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明珠
(华侨大学华文学院,福建 厦门 361021)
随着中国内地教育事业的发展和香港教育制度的改革,至现在为止内地已有63所大学招收港生[1],但港澳生在内地大学就读期间逃课现象相当严重,港澳台学生的逃课风气的扩散,对校园文化造成不良的影响,甚至有很大的破坏性,直接影响学校的教学秩序、学生群体的人生观和学校办学的声誉。据教育部、国务院台办、国务院港澳办、公安部关于印发《关于普通高等学校招收和培养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地区及台湾省学生的暂行规定》的通知,对港澳台学生的思想品行上要积极引导,学习上严格要求,生活上适当照顾。界于这基础上,笔者对港澳生的逃课行为在厦门大学、暨南大学、华侨大学、福建师大、集美大学进行随机抽样调查,发放问卷200份,回收有效问卷182份,根据实际调查数据分析,结合自己多年管理港澳台生的经验,运用公共理论分析港澳台学生逃课的内在原因,促进港澳台与大陆的教育衔接、交流与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逃课是指学生在没有请假的前提下产生的一种旷课行为。从不同的角度,对逃课行为的定义不同,笔者从公共选择理论角度认为逃课是学生在考虑成本与风险因素基础上和受约束条件下要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一种选择行为。庄玮和阳荣威认为逃课行为有“显性逃课”和“隐性逃课”、“惰性逃课”和“理性逃课”之分,理性逃课就是学生衡量逃课的成本和收益,当感觉成本甚至等于收入时,就选择逃课,实现利益的最大化[2]。
有些专家提出若把高校看作一个市场,学生通过支付学费从学校购买“教育”商品,学生就是消费者,学校就是商品的提供者[3]。公共选择理论通过传统市场理论运用经济学的分析方法,坚持“经济人”假设,采用个人主义的方法论,用交易的观点看政治过程[4],成功地用经济理论研究了政治活动中的许多问题。公共选择理论以“有理性的经济人”用三种思路来分析政治市场交换的弊端:(1)是个人主义的方法论。人类的一切行为,不论是政治行为还是经济行为,都应从个体的角度去寻找原因,其行为都源于个人的决策,这是经济人假设的前提条件。也就是说港澳生逃课的行为首先应该要从其本身找原因,其逃课的行为是学生自己的主观决定的。(2)是“经济人”假设。人都是理性的、功利主义的个人,作为一个人的本性都是一样的,不管处于怎样的位置,都受自身效用最大化的引导,其动机都是以追求个人利益的最大化满足。在学校里,学生和教师都会各自追求利益最大化的选择,教师用行政手段强制点名,学生隐性逃课,双方都难以看见自身存在的问题。(3)是交易政治学。市场交易的是私人产品,而政治交易的是公共产品。进入政治领域的人们也有各自不同的价值观和偏好,这些价值观和偏好都应受到承认和尊重。也就是说学校如一个市场,在这里,学生、老师和学校建立起一种契约关系,学生的逃课,教师的授课都以起码的个人成本——收益计算为基础,学生的逃课动机是出于自利动机而进行的一切交易过程,教师的上课评价效果并不是产生于教师自己,而是产生于学生群体及教师个体之间相互“讨价还价”和调整的过程。据问卷调查相关结果为:港澳台学生逃课主要采取隐性逃课和理性逃课行为,男生逃课行为多于女生,男生占86.8%,女生占67%,不管是低年级还是高年级港澳台学生逃课率都很高,高年级为53.3%,低年级为71.4%,选修课逃课现象比必修课严重,逃课最严重的是数学课占68.7%,逃课的相关原因如下:
港澳生逃课原因所占比例学生自身对所学专业和课程不感兴趣或听不懂讲课内容43.4%上课与第二选择(兼职、参加活动、学生干部或盲目考证等)冲突34.6%对授课方式或授课内容不满48.9%学习目的不明确、偷懒或心态浮躁39.6%从众心理51.1%教师的个人风格课堂没有吸引力52.7%课堂教学缺少学生参与,师生缺乏交流65.9%教师课堂管理不严28.6%教学管理规章制度落实不够35.2%对教师的考核存在问题37.4%检查力度不够31.9%
通过上述的分析,发现逃课的学生是在追求学习利益最大化的经济人,他们在权衡逃课与非逃课之间的利益,根据有限的资源,而做出的抉择。港澳台学生逃课主要与大陆高校的课堂教学模式及课程有关,其次是与港澳台学生的思想素质有关。由此,笔者提出以下四个减少港澳台学生逃课的建议。
