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讲常新在改进中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谈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全国思政会议讲话精神

2018-01-26 09:52:40王晓会
天津农学院学报 2018年3期
关键词:亲和力理论课马克思主义

王晓会



常讲常新在改进中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谈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全国思政会议讲话精神

王晓会

(天津农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天津 300384)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必须以习近平总书记全国思政会议讲话为指引,深刻领会、贯彻落实习总书记讲话精神是本文的着力点,重新审视当前思政课建设面临的新形势,以习总书记提出的传道者自己首先要明道、信道”、“因时而进、因事而化、因势而新”、“提升思政课亲和力”几个方面的新要求为着力点,明确新时代党和国家对思政课的要求与定位。思政课要紧跟时代,听从时代召唤,既要高大上又要接地气,做到常讲常新,不辱使命,在改进中不断加强思政课建设。

常讲常新;改进;加强;思政课; 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的讲话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基本遵循,为广大思政课教师指明了前进的方向[1]。落实习总书记讲话精神,就要努力破解高校思政课短板,让思政课不但高大上而且接地气[2],广大思政课教师要守好渠、种好责任田,努力使思政课入脑入心,成为大学生真心喜爱、终生受益的课程。

1 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新需要

1.1 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是加强意识形态领域建设的迫切需要

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非常重视意识形态领域建设,强调大力加强哲学社会科学领域建设[3],强调坚持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当前,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领域受到对外开放引发的西方价值观的冲击、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利益的冲击、信息时代网络文化监管缺失的冲击以及西方企图分化和瓦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图谋和野心的冲击。意识形态领域的工作,归根到底是争取人心的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心向背是最大的政治”[4]。意识形态问题不是孤立的,既密切体现政治领域问题,又体现经济领域问题。意识形态领域的争夺往往发展为政治斗争,进而导致政权的争夺。

“如果放弃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在指导思想上搞多元化,势必导致人心大乱,天下大乱,给党和国家带来灾难”[5]。高校思政课必须在习总书记指引下增强责任感,充分认识当前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发挥好思政课主渠道作用,必须牢牢捍卫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主导地位的神圣使命。思政课作为高校学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大学生思想引领、政治引导责无旁贷,广大思政课教师要始终保持清醒头脑,准确把握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新形势,寸步不退、寸土不让,切实增强阵地意识。

1.2 必须进一步重新认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的重要使命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系统地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是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重要保证和体现。习总书记在讲话中提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四个服务”,即: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1]。高校思政课要为人民、为共产党、为社会主义和为改革开放伟大事业发挥人才培养的思想导向作用。

高等教育是国家发展进步的前提和基础,是改革开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执政党治国理政的人才库。进一步明确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培养什么样的人”[1],其主要任务是用科学的理论帮助大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引导大学生坚定对党中央的拥护、对共产党的爱戴,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为大学生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者打下坚实的思想政治基础。大学生通过思政课的学习,更加爱党、爱国家、爱人民,增强为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为人民谋幸福、为国家谋富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大学生要能够经受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潮经济利益和风云变幻的国际形势的冲击,不辜负国家的培养,把自己的聪明才干报效祖国和人民,更好地担负起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任,致力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早日实现。

“四个服务”和“三个培养”是习总书记在新形势下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提出的新要求和殷切希望,是高校思政课教师的责任与担当。

2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传道”首先要“信道”

思政课教师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一责任人,提升思政课教学效果首先在思政课教师。思政课教师“传道”首先要“明道、信道”[1]。

2.1 思政课教师要做马克思主义坚定信仰者,不能做“假洋鬼子”

“信道”就是要信仰马克思主义理论,信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信仰新时期新形势党和国家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举措。大学生能否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思政课教师是第一责任人。思政课教师要做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坚定信仰者、传播者、实践者,这一切取决于思政课教师自己要“信”,“传道”首先要“信道”。自己不信奉口中所讲就会口是心非,自己不信奉就没有自信,又如何让他人信服?自己不热爱自己的国家又如何使自己的学生为社会制度的巩固、人民事业的需要奉献青春而有使命与担当?“亲其师、信其道、践其行”[2],教师只有自身做到真懂、真信,才能以自己的言行感染带动和引领大学生的理解与信奉,广大思政课教师要带着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坚定信仰、带着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带着对中国共产党的坚定信心,旗帜鲜明、理直气壮地讲马克思主义理论、讲中国梦、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讲十九大,从而引领大学生树立坚定的社会主义信念。

2.2 “信道”要夯实思政课教师思想政治素质,筑就对党的忠诚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讲党性的,思政课教师要有过硬的思想政治素质,筑牢思想防线和政治底线。“学术无禁区,课堂有纪律”,知道什么该讲、什么不该说,教导学生听党的话,培养大学生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者和接班人,塑造学生的政治灵魂,激发大学生为党、为国家、为人民贡献自己才干的激情与梦想。因此,思政课教师要信社会主义理论之道、信共产党治国理政之道,要牢记使命、筑就对党的忠诚。

