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对人的解读

2018-01-26 10:51:21于海明
山西青年 2018年14期
关键词: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费尔巴哈在实践中

于海明

(山东师范大学,山东 济南 250358)

一、《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对人的本质理解

(一)宗教的人本思想

费尔巴哈对人的认识与之前的哲学思想有着明显的差异,他将人还原到现实的人,并将人的本质、物的本质都归结于人,认为所有事物的本质都是人为的设定。费尔巴哈将自己的思想渗入到宗教问题中,马克思对费尔巴哈的这种人本质对象化的宗教观表示认同,并对费尔巴哈的宗教观进行了一分为二的分析,指出要从唯物主义的世界中寻找宗教,从实践唯物主义的视角看待宗教的真实意义。从而将世界分为宗教世界和现实世界,宗教世界是人的想象中的,来源于人的自我意识,因此也体现了宗教的人本化,现实世界的自我导化,最终也将宗教世界归结于现实的客观世界。

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是从反对神学开始的,批判了之前哲学与神学极不平等的位置关系,并指出人就是物质性的。马克思对费尔巴哈通过物质世界看神学、以及能够正确的审视基督教,强调人本主义以及人是第一性的观点表示了肯定。但在《提纲》第四条中提到,“他没有注意到,在做完这一工作以后,主要的事情还没有做。”①因此《提纲》是马克思对费尔巴哈宗教观的进一步超越。在寻找宗教产生的社会根源问题上,马克思在《提纲》中提出了一个矛盾作为着力点,这个矛盾就是大力发展科技发展生产力改造自然世界中人和自然的矛盾,以及阶级剥削之间人与人的矛盾。而我们要解决矛盾、克服在世俗基础中的分裂就要从实践中着手,在实践中革命,强调实践的决定性作用,才能实现人的解放与发展。

(二)人与教育、环境的辩证关系

《提纲》中第三条涉及到与人息息相关的环境、教育问题。旧唯物主义只看到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力,认为人是环境和教育的产物,却忽略了环境和教育同样也是受到人的影响的。《提纲》中“这种学说必然会把社会分成两部分,其中一部分凌驾于社会之上”②指出如果忽视人在环境和教育中的能动性,会将社会分为普通群众和英雄人物两部分。《提纲》最后强调了人与环境、教育间的辩证关系,在社会发展中环境和教育的合理变化是在实践中进行的。

《提纲》中提到环境随着人的活动发展而发展变化,人同样也依赖着环境,行为活动都受到环境的制约。因此强调人不能完全依靠主观能动性发展,也要关注环境,在实践中改善客观环境,促进双方发展。

而人与教育更是相辅相成,人在受教育后不断发展,教育是人进行实践的手段和方式。教育不是自主生成的,是以人为主体,在实践过程中根据人的需求形成的体制,并且在发展中人们根据自身和社会的需求不断加以改革。教育的发展和产生离不开实践,只有在实践中教育才能合理科学的符合人类社会发展的进步。如果没有实践做为基础,教育将在盲目中摸索,发展也就十分缓慢,因此实践与教育的关系是相互促进的。环境和教育也是息息相关的,人们接受教育对环境有了新的认知,才能在实践中合理利用环境资源,在发展中发现环境问题并加以完善。而环境的客观性也决定了教育过程中的内容和需求,因此有良好的环境背景,对教育的发展也是有益的。

所以在实践中,人不仅与环境、教育相互影响、相互促进,且环境、教育也需要以实践为基础,规划自身发展。每一项环节都是不可忽略的,都是社会以及人自身发展的必要条件和客观要求。

二、《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人的社会性

(一)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人不存在于某一种社会关系中,而是存在于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意义不是单纯的将社会中的各种存在关系相加,而是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有机体,从而体现人的社会性。费尔巴哈在《提纲》的第六条中阐明了他反对把宗教观中的神作为哲学的研究对象,但也体现了其局限性。费尔巴哈肯定无神论的宗教,但将人之间的感情关系看作是独立的东西,否定了历史变化性,否认了人的社会历史性从而脱离了人的本质中的社会性,这也就是所谓的将人抽象化。他把人的本质理解为“类”实际就是认为人的本质具有普遍性,费尔巴哈同时把人的本质归结为人的自然属性,而马克思否定这种观点认为人不仅仅是自然属性的反映,人是社会属性的,即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在《提纲》中关于社会关系这个层面,由于旧唯物主义看不到实践对人、对社会的重要性,因此只能直视人和市民社会,看不到他们是通过实践而形成的、是社会发展的产物,对“宗教感情”等问题找不到否定的出口。也正因为社会属性问题,马克思和费尔巴哈关于人的思想才具有了最为明显的差异,费尔巴哈将人看做孤立的、抽象的,而马克思将人的本质归结为人类社会,以实践为发展的动力。

