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向阳
广东省陶瓷职业技术学校 广东 521031
灵感,也叫灵感思维,指文艺、科技活动中瞬间产生的富有创造性的突发思维状态,从这个字面上理解,灵感是突发的,是一瞬间的,是短暂的,正是这突发的、一瞬间的、短暂的才造就了陶瓷器具设计上的多样性,多彩性、灵活性与可塑性。
灵感的来源是什么?是生活,是我们色彩缤纷,五彩斑斓真真切切的衣食住行,是每天不同的衣食住行迸发出来的所思所感,从而引导我们的感官,从感官体验中来完成陶瓷的设计,陶器、炻器和瓷器都是如此。陶瓷器具经历摞泥、拉坯、印模、修坯、捺水、画坯、上釉、烧窑、成瓷、修补等工艺,每个工艺都是一次次感官体验的碰撞,每次碰撞都是灵感的迸发,小灵感汇聚成大灵感,最终物化成品。因此笔者始终相信,陶瓷器具设计的灵感来源更多的是感官上,是通过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五感得来的。
视觉——通过最直观的看,目之所及的范围,一朵小花,一株小草,一片叶子,只要是能看在眼里的,能入眼的,都是陶瓷器具设计的素材,都是可以成为陶瓷最初的出发点,从一种物化到另一种物化,这个过程就美妙的。说到这,让笔者不由得想起一位朋友,暂且称为马某,此君是制陶好手,有一次他突发奇想要烧制一头老牛,于是多方联系东北、内蒙和山东等地的养牛场,亲自到养牛场观察,亲自下到农场去养牛、挑草、储存饲料,足足体验了半年。归来后,制陶牛如有神助,神态、肤色、四肢、毛发都惟妙惟肖,静静伫立在工作室里,宛如真牛。古有神农尝百草,今有马某观百牛,通过细微的观察,让牛的全身部位都充满于制陶者的视觉感官,让陶牛既有陶的神韵又有牛的灵气,这是视觉的最终体现。另说一题外话,我这位朋友,通过观牛顺道也把养牛的一套管理模式以及牛种类的知识都学习了一遍,说不定那天不做陶瓷器具了,真的跑去养牛也是有板有眼的事儿。
笔者始终坚信视觉是五感中最具冲击力的,运用好视觉感观,作品就成了一半。本人曾指导过些许素描课,同样的静物素描,我都尝试让学生画3到5幅,然后让他们从自己的作品中对比出不同,类似于“大家来找茬”的游戏,从不同的色差、不同的角度、不同的笔画跟实物对比,通过眼睛去看、去观察、去发现,找出其中的细微之处。视觉感官是可以引导的,比如画瓷瓶,我会先让学生去量弧度,然后观察半小时,不急于下笔,通过这半个小时的时间去物化所测量到弧度数据,把具体的数据物化成下笔的尺寸,以达到器具的最大神韵。素描不是硬邦邦直描物体,而是要物中有神,神中有物,你得了解这个器物,从它的大小比例、材质构成、色泽明暗、工艺流程甚至于烧制的釉色入手,整个器物的种类都仔细阅读一番,画出的东西必须有神,有创作者的精气神,才能把素描作品称之为艺术。
听觉——通过最直观的听,听,是耳朵的极致体验,耳听八方,从大分贝到小分贝,从人声、雨声、鸟声,从愉悦的歌声,从悲伤的哀嚎声,都可以为陶瓷器具设计所用,把虚无摸不着声音转化为固态的物,这是陶瓷器具设计的一种幻化。例如,我们听到鼓声会想到鼓的模样,而陶瓷器具也具备这样的功能,听其音而悦其型。传奇汝窑便是如此,坯体如侗体其釉厚而声如磬,明亮而不刺目,器表呈蝉翼纹细小开片,有“梨皮、蟹爪、芝麻花”之特点,被世人称为“似玉、非玉、而胜玉”。
嗅觉——通过最直观的闻,好酒不怕巷子深,主要是酒的气味提神。同理,陶瓷器具设计最为传神的,还是在于嗅觉,在于器物成型后所散发的气味,在于散发出充满鼻腔的气味,我们不妨把它定义为陶瓷的气质,也就是它的韵味,是细微处的感官回激,而这种韵味的把握就如青花瓷、曜变盏,一则淡水,云卷云舒,一则璀璨,生如夏花。