教学是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双边活动,课堂教学的主要活动包含着教师与学生之间语言的交流和非肢体语言的沟通。课堂教学模式应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教师扮演导演的角色,加强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才能激发学生课堂听课的兴趣。目前大陆还有许多教师保持着传统的应试教育,采用“满堂灌”、“填鸭式”和“照本宣科PPT”的模式在台上唱独角戏,港澳台学生认为这种教学模式与港澳台的“体验式”、“互动式”“服务性学习”的素质教育教学模式差距很大,不适应他们的学习方式,不满足他们的学习需求。从经济人的心理需要、价值取向出发认为这影响了经济人的利益,把它当作教学无用现象来处理,宁可选择“理性逃课”或“隐性逃课”。因此,大陆高校教师要学习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技能和国际化的教学模式,充分了解港澳台学生的学习背景、学习方式和心理特点,找到中国本土教学模式与港澳台教学模式的结合点,建设能够支持跨文化和国际化教育理念体系的多元化教学模式,激发港澳台学生的学习热情,引导港澳台学生在课堂中探索和体验,适应港澳台学生的学习需求,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价值和自身的价值。
在平常工作中发现,思想素质差的港澳台学生的逃课行为比较普遍。思想素质教育中包含着责任感教育,责任感作为一种道德情感,它反映的是个体对社会、对家庭、对自己和对他人的担当。港澳台学生作为一种消费群体,他们的生活背景和环境与内地有很大的差异,导致他们自我为中心的观念很强,因此,加强港澳台学生的思想素质教育,学校和广大教师应当帮助学生个人对社会责任感的认识,帮助他们认识自己在校所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5]。加强对港澳台学生与境内生之间的交流,运用“导生制”(高年级优秀学生或优秀境内生)帮助他们平稳渡过跨文化适应的危险期,培养自立、自强的意识和对学习的责任感。
学习活动是一种教育消费活动,是学生通过教育服务开发智力和满足自身精神文化的需要的文化消费。学生根据自己的需求,按照学校的供给选择学习行为,当学校的供给不满足学生的需求时,学生为了追求利益的最大化,可能就选择上述逃课的行为。因此,学校要依据时代的需要,根据自身的资源,根据港澳台学生的自身特点、需求及国际人才市场的需要,为港澳台学生设置相应的课程体系,更新相应的课程,优化课堂教学的内容,使学习内容有新意、有启发和有收获,满足学生对课程的需求。比如,为港澳生开设汉语口语和汉语技能选修课弥补港澳生的汉语水平,促进他们对其它课程的学习。学生则会根据自己的需求和偏好选择课程。还有,学校要提供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良好的教师,运用双语教学,让大部分港澳台学生在母语课堂环境中学习中华文化知识,满足他们的精神需要。
到内地就读的大部分港澳台学生自控力不够强,自律意识比较薄弱,根据我国培养港澳台生学生的政策在学习上要给予严格要求,运用制度化的刚性管理与服务性的柔性管理相结合,加强对港澳台学生的教学管理。第一,加强学生的点名制度,点名设备应先进,在采集指纹征得学生的同意并对学生指纹保密的前提下,采取在教室里安装指纹考勤机,学生每节课(两课时)前须按一次指纹,使班主任或辅导员以及任课老师不论何时上网,都能在自己的电脑上看到学生出勤的数据,可以及时的了解学生的上课信息,充分利用微博和QQ群公布学生逃课行为并用MSN反馈给家长,家校配合及时做好学生的教育与管理。这样可以减少老师上课的点名带来的效用损失和取消教师对点名、惩罚学生的偏好,公平的对待学生的平时成绩。还有,作为消费者的港澳台学生对任课老师的评价会更加理性化,不会因为不喜欢教师点名而给教师打分低,使评教值更能客观的体现任课教师上课的水平。第二,学校要合理考核任课教师,在教师年度考核时把学生对教师的评教值以一定的比例纳入考核系统。这样,在经济人的理性选择下,师生双方都会选择有利于自己利益的最大化,学生则因为学校公平的考勤制度而理性选择是否显性逃课,教师则要考虑评职称、绩效奖等与学生考核有关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