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明明
(许昌学院音乐舞蹈学院,河南 许昌 461000)
河南省是我国的重要经济文化大省,历史底蕴深厚。元代以前,河南一直是我国的经济、政治、文化中心。作为华夏文明的发源地之一,中原文化源远流长,河洛文化、戏曲文化、神龙文化、农耕文化、三商文化影响深远。河南省是戏曲大省,以豫剧、曲剧、越调等为代表的数十种地方戏曲,是中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戏曲具有悠久的历史、独特的魅力和深厚的群众基础,是表现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
河南省的民间戏曲资源丰富,种类多、特色明显,被专家学者誉为“中国戏曲的摇篮”,其中以豫剧、曲剧、越调、大平调、四平调等一大批河南戏曲品种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河南梆子,豫剧,是河南最有影响力的民间戏曲种类之一。表演风格古朴,乡土气息浓郁,唱腔流畅清晰且极为口语化,艺术风格以粗犷豪迈为主。
曲剧是在结合踩高跷的表演形式及曲艺鼓子曲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一种艺术形式。取材于生活,内容与日常生活契合度高,传播速度快。其艺术风格舒缓婉约、质朴清新、以抒情为主。
越调,是河南三大剧种之一。其表现形式活泼多样,包括皮影、木偶及大戏班三种表现方式,这种活泼生动的表演方式是它与其他民间戏曲艺术最大的不同之处。
据记载,明万历之后的400余年间,先后在河南境内产生、存在或流行过的各类戏曲品种即有近80个,这些剧种流传在不同的地域,河南老话讲:“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不同的地域风俗使得河南省的戏曲品种形式风格多样。
戏曲主要流传在农村或者城乡结合部,由于早期人民的生活节奏慢、业余生活比较单一、娱乐形式较少,所以戏曲在广大民众特别是劳动人民中流传甚广。但是,二十世纪之后,随着几次工业革命对中国社会的深刻冲击,整个社会的结构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民的生活方式、娱乐取向、审美品位等,也随之产生复杂巨大的变化。一方面,戏曲本身的表演方式、舞台效果、创新空间、目标受众、传播方式等制约了其发展的速度和广度。当人们的生活节奏在经济飞速发展的大背景下不断加快,传统的戏剧刻板、千篇一律的表演模式已经不足以引起人们的关注。加之互联网对人们生活方式的影响和改变,越来越多的人要求参与性强、个性化、自主化的文化生活,而这些是古老的戏曲剧种无法满足的。另一方面,河南戏曲作为中国传统戏剧文化的瑰宝,政府对其健康发展十分关注。近年来,政府对戏曲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2016年7月河南省政府出台了《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实施意见》的文件,对河南省的戏曲发展做了顶层设计和规划。同时新媒体也在豫剧的传承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例如,河南卫视的“梨园春”节目,以豫剧为表演形式,加入竞赛的元素,有一定的收视保障,对树立豫剧品牌形象,提高豫剧影响力都有积极意义。
如今,文化实力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因素之一各国都十分重视文化软实力的建设。经济实力的增强要求我们有对等的文化实力与之匹配,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对我国尤为重要。西方国家更是试图以各种方式进行“文化侵略”。只有不断提高我国的文化实力,使公民对我国传统文化产生皈依感和自豪感,才能使西方国家的阴谋不攻自破。因此,增强我国的文化实力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
民间戏曲是音乐艺术中最接近劳动人民生活的部分,最能够引起当地民众的认同和共鸣,对我国加强文化建设,提升文化软实力很重要。国家对民间戏曲建设也十分重视,仅以南阳为例,国家将南阳板头曲、内乡苑梆列为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这对河南民间戏曲的认可度的提高,传承发扬具有积极意义。但是,仅以这种博物馆式的静态保护对于民间戏曲来说是远远不够的。音乐作为一种娱乐文化追求,如果失去了受众及市场,不能很好的传播,便会名存实亡,直到完全遗失。
如何才能扩展民间戏曲的传播范围,使其重新回归当地民众的休闲娱乐生活,甚至面向全国走向世界,亦是政府和学术界普遍关注的问题。民间戏曲资源产业化已成为一个重点探讨的问题,通过对民间戏曲资源进行整合,建立起一条涵盖人才培养、产品创新、产品营销,品牌塑造等一系列流程的产业链,是民间戏曲实现转型发展的有效路径。
新世纪以来,由于人们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很多人离开世世代代生长生活的农村,来到城市生活、学习、工作,农村的民俗民风失去了原有的热闹,而民间戏曲的土壤和基础正是这种民风民俗。特别是过年、过节,这原本正是民间戏曲特别受欢迎的时候,可是由于很多人都不在农村,因此民间戏曲的文化环境受到很大的破坏。
