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义乌市青口小学 朱航彬
解决问题教学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有力教学手段。强调问题解决教学的生活化,注重实践第一,渗透数学与实际相联系的数学意识,培养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深化教育改革、提高素质教育成效的有力保障。
脱离实际的解决问题是学生认为数学枯燥、乏味、神秘的主要原因之一。学习解决问题不是纯粹为了考试。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处处隐含数学思想,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十分注重寻找生活原型,让学生感到数学亲近,并运用生活经验构建知识。
如在求平均数中,设计联系实际的练习题:在学校元旦文艺表演上,七个评委为一个节目打分,分别是9.4、9.6、9.0、9.95、9.7、9.55、7.9。由于实际比赛的某些规则,学生容易忽视,因此问题设计有针对性:(1)去掉一个最高分和一个最低分,求某个节目的平均分;(2)去掉最高分和最低分是为了:A.调节气氛;B.去掉异常分;C.运算更简便。
解决问题教学应整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充分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积极性,并形成数学头脑思考社会和运用生活经验解决问题的意识。
教师要创设条件,让学生参与搜集学习材料的过程。学生处于探究的主体地位,参与设计学习方案,参与研究讨论,这样极大提升了学生的自主学习效益,同时也增强了实践研究能力。
如保险知识、银行储蓄、缴纳营业税等对人们生活、工作十分重要,而我们的学生对它们又缺少了解。为了真正让学生学好“保险费率”的知识,课前专门组织学生开展调查。学生通过查阅资料或者到人寿保险公司咨询,了解到保险的种类、投保金额和保险费率的关系、投保方法、缴纳保险费的方法等等。学生在调查中获得了许多书本没有的知识。在课堂教学中,又引导学生根据收集的第一手资料,设计出不同类型和不同层次的数学问题,供老师同学交流。学生在课前兴趣盎然地参与实践,在课堂中积极主动地参与思考争论,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不仅牢固地掌握了知识,而且也提高了学习数学的兴趣。
要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必须培养独立性。教师要充分信任、放手让学生主动尝试,激发智慧火花。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逐步树立积极探索实践的精神。
比如解决问题:“一列队伍,小明从前面、后面数起都是第六位,问这一列队伍有多少人?”教师鼓励学生自主尝试解决问题,学生在独立尝试过程中会采取种种不同的方法,如画出图画求解、用木棒表示求解、真人排队伍求解……对于任何解决方法,只要是学生通过自己努力思索出来的,教师都要给予鼓励和肯定。这样,教师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和大胆尝试的意识,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习惯。
教师要尊重学生探究问题中表现的独特体验感受,让学生获得成功,体验快乐,形成良好的实践探究品质。
如结合学生熟悉的生活,编出这样的问题解决:爸爸带回家两包糖,一包10块,另一包11块,现在想平均分给3个孩子,问每个人能得到多少块糖?学生在自主探索中列出了如下解法:①(10+11)÷3=7(块)。②10÷3=3(块)……1(块),(1+11)÷3=4(块),3+4=7(块)。第二种解法很独特,学生解释说:“先平均分配第一包的糖吃完后,再平均分配第二包11块糖与余下的一块糖的总和。”教师不能从步骤上的多少来判断学生的思维能力,其实,学生是把数学问题生活化,而且让余数参加运算,真是与众不同,是值得表扬和肯定的。
概念是构成数学知识体系的基础。学生把握不准数学概念,造成解题错误。学生只有正确理解概念,才会运用概念分析问题,形成探究能力。教师要创造条件,让学生通过制作学具、摆弄学具充分理解概念,促进学生知识和能力共长。
学生在解决问题中往往是望文生义,见“多”就用加法,见“少”就用减法,这是教师的概念教学不够扎实的结果。学习“两数相差关系”三类解决问题,学生只有理解“同样多、比多、比少”的含义,才能正确解决问题。第一阶段是初步认识概念,学生每人准备有“6只兔子”的模型。这时教师提出问题:假如你是小兔子的朋友,你准备怎样送萝卜比较公平?学生兴致勃勃地投入操作,学生的思维差异使结果具有多样性。当学生摆出6只兔子和6个萝卜一一对应时,教师要重点引导学生说摆的过程。学生表述过程出现“同样多”,说明学生已经初步理解了含义。第二阶段是深层认识概念。学生摆出10只白兔,再一一对应地摆出6只灰兔。学生操作观察思考:①白兔和灰兔哪一个多,哪一个少?②白兔比灰兔多多少?灰兔比白兔少多少?③什么时候同样多?
借助学具操作和语言的直观形成了清晰表象,学生将动作思维内化成了智力活动。学生在理解概念中初步形成了运用具体形象的物体来理解抽象概念的意识,动手操作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学生对解决问题的结构特征不了解,往往会把任意两个条件结合,形成不知所以的结果。教师在解决问题教学中要充分运用学具,让学生在操作中感悟结构特征,提高思维分析能力。
如一年级的“加减法解决问题”,让学生在练、想、说、议等活动中进行结构教学。第一层次是让学生了解解决问题条件间的联系:每个学生桌上放着学习模板,模板上贴有:①草地上5只青蛙,15匹马,一共有几只青蛙?②7只青蛙,走了6 匹马,还剩下多少匹马?
教师引导学生审题发现条件的错误搭配,再启发学生怎样搭配才能解答?学生移动条件来完成两道解决问题的正确组合。第二层次是让学生了解条件和问题之间的联系。教师既可以设计多个条件,让学生选择两个条件与问题组成解决问题;也可以设计根据条件选问题。如:小红有铅笔3 枝,小明有铅笔6枝,①还剩下多少枝铅笔?②两人一共有多少枝铅笔?③小红一共有多少枝铅笔?教师组织学生间手拿铅笔充当解决问题中的角色,合作操作演示,最终选择正确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