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吉鸿语文教学的“三种力”

2018-01-26 12:17□汪
教学月刊(小学版) 2018年10期
关键词:珍珠鸟爬山虎自然段

□汪 潮

黄吉鸿曾三度进入我主办的培训班:第一次是浙江省小学语文骨干教师培训班(2006-2007年),第二次是浙江省首届小学语文高端培训班(2008-2009年),第三次是“京苏粤浙”首期卓越教师高级研修班(2014-2015年)。十年之间,师生三场,情谊满怀。在众多场合,我都自豪地说,他是我的得意弟子。我不仅欣赏他的为人处世,而且也赞扬他在语文教学上的“三种力”。

一、文本解读力

黄吉鸿认为:对于一篇课文最有教学价值的地方,要多方面去考虑,反复权衡、定夺。大致上可以从课程、文本和学生三个方面加以解读。他是这样认识的,也是这样实践的。他对文本的解读初显以下特点。

(一)结构的把握

阅读教学要加强对文章“整体结构”的关注和发现,并将之教给学生,逐渐培养学生的“整体构思”意识。我曾多次阅读黄吉鸿的文本解读文稿,他的“给力”之处就是顶层思考,整体建构,善于把握文章的结构和层次。

《威尼斯的小艇》(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是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吐温的名作。一般的人都会去解读威尼斯的特点及船夫的驾驶技术等。黄吉鸿则解读出它的文章结构安排非一般文章可比:(1)全文为总分结构。第1自然段总体介绍小艇的作用和地位。第2至6自然段是分述。(2)分述部分(即第2至6自然段)在结构上又做了精心设计。第2自然段单写“艇”,第3至5自然段写“艇”和“人”,第6自然段写“艇”“人”和“景”。这样的文章结构类似于一种“扇形”,慢慢展开,层层推进,给人以条理明晰之感。(3)第3、4、5自然段写“艇”和“人”的关系,“人”因“艇”而幸福,而且“详略”有变化。(4)最精彩的是第6自然段。其中写得最好的是“景”。那样的“景”是静寂、安详的。在全文中,“人”“艇”“景”是一种美的融合。这样的结构安排让人佩服,它超越了一般意义上的说明文。

阅读教学是这样,习作教学也是如此。黄吉鸿在一次习作研讨会上曾分析过这样一种现象:教师对学生习作的“取材、立意、起草、加工”相对较为重视,会做一番用心指导和强调,而对于“构思”环节则是轻描淡写,交由学生自行处理。如此一来,“构思”环节悄然缺位。多数小学生习作时,没有进行整体、系列、细致的“构思”,甚至没有“构思”意识。他认为,这是小学生习作水平难以提高的重要原因。这种分析是具有学理依据的:整体决定成败,语文教学要基于文章的整体结构。

(二)特点的关注

不同的文章之间有共性,也有个性。找出个性特点,是文本解读的成功保证。为特点而教,为特点而学,是黄吉鸿语文教学长期坚守的原则,这使得他的语文教学与众不同。对冯骥才的《刷子李》(人教版五年级下册)一文,更多的人解读的是其中“一波三折”之情节、“刷子李”的本领之奇特。而黄吉鸿则认为:“曹小三”是作者用心安排、设计的一个“托”,以他来代替读者,带领读者,一步一步地走近悬念,走进悬念,破解悬念,直把读者看得妙趣横生,回味无穷。我们设想,如果没有“曹小三”,只做单方直接介绍,则全文节奏呈“一直线”,失却了一波三折、吸引人心的表达效果。所以,《刷子李》的精彩,不仅仅在于“刷子李”本领的精彩,更在于“曹小三”这个人物安排得精彩。这是此文最大的特点所在。如此解读,何不具有教学特色?