此外,二十世纪以来,外来的宗教、艺术以及观念正在深刻地影响着当今的中国社会,一方面,人们接触到了西方文明、宗教以及各种各样形式的艺术品种,眼界大开;另一方面,由于西方文化的侵袭,特别是流行音乐文化的快餐式的流传,人们对民间戏曲这种底蕴深厚、节奏较慢的艺术形式慢慢失去了欣赏的耐心和动力,这种慢节奏、深内涵的民间艺术品种逐渐的失去了大部分受众。
任何一种艺术形式都需要强大的物质基础作为保障和推动力,民间戏曲的发展更是如此,完美的舞台布置可以给观众置身其中的美好真实感受,服装、化妆、道具等,是戏剧展开的重要辅助,乐器是戏曲音乐灵魂的载体,没有好的乐器,戏曲音乐也就无从谈,这一切都需要强大的资金支持。但是,在河南省的民间戏曲的发展过程中,由于自身的缺陷以及政府投资的减少,资金逐渐断裂。特别是民间的的戏曲表演剧团,多部分团体都处于无处可演的境地,根据近年的资料,河南省目前活跃的民间戏曲演出团体只有不到20个,这些团体的运营也并不理想,活动资金非常少甚至根本没有。
民间戏曲的主要流传方式是口口相传,师傅带徒弟式的教习方式至今仍是民间戏曲的传承模式。上个世纪民间戏曲的盛行,是与当时的社会环境息息相关的。那时人们生活节奏慢、安土重迁、视野小、文化水平低,也没有电视、电脑等新兴电子设备。民间戏曲便是在这样的环境下发展起来的,大多作为人们茶余饭后的消遣方式。其根植于本土,取材于生活,用词、唱腔等皆与本地相符,能够给听众亲切之感,易听懂并产生共鸣,因此传播速度极快,大大小小的民间戏曲团争先恐后、层出不穷,年轻人乐意学,师傅愿意教,一时间民间戏曲十分盛行。进入新世纪以来,社会环境日新月异,人们的娱乐习惯也发生了很大改变。新兴电子产品的出现以及互联网的普及大大拓宽了人们的视线,使得“不出家门便知天下事”成为可能。很多人不再满足于坐在家门口听听传统、古老的民间戏曲,而是要求一种个性化程度高、参与能力强的娱乐方式。此外,我国教育水平逐渐提高,国民素质普遍上升,这也使得传统的民间戏曲不再适应大多数人,尤其是年轻人的品味,而是变成了老人们怀旧的、或是无奈的休闲选择。这也造成了学习民间戏曲的人越来越少,有些民间戏曲甚至面临了后继无人的危机,得不被迫解散。
高校以及研究机构的科研人员应该按照政府的部署,认真开展河南省的剧种调研,搞清楚目前河南省民间戏曲的确切数量、从业人员结构、受众特点、现存问题等等,建立一个地方戏曲剧种数据库,并在政府的支持下建立信息共享交流平台,这样可以节约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以拯救频临灭种的戏曲种类。
在认真调研的基础上,可以联合政府、高校、剧团等相关部门实施抢救性的记录和保存,也可以为优秀的戏曲文化提供智力支持,比如将戏曲与科技、教育、旅游等融合。也可以联合文化馆、博物馆等,加大对民间戏曲的收藏与展示。
加强学校教育是民间戏曲传承发展的重要途径,一方面,应该加强专业的戏曲人才培养,另一方面可以通过民间戏曲进校园这种形式,让更多的学生熟悉戏曲,进而喜爱、愿意亲近戏曲。
戏曲表演类民间艺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参与戏曲职业教育教学,可以成立戏曲名家工作室。通过名家传戏、戏曲名家收徒传艺等多种方式,培养戏曲表演传承人。戏曲院校的专业教师可以多与实践经验丰富的戏曲艺术表演团体双向交流,在理论研究和实践表演方面找到平衡。
大力推动优秀戏曲进校园,学生学习戏曲的最终目的并不设定为登舞台,而是为了更了解我们的传统音乐艺术,学生可以成立戏曲社团和兴趣小组,与本地戏曲艺术表演团体合作开展校园戏曲普及活动。此外,那些优秀的戏曲艺术表演团体到各级各类学校演出,向中小学生推荐优秀戏曲,都是西区传播的重要有效途径。
政府可以建立全国豫剧团体联盟和全省戏曲演出院线,定期组织中原戏曲艺术保护与传承发展研讨交流活动,发挥戏曲理论、戏曲评论对艺术实践的引导作用。对优秀经典戏曲剧目进行影视创作,鼓励开设、制作宣传推广戏曲作品、传播普及戏曲知识的栏目节目,可以拍摄戏曲电影。发挥互联网在戏曲传承发展中的重要作用,鼓励通过新媒体普及和宣传戏曲。新闻媒体加大戏曲宣传力度,报道传承发展戏曲的好经验、好做法,报道戏曲领域树立新风、弘扬美德、服务人民的精神风貌。
古老的“酒香不怕巷子深”的以产品为主导的营销模式已经不再符合当前的市场环境。而品牌塑造对现代产品营销十分重要,良好的品牌效应能够为产品带来源源不断的客户流。这一点对于民间戏曲也是适用的。
利用名人效应,增大民间戏曲知识的普及力度,增加优秀民间戏曲人的曝光度,提高他们的知名度。而后,以他们为突破口提高民间戏曲影响力和传播率,形成以点带面的效果。小香玉、张晓英等一大批当今河南戏曲表演名家,正是民间戏曲的发展突破口。
重视品牌的塑造。《梨园春》节目是河南戏曲的名栏,通过打造专栏电视节目,在电视、网络上做公益宣传广告等方式打造民间戏曲品牌,使民间戏曲成为河南省文化的标志,这条路仍是有效的民间戏曲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河南省政府.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实施意见[Z].2016,7.
[2]纪明明.河南省地方高校豫剧音乐文化传承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构想[J].音乐创作,2014,12∶189-191.
[3]赵毅.中原民间戏曲文化资源及产业化研究[J].音乐创作,2014,11∶150-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