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茗涵
(郑州成功财经学院,河南 巩义 451200)
从这个方面分析来看,在教育心理学中,建构主义已经是一个非常具有代表性而且具有权威性的一个产物,而且改变了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路径。建构主义的特性已经在很多的心理学刊物中得以体现,比如《英国教育心理学杂志》等。从根本上来说,建构主义不单单是一个单一的理论,其中的一些内容还是用于问题的强调和合作学习的改良等。因此,建构主义对于教育心理学来说,其影响非常之大,而且较为全面。而且特别是教学设计、课堂设计以及培训,在这些方面建构主义更能体现其作用。因此,建构主义取向将一直保持自身的优势,成为教育心理学研究的首要因素。
后现代主义取向作为一个极具代表性的哲学思潮,在伽达默尔和德里达等哲学家的熏陶之下,多元化的主张在后现代主义的作品中体现的淋漓尽致,而且还反对还原论,更重要的是,后现代主义对多元化方法非常重视,同样也推动了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后现代主义对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有着很重要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再后现代主义的熏陶之下,有一大批新型的研究领域和话题涌现出来,为时代的进步增添了一份力量,比如个体差异、网络教学、跨文化研究等话题。
认知主义取向诞生于20世纪末,自从它诞生的那一刻起,它就在心理学中拥有了很重要的地位,在很多人的追捧之下,认知主义也逐渐形成了一个极具影响力的流派。认知主义在心理学中的影响力是毋庸置疑的,它不单单为心理学提供了先进而且连贯的思想观念,而且对心理学的发展起到了很强的推动作用。认知主义取向决定了教育心理学中的学习迁移、分散联系、先前知识作用等部分的推动。而且,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认知主义的不断崛起,在认知主义理论中,诞生了内隐学习、认知精神科学、社会认知理论等重要的组成元素,为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起到了很重要的推动作用。
人本主义应该属于心理学的第三势力,对心理学的发展也有着很重要的决定性作用。人本主义取向受到国内外很多研究家的青睐,因此有很多理论模型诞生,但是最具有代表性的还是有马斯洛提出的需求层次理论和由罗杰斯提出的个体中心理论。这两个代表人本主义的理论都决定了方法论和跨文化理论在教育发展中的重要性,而且还要对分析进行深化,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因此,宏观分析也好,微观分析也好,都能从分析中得到一个结论,那就是人本主义以及成为了极端机械主义的修正器,而且在这个比较特殊的环境之下,人本主义一直体现着人道主义的重要性,而人本主义也慢慢地开始复苏。
社会认知论的代表性理论就是班拉拉的社会认知理论,该理论作为社会认知论的最具代表的理论,它充分考虑了认知因素,把认知研究方法和行为研究方法有机地结合到了一起,形成一定的逻辑体系。因此,它到底是属于认知主义还是属于行为主义的问题在学术界一直被广泛讨论。其中,龙君伟认为社会认知论已更改算入社会建构主义,但是本文则将它算作是认知主义。社会认知理论在20世纪80年代掀起了一阵狂热,从而在那个时期形成了很多有关模仿效应的研究报告,一大批研究者开始对他产生了极大的兴趣。而在现在,很多有关教育心理学的期刊中都表示,教师的效能、班级甚至学校的集体效能都应该受到人们的重视,应该将其引入人们一直关注的研究领域中去。在20世纪的末期,人们展开了交互教学的实践应用,开始对网络学习进行深入的研究,计算器开始被人们认识。
行为主义取向在20世纪的中期就已经被人们所熟知,例如个别化教育系统、不间断的默读都是由行为主义取向所影响而形成的。根据行为取向的发展趋势来看,行为主义很难出现收到应急影响的情况,心理学家对这些情况恨之入骨,因为他们可能会因为这些情况而被批判,随着行为主义取向的不断发展,现在来看行为主义变得相对温和了一些,更重要的是对每一个流派的内容都进行了整合,即使在缺少话语权的前提下,行为主义教学方法依然是主流的教学方法。
教育心理学一直以来都是用来对学校中的教育学过程的每位学生基本心理规律进行研究的一个学科,它以理论和实践作为发展基础。从近几年的形势来看,很多一流的心理学家们都认为,心理学的发展受到了原来心理学研究者一直钟爱的真理性、现实性、客观性、因果性和二元性的束缚,所以有一大部分研究者希望心理学能够实现后现代转向,通过诠释多项思维、多元方法和观点多样的宗旨,才能逐渐形成一个良好的理论潮流。后现代心理学的发展情况也极大地冲击了与心理学可能相关的学科,例如文学、教育学等。因此,教育心理学在发展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以下几种趋势: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我们逐渐可以运用复杂性比较强的统计分析方法和一些科技含量比较高的手段,从而找到更多的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方向和研究方向,但是如果过度追求数字化和高科技化,那么这个方法就会显得不实用。就好比麦金纳尼曾说的那样,现在对研究者在方法和统计的复杂性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一般情况下,刊物文章都会要求复杂性很高,而很多研究者由于能力不足只能望而却步。而这种情况也有越来越多的人进行关注,当然也获得了很多批评的建议和意见,人们越来越重视地质化设计以及量化结合研究方法的运用。所以,未来教育心理学的研究不要单单地考虑其数量化和精确化等,只有将量化和质化有效的结合在一起,才能体现研究的价值。
随着我国教育心理学的不断创新型的发展,人们对教育心理学的认知程度也不断加深,人们对教育心理学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即使教育心理学在全局看来已经近乎完美,但是还是有很多能够弥补的缺陷,但是很多的研究者都感到自己有一种与社会相脱轨的感觉。因此,根据自身所处的自然环境,创立一场十分终归的非参与式研究情况,只有从根本上对教育心理学的中机制进行彻底的了解,才可以使教育心理学逐渐成为教学实践的代表。
据统计,随着我国的教育心理学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现代教育的心理学家都开始构建传统的理论体系,但是是基于后现代主义思维的。通过这个方法,可以从一个全新的视角切入,对教育心理学有一个审视的机会。不仅如此,教育心理学的某些概念不成熟,容易出现很多固执的情况,所以尽量把多个用户对多维空进行彻底的研究。
从上文的研究中可以清楚的看到,只认为心理学发展的动力才是靠实证哪来的,所以教育心理学作为性质相似的一个学科,所以,对整个的教育心理学进行研究室,要以一个多元化的想法去进行考虑,一般情况下叙事式、阐述式和客观式为主要的方法。虽然每个方法的应用方式不同,但是都能够保证自身的体格,这些更能够推动教育心理学的创新发展。
张春兴曾经在20世纪的90年代就提出了教育心理学的“三化”,其中有一个很重要的就是全人化。全人化观主要体现在个体的人格方面,应该是从整体到分散的共同进行。而且,学生的自我适应能力需要尽早培养,而且需要以一种社会多元化的观点进行引导,不但能使每一位同学能够完整地训练,还可以培养学生的独立生活的能力。所以,把每一个个体都当作是具有丰富信息的全面的人,进行深层次的优化,就可以将“全人化”展现的淋漓尽致。
综上所述,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时代也在不断的更迭,而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取向以及发展趋势都会随着社会和时代的进步而不断的改变,本文主要是对教育心理学进行了深入的分析,还对研究取向和发展趋势进行细致地阐述,希望这些能为教育心理学的不断发展提供响应的理论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