(三)表达的敏感

黄吉鸿勤奋好学,阅书无数,笔耕不辍,具备良好的语言素养,这使他的文本解读彰显出很好的语言表达风格。我在讲课中就多次介绍过他解读语言的精彩例子。例如,老舍先生的《猫》(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言平凡,犹如拉家常,但是黄吉鸿却读出了其中的语言表达秘妙:语气词的运用。文中说:“说它老实吧,它的确有时候很乖。……说它贪玩吧,的确是呀,要不怎么会一天一夜不回家呢?……它若是不高兴啊,无论谁说多少好话,它也一声不出。”语气词的多次出现,淋漓尽致地表达了老舍先生对猫的喜爱之情。“吧、呀、呢、啊”,加上这些语气词,句子就显得“柔”很多,温情和关切、喜爱和赞美之情就跃然纸上,反之,若去掉这些语气词,再读句子就显得生硬了许多。

二、教学设计力

黄吉鸿精彩的课堂来源于他精心的文本解读和教学设计。大凡听过他的课的人,无不为他精心的教学设计而喝彩。我阅读过他的近十篇课堂设计,也点评过他的多篇教案。综观他的教学设计,有以下三点特别“给力”。

(一)目标的精准

目标是纲,纲举目张。黄吉鸿十分重视教学目标的设计,从聚焦到精准把握,他花费了不少的心思。请欣赏他对两篇课文的教学目标的设计。

《一件运动衫》(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的教学目标:(1)学会借助小说主要人物和主要事件,厘清情节。(2)感受小小说“出人意料”的情节,体会小小说的魅力,并尝试着加以迁移运用。(3)通过品读关键词句,感受人与人之间互相关爱的品质。

《一幅名扬中外的画》(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的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大概内容。(2)感受这幅画的精彩,发现作者介绍这幅画所用的写作方法。(3)迁移运用作者的写作方法,尝试片段描写练习。

黄吉鸿确定教学目标是那样精准,实施教学目标也是如此精致。他教《珍珠鸟》(人教版五年级上册)就紧紧抓住两条线索:一是写“我怎样对待珍珠鸟”,二是写“珍珠鸟的活动”,特别是小珍珠鸟的活动。这体现了一种语言表达意识,把教学目标聚焦到了“怎样写”上。

(二)内容的精选

黄吉鸿说过:有效教学的一个铁律是教学要有针对性,学生已经懂了的不用教,学生能够自己读懂的不用教,学生不懂的内容,才是教师真正值得教的。例如《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综观全文,一前一后,写了两件事。第一件事学生一读就懂,按事情发展顺序叙述得很清楚,作者心里想的也都写得很明白。但是,第二件事似乎读起来更有味道,作者把那片绿绿的爬山虎写得很美,让人读了还想读。对于“为什么用‘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为题”“作者在文中写爬山虎的真实意图是什么”,学生难以理解。解读“爬山虎”的秘密,破译文本的密码,这是学生的学习需求,也是真正应该教的重要内容。

(三)过程的精简

黄吉鸿继承了我的“素课”思想,并把它演绎得很是具体。他撰写《语文教学务求简约》一文,认为:简约,是一种效率;简约,是一种深刻;简约,是一种智慧;简约,是一种美丽。我认为,黄吉鸿多年来的专业发展之路,走的是一条“简约而高效”的语文教学光明大道。

例如,他把《那片绿绿的爬山虎》的教学设计成以下三个板块:(1)发现。让学生自主质疑,发现问题。“预习这篇课文后,你还有什么不懂的?”预设学生会提到“课文为什么以‘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为题”或者“为什么课文中多次写到爬山虎”。(2)感受。让学生自由读文,找到文中几次写“爬山虎”的句子,画出来,并反复朗读,初步感受句子的生动、形象,发现其富有美感。(3)赏析。让学生明白“一切景语皆情语”,作者表面上是写景,实际上是表达自己的情感。表面上是写“爬山虎”,实际上是暗指“叶圣陶爷爷”。这一教学环节,可以设计话语情境,让学生联系上下文说或写“我”的心情。这种板块设计是整合思想、统整艺术和融合方法的一种体现。其实很简单:多种因素整合了,课也就简约了。

三、课堂执行力

课堂执行是语文教学的关键之所在。我曾在多种场合——有时是诊断课,有时是研讨会,有时在展示厅,还有时在比赛场,多次欣赏过黄吉鸿的课堂风采。他的课整体驾驭能力强,关键细节落实到位,给我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引起我的兴趣和思考。其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合理的预测

黄吉鸿是这样做的:预习时,让学生根据“预习单”的要求,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可能有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学生提出的问题比较有价值,那就顺着学生的提问展开学习;另一种情况是,学生提出的问题很一般,那就有必要由教师来进行引导,深入学习。如果课前先对学生的提问进行统计、梳理,那么可以选出一个较为集中的问题作为本课时学习、研究的主题。这是一种“学本意识”,体现了基于“学情”的课堂执行力。

