建屋发展 绍兴建屋
绍兴市建屋置业有限公司成立于2014年5月,公司位于绍兴滨海新城核心区,绍兴滨海新城是浙江省构筑海洋经济发展带、推进大平台大产业大项目大企业建设的重点区域。跨海大桥、沪杭甬高铁等形成了航空、高铁、港口、沿海高速四位一体国际化交通枢纽。
公司开发建设的“海德景园”,基地位于绍兴滨海新城江滨区的核心区,交通发达,北侧经嘉绍大桥可达嘉兴、上海,苏州;南侧可达绍兴;东西向通过展望大道可东至上虞宁波,西至杭州。
新建元•邻里中心 常熟滨江新城邻里中心
滨江邻里中心是邻里中心旗下第16个项目,总投资1.41亿元人民币。滨江邻里中心是在成功借鉴新加坡公共管理经验并结合苏州工业园区开发的基础上,经过多年实践所形成独具特色的一个社区商业项目。填补了滨江新城核心区的商业空白,完善了滨江新城的城市综合功能,有力提升了常熟沿江地区城市建设及环境风貌的品质和品味,同时又标志着滨江新城的城市化开发建设进程得到进一步加快。
据悉,该邻里中心设置厅店80余家。滨江邻里中心是集餐饮、购物、休闲、娱乐等商业功能和文化、教育培训等便民设施于一体的社区购物中心和综合服务中心。
新建元•邻里中心 泰州东方小镇邻里中心
东方小镇邻里中心,2013年开始建设,位于中国医药城东方小镇住宅区的西侧,据了解,这是医药城建设的第一个邻里中心,从功能定位上讲,主要是服务周边的居民生活。
东方小镇邻里中心设有生鲜超市、餐饮商家、西点店等最基本的生活配套设施。其中生鲜店是中国医药城范围内的第一个生鲜店,主要经营蔬菜、肉类、水产品、禽蛋、豆制品、副食品、粮油类等商品。不同于一般的菜场,这里不光设有蔬菜残留农药检测室,还有24小时监控录像等。
中新集团 张家港凤凰项目
2014年10月,由中新集团与凤凰镇合作开发的新型城镇化项目在张家港凤凰镇举行了签约仪式。
张家港市凤凰镇新型城镇化项目规划面积约1.58平方公里。凤凰鸷山区域定位目标为“生态休闲体验地、城市田园综合体、新型城镇化示范点”。鸷山区域的开发将进一步丰富凤凰镇的文化特色和内涵。力争6-8年时间打造成国内一流的新型小城镇,成为全国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示范点。
中新集团 常熟海虞项目
2013年,中新苏州工业园区开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与常熟市人民政府、苏州工业园区、国家开发银行苏州分行正式签约合作助推常熟海虞镇新型城镇化项目。
该项目规划面积约1.66平方公里。海虞镇将按镇级小城市定位打造,重点开发中心镇区,完善相关配套,满足今后小城市的发展需求,力争5年左右打造出一个环境优美、产业发达、宜居宜业、和谐发展的新型小城镇示范项目。
元禾原点杭州TMT天使基金
元禾原点杭州TMT天使基金成立于2015年,规模为1.00亿人民币,由浙江省转型升级产业基金与苏州元禾控股有限公司、浙江余杭信息基金以及团队组建的基金普通合伙人共同发起设立,由元禾原点杭州团队负责管理,主要投向信息产业,重点关注信息产业中的科技、新媒体、通讯行业,同时关注新材料、先进制造等领域的投资机会。
中新公用 扬州污泥资源化利用项目
2016年4月,扬州市污泥处置及资源化利用项目一期工程正式投运,这标志着中新公用主营业务“走出去”发展真正实现了开花结果。该项目将为扬州市450万居民及工业客户提供安全、节能和环保的污泥处置服务。
项目借鉴苏州工业园区污泥处置项目的成功经验,建于扬州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内,与发电厂相邻,对扬州市汤汪污水处理厂、六圩污水处理厂以及周边污水厂产生的生物污泥进行无害化、减量化和稳定化处理后,干污泥干基热值近3000大卡,全部送入就近的发电厂与煤混合后焚烧发电,实现资源化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