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红
学生在教学中的地位发生了根本的转变,学生的个体差异日益受到重视。教师应当立足于学生在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学习准备水平与学习需要等方面的个体差异,灵活确定语文课堂教学的环节,使学生的学习真实发生,让原有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得到持续发展。笔者以苏教版六年级下册《最大的麦穗》一课的教学为例,谈一谈如何利用学生的差异,提升学与教的成效。
【教学片段一】
师:听了老师苏格拉底的要求,弟子们纷纷行动起来,去寻找最大的麦穗。请大家自由读一读课文,找一找:他们是如何寻找麦穗的,结果如何?想一想:如果换作你,会怎样寻找那最大的麦穗?
(生自读课文,小组交流两个问题,然后大组交流第二个问题,代表汇报)
生:老师,他们都是忙忙碌碌地到处寻找,并且总认为最大的麦穗还在前面,但后来却一无所获。如果是我,我会拿一个袋子,从起点开始,把认为较大的麦穗都摘下来放到袋子里,最后一比较,交给老师我心目中最大的一穗。这样我就不会错失良机。
生:我会先选择一个麦穗拿在手中,遇见更大的一穗再拿在手中,如此循环,始终保持手中拿着两个麦穗,这样走到麦地的尽头也不至于手中一个麦穗也没有。
生:我会在麦地里走两步停一下,像机器人似的“扫描”麦穗,摘下我满意的那一穗。就这样走走停停,快到麦地尽头的时候,选一选,再次比较手中的麦穗,把最为满意的那一穗交给老师。
生:我会仔细观察、寻找我眼中那最大的一穗。在行进过程中采用“S”形路线,在对比中不断选择。
生:我会寻寻觅觅,看到较大的一穗就摘下来,不会错失机会。
师:厉害了!我的弟子们。你们真是智慧的人,超越了古人!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差异教学关注的是“教如何更好地为学服务”。教师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帮助学生学会学习,掌握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对于这么富有哲理的课文,仅仅让学生读读课文,找找答案,总结道理,是完全不够的。让学生联系课文,换位思考,醉翁之意不在表扬学生的“大智慧”,而是让学生明白及时、科学地选择麦穗的原因,从而真正理解:机会就在身边,我们要不假思索地利用它。了解苏格拉底才是真正的教育家,拥有教育的“大智慧”。要给学生一些问题,让他们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自己解决问题,进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使得学生在差异中发展、前行。
【教学片段二】
师:联系自己的学习、生活等,谈一谈你对“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这句话的理解,并把它写下来,有话则长,无话则短。
(生即兴创作,先小组交流,再大组汇报,每组选派一名代表发言)
生:老师,我的理解是,要把握好机遇,须实实在在做好当下的事情,否则将一事无成。有一次,书法老师建议我去参加书法十级考试。我怕练字太辛苦,考级太难,就放弃了。后来,我身边的小伙伴通过勤学苦练,都获得了成功。我真是懊悔不已,觉得自己错过良机。
生:未来的我想做科学家,现在的我必须好好学习,否则一切都是空谈。理想很美好,但必须付诸行动,才能实现。
生:一个人要有远大的理想,但更要珍惜现在,脚踏实地做好每一件事情。老师,小时候我有一个梦想,就是成为著名的影视编剧。那时候,我天天幻想着,只是幻想着……学校组织大赛,我从不参加,失去了很多次机会。对于老师布置的作文,也是应付差事,草草了事。现在才明白,要使梦想成真,创作出好的剧本,就要有真本事。好好学习真本事,是从写好每一篇作文,读好每一本书开始的。“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这句话的意思,我已经深刻理解了!
生:俗话说得好:“机不可失,时不再来。”我们要及时抓住机遇,无论机遇是大是小,都不能让它轻易溜掉。我记得有这样一个故事:儒勒·凡尔纳在巴黎攻读法律,有一次不小心撞到了一位胖绅士,于是赶忙道歉,并问对方是否吃过饭。胖胖的绅士告诉他已经吃过南特炒鸡蛋。凡尔纳告诉这位绅士,自己很擅长做这道菜,并愿意登门亲自为他做。后来才知道,这位胖绅士便是大仲马。在大仲马的支持下,儒勒·凡尔纳成为著名的作家。凡尔纳的及时道歉,竟然帮助他抓住了难得的发展机遇。
生:我是这么认为的:做人要有理想,并把它当作努力的方向。为了实现理想,为了让生命变得有意义,我们必须把握好眼前的机会,让自己多一点选择的机会。我的理想是和爸爸妈妈一样,做一名医生,救死扶伤,为病人带来福音。我会努力的!