例如,他教《珍珠鸟》(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时曾提出:“关于这篇课文,你们已经读懂了什么?”预设:(1)内容上,人和鸟互相信赖,产生了美好的境界。(2)含义上,人和鸟和谐共处,是非常美好的事。(学生可能很少从形式上去发现文章的特点,如有发现,则予以肯定)

预则立,不预则废。正是黄吉鸿合理的课前预测,保证了他的课堂顺利、灵动和不断生成。

(二)随性的幽默

黄吉鸿的课堂常常是幽默不断,高潮迭起,让人会心大笑,展现了他的天性。这是一种精神修炼,也是一种教育情怀。

教学冯骥才的《珍珠鸟》时,有一个风趣幽默的教学片段。

师:老师读了作者的原作,发现课文中删了一个自然段。哪一段呢?请看,(出示:有一次,它居然跳进我的……)结合课文,发挥想象,猜一猜,把它补充上去。

(生纷纷思考)

生:有一次,它居然跳进我的衣服里。它在我的衣服里乱蹦乱跳,弄得我痒痒的。可是我不管它,由它去动。不一会儿,它觉得不好玩了,就钻了出来,飞走了。(掌声响起)

师:说得很好,可惜猜错了,没关系。(指全班)继续猜。

生:有一次,它居然跳进我的被窝里。(生笑)它在我的被窝里蹿来蹿去,好像在玩似的。我不管它。过了一会儿,它飞走了。

师:掌声。(生鼓掌)恭喜你,答错了。(生笑)但是你答得非常精彩。

生:有一次,它居然跳进我的拖鞋里。(生笑)在里边跳来跳去,蹦来蹦去。最后,它跳累了,蹦累了,就出来,飞到我的脚边。我静静地看着它,由它在我的脚边蹭来蹭去。

师:我知道,这位同学说的拖鞋一定是冬天用的,不是夏天穿的。(生笑)它可能把你的拖鞋当成了摇篮。(生大笑)不错,恭喜你,又答错了,但是你的语言很精彩。

生:有一次,它居然跳进我的茶杯里。用嘴巴轻啄茶杯,想要喝水似的。我不去惊动它,静静地看它。

师:掌声送给这位女孩子。

(出示原作:它居然跳进我的空茶杯里,隔着透明光亮的玻璃瞅我。它不怕我突然把杯口捂住。是的,我不会。)

师:这位女孩子猜对了。(问这位女生)你有没有看过作者的原作啊?

生:没有。

师:没有看过原作,却和作者心意相通,了不起。(掌声响起)

(三)顺势的推进

黄吉鸿常常说:教过,不一定教会;学过,不一定学会、会学。为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他采用过多种策略和方法,其中他的“推进法”是我较为赞赏的。

《乡下人家》(人教版四年级下册)全文的主旨在最后一段:“乡下人家,不论什么时候,不论什么季节,都有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似乎这就是作者的写作目的。黄吉鸿认为,仅到这个地步还不够,“独特、迷人”过于笼统,还要前行一步,必须弄清楚“独特”的内涵,那就是“自由”,自由才是乡下人家最独特、迷人的景致。如第1自然段,作者用了一连串的动词,“攀、爬、落、结、挂、衬”,表面上看似乎在写瓜儿充满生机、活力,实际上暗示着瓜儿生长的自由。“当花儿落了的时候,藤上便结出了青的、红的瓜”,一切都是那样自然,没有谁能阻挡,也没有什么干扰。第4自然段,是写鸭子的。“游戏水中”,多么自由和快乐;“从不吃惊”,说明早已习以为常,向来自在。第5自然段,“天高地阔”,无拘无束,可以看看晚霞,可以吹吹晚风,可以望望头上的归鸟,是那样和谐、自然,其核心还是自由……在语文课堂上,教师的这种引领和推进是多么难能可贵,又是多么富有实效!

猜你喜欢
珍珠鸟爬山虎自然段
爬山虎
想当粉刷匠的爬山虎
珍珠鸟
珍珠鸟
秋天
爬山虎
南大百岁爬山虎令人神往
说谎的珍珠鸟
美丽的秋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