“信道”要增强对思政课主渠道的使命与担当。“四个自信”和“四个意识”是新形势下党的理论的新要求,高校思政课教师作为党的理论宣传者,要做信守“四个自信”和牢记“四个意识”的楷模。增强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做马克思主义的信奉者、社会主义文化的传播者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践行者,坚定马克思主义理论信仰,用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着力提高自身的理论修养。广大思政课教师要强化“四个意识”,围绕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这个中心,牢固树立核心意识、政治意识、大局意识、看齐意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旋律要更响亮,坚守一名思政课教师的神圣职责,秉承“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行为准则教书育人,通过自己的不懈追求与探索提升思政课的亲和力和感召力,以实际行动回答好习总书记所提出的“培养什么样的人、为谁培养人”的问题。

3 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常讲常新,做到因时而进、因事而化、因势而新[1]

“因时而进、因事而化、因势而新”是指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常讲常新,忌讳一成不变,要做到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有的放失。思想政治工作是一门科学,具有时代性、实践性、规律性,其目标任务、方法手段总是随时代条件、形势环境、工作对象特点的变化而改变[6]。思政课要聆听时代呼唤,用中国理论解答中国问题。

3.1 理论是与时俱进的,要随着时与势的变化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不断丰富与发展

“老祖宗不能丢,但要讲新话”,在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解决新形势下现实问题的基础上,实现理论的新总结、新提升,“五大发展理念”、“四个意识”、“四个全面”、“五位一体”、“经济发展新常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7]都是中国共产党在当前形势下,针对世情、国情、党情出现的新形势而提出的加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推进改革开放的新举措。特别是党的十九大的胜利召开,要及时把十九大的新精神、新理念、新论断、新观点,如“两个阶段的理论”、“社会主要矛盾的新论断”、把生态“美丽”补充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发展目标等新表达,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组成部分[8],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丰富与发展,要及时补充到教材内容中,融入到课堂教学中,不能被动等待教材改版而落后于形势。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有敏锐的头脑和思维意识,及时掌握党和国家发展的新理念,读懂读透其理论含义、提出背景、存在问题、表现形式、解决办法和实现途径等,并带到课堂上讲好中国故事,提升课堂鲜活度,增强学生认同感,以此唤发大学生对共产党治国理政的信任而更加拥护,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而更加坚定。同时,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担当教书育人传道授业解惑任务的同时,还要致力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时俱进。

3.2 内容上因事而化,常讲常新,带着问题因势利导

社会实践不是一成不变的,时代在变化,社会在发展,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思政课教师要善于审时度势,紧跟时代脉搏,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分析解读社会热点问题,用社会发展进步验证课堂所讲理论的正确性,让学生信服,才能使思想政治理论课入脑入心,达到解决思想问题和塑造学生灵魂的目的。

把学生关注的、感兴趣的形势问题及时补充到课堂上进行讲解和分析。如中国经济总体看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是,必须明确和不可回避当今经济形势呈现增速下行的现状,呈现经济发展新常态。总体看好为什么下行?要给学生讲清楚,经济为什么下行,关键是被动下行还是主动下行?主动下行是蓄势待发,是为了积蓄能量实现更好的发展,下行的关键是更好地满足老百姓需求;商品房市场“去杠杆”是为了贯彻“房子是用来住的,而不是用来炒的”总基调,是为了让更多老百姓能住得起房子,而不是让少数人因炒房而实现财产增值,考虑的是大多数老百姓的利益,也使大学生毕业后在城市发展能买得起房子更加现实可行。这样,既体现了共产党是人民的政党,代表的是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又让大学生对当前形势有了正确的理解,更加拥护党的方针、政策,坚定社会主义信念、增强对共产党执政的信心,实现思想引领。内容上常讲常新,体现因时而进、因事而化、因势而新,才能更好地抓住学生所思所想,带着问题因势利导,与学生思想产生共鸣才能入脑入心,从而让大学生真心喜爱,终生受益。

3.3 方法上要因时而进,常讲常新,避免僵化

课堂讲课方法要灵活多样,满堂灌、填鸭式、说教式、板着脸孔的“一本正”、“一本书、一支粉笔”的时代早已经成为历史。如果老师上课没有课件、没有多样化的手段抓住学生驿动的心,注定是不受欢迎而失败的。因此,必须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采取丰富多彩的课堂表现手法,风趣幽默的语言表达,以及多媒体教学、微视频、先进的教学软件、互动式教学、讲课比赛等方式,充分体现大学生在教学中主体地位,提升思政课亲和力,才能在改进中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效果。