味觉——通过最直观的品,尽你所能的发动味蕾,酸甜苦辣咸尝遍世间百态,味蕾是触动灵感的一种别致方式。由味蕾带动食欲,由食欲带动温饱,由温饱带动思想,由思想带动设计灵感,制作出来的器具都是有味道的,所有环节环环相扣。可以想象,不讨喜的味道做出来的陶器再怎么丰韵,看着都是落魄,讨喜味道做出来的瓷器如何朴素,用着都心花怒放。
触觉——通过最直观的触碰,从触碰中体验最直接的感觉,细致的、粗糙的、平的、斜的、圆的、非圆的、球体、非球体、凸的、凹的、规则的、不规则的、温的、热的、冷的、冰的、凉的、疼的、痛的,皮肤表面散布着的触点去感受,产生体感信号激发脑部,迸发出动感思维,把所带来的体感融入到陶瓷器具设计,并以相似的触质来塑型,形成形态上的冲击,带动感官上的刺激,达到触其型而知其形的效果。
五感,在陶瓷器具设计上的反映,既可以是单一的,也可以是整合的,这在于创作者的喜好,在于五感中哪一感所占的比例重而主导,也就是说创作者侧重于哪点,所设计出的陶瓷器具的作用功能就着重偏向哪一方,所以就有了日用陶瓷、艺术陶瓷、卫生陶瓷、建筑陶瓷、纺织陶瓷、化工陶瓷等等不同的陶瓷分类。
五感来源于生活,生活交织于五感,于是便衍生出陶瓷器具设计灵感来源的另一源头——梦境。在《老子》中,“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抟之不得”是一种形象的本体描述,旨在不可名,是一种没有影像的影像,没有形状的形状,这样说来梦境或许是最虚幻的东西,但虚幻的东西不都是来源于实物,来源于生活吗?
笔者想起了《红楼梦》第五回“游幻境指迷十二钗 饮仙醪曲演红楼梦”中贾宝玉游太虚幻境看到的一副对联“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真真假假,时真时假,或有或无,有实有虚,如阳光在花间树叶,光影斑驳,灵感就在这一实一虚中抽离出来,渐渐变成陶瓷器具实物,给具体物化了。这里的比喻或许引用的不对,但笔者认为梦境里的事物,成就一段佳话,也成就上文说到的汝窑,汝瓷位居宋代“汝、官、哥、钧、定”五大名窑之首。传闻,宋微宗曾做过一个梦,梦见雨过天晴,天边有一抹神秘的天青色,醒来之后大笔一挥,写下:“雨过天青云破处”,命人烧制出梦境中的天青色。烧了千千万万瓷器都烧制不满意,唯独汝州的工匠烧制出来,成就了汝窑瓷器。这是汝窑瓷器是传说,其中的真伪,过眼云烟也无从考究,但从另一侧面讲,陶瓷器具的设计来源于梦境却是实有的,所以说爱做梦也不见得是坏事,但切忌爱做白日梦。总的说来梦境是由实物引发,随着情绪、心态或是心结而触发,既是由来已久厚积薄发,也是突发的,一瞬间的,短暂的,这跟灵感是同一特性。这与我们祖先的图腾崇拜是一样的,久而久之演化成偶像崇拜,犹如华夏文明的神话传说,像如今道教、佛教、儒家场所供奉的实物崇拜或多或少能找到神话的影子,而这些神话传说通过笔墨润色、口耳相传等方式,塑造了庙堂之中的偶像崇拜,也是基于生活阅历得来的,只是由有实物体转化成虚缈的幻化体寄托于精神崇拜或是心灵崇拜的一种物化方式罢了。
无论是有实物体的物化还是无实物体的幻化,陶瓷器具设计的灵感来源归根结底还是来自于生活,通过生活的五感来体现,是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的体验,这因人而异,但它代表着一种时代的审美,一种时代的进步,是人的精神体验,是精神生活充实的体现,在每一种陶瓷器具身上都能找到原型,也就是生活的源头。每一种陶瓷器具形态的展现都赋予了生活的功能,而这些功能又涵盖了文化、历史、人文、地理、宗教、绘画等等,形成了不同的艺术风格和不同的技艺特点,因其极高的实用性、艺术性和鉴赏性获得了世人的推崇与追捧,故而陶瓷器具是有生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