师:是呀!我们应该抓住机会,把握当下,这样才能实现远大的抱负与理想。老师期待你们的成功!
借事说理的文章,内容一读便知,揭示的道理也很容易理解。一个两千多年前的老故事,仍能启发今天的我们。让学生联系现实来谈,才有普世的价值与意义。学生在讨论与交流中,读懂了苏格拉底的言行,同时变得更加聪慧,坚定了自己的理想、信念,并踏实前行。这样的教学,没有空洞的说教,没有知识的灌输,却提升了学生的认识能力。“好的教师引导学生发现真理”,给学生一点时间,让他们自己去思考,使自我发展的目标更明晰,行走更坚定。教育不就是要让学生明白“未来的我是什么样子”吗?虽然表达有差异,但共性不变,那就是踏实做事,勇敢前行,目标专一。
【教学片段三】
师:苏格拉底的教育与孔子的教育有什么相似或者不同之处呢?同学们已经阅读了同册教材中的另一篇文章《孔子游春》。请对照已经诵读多次的《论语》和所收集的苏格拉底的资料,谈一谈自己的理解。
生:我发现,孔子与苏格拉底的相同点都是善于通过语言,潜移默化地教导弟子们,让他们有深刻的理解。他们教育学生如春风化雨,循循善诱。孔子的教学方法是“学生问”,苏格拉底的教学方法是“问学生”。虽然二者问的主体不同,但是都强调了“问”的重要性。这两个人,一个在中国,一个在雅典,都是大教育家,教育思想、教学方法令人敬佩!
生:我感觉他们都是活的教育。不让学生死读书,而是让他们在实践中学习,并对知识加以运用。
生:老师,我认为苏格拉底和孔子都很重视人文精神,关注人与社会。孔子注重“礼”,主张“爱人”,强调人的伦理道德,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苏格拉底崇尚人性自由,主张个性解放。
生:我发现他们的共同点都是启发式教学,以对话方式让学生慢慢悟出道理。通过阅读《论语》与查找资料,我发现了他们的不同之处:孔子是交流引导,使得学生自悟。苏格拉底则以问答法,观察实验之后,通过逻辑推理使人明白。
生:我想到《论语》中的一句话: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这其实就是二人的共同点。他们认为:学生要主动去学,逼迫没有意义,一味告诉没有意义,老师只要在关键的时刻点拨一下,让学生恍然大悟。他俩不同的是:孔子以推动为起点;苏格拉底则追问学生,让学生无法回答问题,让其感到学识不足,进而奋发向上。
师:如此难的问题,你们都解答得这么好,真是出人预料。你们能够学会查找资料,在对比阅读中融入自己独特的理解,真会学习!正如苏格拉底所言:真正的智慧来自内心,而不是得自别人的传授。老师只能为你们的学习提供帮助与服务,你们才是学习的主人和探索者。
“教材只是个例子”,教师要凭借教材促使学生进行深度学习,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六年级的学生已经熟读《论语》,大部分学生能熟练背诵《论语》,了解孔子的诸多言论,初步懂得孔子独特的教育思想。让学生收集资料,进行比较学习,只是为了给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学习空间,让他们多一些自我展示的机会。《孔子游春》是六年级下册的另一篇文章。正好利用它引导学生进行阅读、思考。教师成为学生差异化学习的引导者。
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综合考虑学生的学习水平、学习兴趣、生活经验等方面的差异,提供恰当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指导学生在学习中运用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在原有生活经验和学习经验的基础上,自主建构自己的认知结构,从而使每个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都有自己的收获,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承认差异,利用差异,改进差异,优化差异”应成为我们每一个教师的自觉行为。在教育中如果排除差异化,其实就是在毁灭生活。如何帮助不同生活经验、不同学习基础、不同学习习惯的学生在语文学习中都取得进步,都明确自己学习的目标,都了解自己,是需要教育工作者不断努力与探索的。我们必须研究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珍视并培养他们的独特个性。
语文学习是学生生命成长历程中一片风景。这片风景应能引发学生去欣赏、去陶醉,让学生感到语文课堂是乐土,在心灵的唤醒与潜能的开发中,热爱学习,学会生存,让这种关于语文的盎然情趣和核心素养在日常生活乃至人生旅途中得以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