4 常讲常新,在改进中提升思政课亲和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1]。

4.1 提升思政课亲和力要推动教学贴近现实生活

亲和力以一种非实体要素的形式渗透、交融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全过程,对于切实提高理论教学的实效性发挥着独特而又重要的作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必须以增强理论教学的亲和力为切入点,积极探索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办法等教学全过程的改革。

据相关调查,大学生反映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存在最普遍的问题是“理论与现实脱节”。教材过于理论化,注重结论而忽视了生动性和可读性;一些教师自说自话,缺乏对社会现实问题的关注;照本宣科,不面对学生的思想实际。这些表现都会拉大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削弱思政课的效果,与亲和力背道而驰。

4.2 提升思政课亲和力要抓住学生之“惑”

“传道授业解惑”首先要找准学生“惑”在哪里,学生之“惑”是课堂教学的切入点,要通过师生间心与心地沟通,解开大学生思想上的疙瘩,这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关键所在。学生之“惑”是师生之间的藩篱,解开了学生之“惑”,就是拆除了师生间的一堵墙而产生亲和效应,也就是说思想政治理论课不是高大上而不接地气的,要用高大上的理论解决现实问题,通过解决社会现实问题建立起与大学生自身的联系,才会使思想政治理论入脑入心产生认同而激发大学生的参与意识,调动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突出大学生的主体地位[9]。通过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密切配合,使课堂产生互动实现共鸣,在教学中营造出一种和谐、亲近的氛围,对受教育者产生巨大的感染力,实现亲和而更接地气。

4.3 提升思政课亲和力要把教学与科研有机结合

教学的手段与效果固然是一名教师的“看家本领”,但是大学教师一定要重视科研,做到“潜心问道”与“教书育人”相统一。科研是对本学科理论与教学实践的深入研究与探索,能调动教师的深度思考,对前沿理论的敏锐探知、对教学现状的全方位分析和对教学经验的归纳总结,是提升自身实力的重要体现和途径。“打铁必须自身硬”,自身实力增强,就会有自信使阐发的观点让学生信服,增强感染力,从而吸引学生注意力而产生亲和力。

除此之外,习总书记指出“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教学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与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4],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是提升亲和力的主要途径,也是思政课建设永恒的主题。

[1] 习近平. 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 人民日报,2016-12 -09(1).

[2] 温静. 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亲和力[N]. 中国教育报,2017-02-16(3).

[3] 习近平. 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 人民日报,2016-05-19(2).

[4] 习近平. 人心向背是最大的政治[N/OL]. (2015-06-10)[2017-12-30]. http://politics.people.com.cn/n/2015/0610/ c1001-27128818.html.

[5] 江泽民. 江泽民文选(第三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6] 吴潜涛,王维国. 增强亲和力、针对性,在改进中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J].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7,3(2):7-9.

[7]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会报告[N]. 人民日报,2017-10-18(1).

[8] 赵建超. 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困境与应对[J]. 广西社会科学,2016,9(9):212-216.

[9] 张华. 大众化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亲和力的养成[J]. 扬州大学学报,2009,4(2):89-92.

责任编辑:宗淑萍

Strengtheni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construction in the process of improvement——Carrying out the speech of Xi Jinping's national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ference

WANG Xiao-hui

(College of Marxism, Tianji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Tianjin 300384, China)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must be guided by the speech of the general secretary of Xi Jinping. The spirit of the speech by the general secretary is the focus of this article. The new situation of the curren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construction are reexamined. The requirements and orient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the new era must be clearly defined by the party and the state.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should keep up with the times and follow the call of the times constantly repeat the old topic and make it new to fulfill our mission, so that we can constantly improve our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onstant repeated and new topic; improvement; strengtheni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construction

1008-5394(2018)03-0110-04

10.19640/j.cnki.jtau.2018.03.024

G423.3

B

2017-12-30

天津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专项课题(TLSZZX17-024)

王晓会(1970-),女,讲师,硕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理论与应用。E-mail:770660833@qq.com。

猜你喜欢
亲和力理论课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当代陕西(2019年11期)2019-06-24 03:40:16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当代陕西(2019年10期)2019-06-03 10:12:38
认真看书学习 弄通马克思主义
少先队活动(2018年9期)2018-12-29 12:18:44
高端访谈节目如何提升亲和力
新闻传播(2018年11期)2018-08-29 08:15:30
高端访谈节目如何提升亲和力探索
新闻传播(2018年13期)2018-08-29 01:06:52
亲和力在播音主持中的作用探究
新闻传播(2016年9期)2016-09-26 12:20:34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
天津人大(2015年9期)2015-11-24 03:26:32
将亲和力应用于播音主持中的方法探讨
新闻传播(2015年7期)2015-07-18 11:09:57
新增本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创新
学习月刊(2015年6期)2015-07-09 03:54:14
“721”人才培养模式与高校思政理论课改革
学习月刊(2015年12期)2015-07-09 03:36: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