(二)《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对人的解读的思想转换

因为人的发展是社会需求下的发展,是人自身需求的发展,是劳动力和主观能动性的发展。人的全面发展不仅仅是社会方面的发展,还具有着自然属性和精神属性,这也是《提纲》中最为主要的思想。人不仅对物质精神财富的创造具有重要的意义,对社会的变革也具有决定性的意义。人们在进行物质材料生产的同时,也要通过不断地改进生产工具、武装头脑来增加经验、提高生产力,从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提纲》最后一条“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这是新世界观的新思想,显现了新的历史唯物主义,开辟了新的哲学视野,对以前的哲学思想进行了深刻的总结,以往对世界的认识和解读在马克思的思想中都有了科学的阐释。马克思认为认识世界的过程中对世界的解读和改变是相互并存的,解释世界体现了马克思的认识论原理,而改变世界正是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进行的实践活动。要保证世界的客观性,就要正视实践的重要性,这也是马克思在《提纲》中对人的作用的另一种解读。

从“解释世界”到“改变世界”的转换,是马克思对费尔巴哈人的本质解读的批判,费尔巴哈虽然认为宗教感情属于人的感情,将宗教看做人的对象化的产物,但却将人看做是抽象的,只是一种“类”的总和,是人与人简单的自然联系,其立脚点在“市民社会”,是资本主义的、属于资产阶级,体现的是资产阶级的利益以及意识形态,而马克思则将人归属在社会中,将立脚点归结为人类社会或是社会化的人类,显现了人的社会性。每一次的哲学变革都是一种思想转换,但马克思首先将哲学的目的转向了人类社会,既是对人的重新解读,阐明了人不仅是自然产物,而且在社会中可以根据客观条件发挥主观能动性,客观的认识世界并对世界进行改变。因此人不是单纯的自然存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都是有联系的。《提纲》中的“解释世界”和“改变世界”是辩证统一的,只有客观的认识世界才能合理的改变世界,促进社会的进步,这就体现了人的社会属性,新的历史唯物主义逐渐清晰,也是哲学视角下最具革命性的改变。

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是相对人的片面性发展而言的,其主要表现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人民与产品的异化,工人同劳动本身的异化以及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不属于工人而属于资本家的片面发展。资本主义社会虽然提高了生活水平但人的发展却是不协调的,在生活、教育、劳动中受到的待遇也是不公平的。马克思的人性观恰恰与这种不平等相反,马克思人性观的全面发展是人的能动性与素质的全面提高和发展,追求的是多数人的发展不是少数人的发展。马克思表示只有在共产主义的社会环境下,才能真正的实现人的全面协调的发展,不仅仅是在劳动上和人权上,从而让劳动人民成为真正的主权者,成为现实的人,拥有人全面的本质。

注释:

①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04.

②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04.

猜你喜欢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费尔巴哈在实践中
在实践中理解和贯彻全过程人民民主
公民与法治(2023年2期)2023-03-31 03:18:04
他者的批判与实践思维方式的创立——《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第一条的重新解读
从《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看马克思认识论的变革
费尔巴哈与孔子“爱”的差异及当代意义
费尔巴哈之火:一个现象学的分析
哲学评论(2018年1期)2018-09-14 02:34:30
实践:马克思的新哲学观
青年时代(2017年4期)2017-03-10 21:58:19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科学实践观的理论探讨
价值工程(2016年31期)2016-12-03 01:12:08
试析《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的实践观点
商(2016年17期)2016-06-06 15:19:49
浅谈《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实践意义
商(2016年1期)2016-03-03 11:21:39
在实践中探索教师教育课程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