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雅倩
(湖南科技大学艺术学院,湖南 湘潭 411201)
这首《菩萨蛮》,为了适应宫廷歌伎的声口,也为了点缀皇宫里的生活情趣,把妇女的容貌描绘的十分详尽,词的上阙,写床前屏风的景色及梳洗时的娇慵姿态;下阙写妆成后的情态,暗示了人物孤独寂寞的心境。全词委婉含蓄地揭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并成功地运用反衬手法。鹧鸪双双,反衬人物的孤独;容貌服饰的描写,反衬人物内心的寂寞空虚。表现了作者的词风和艺术成就。
《菩萨蛮》是《后宫.甄嬛传》的插曲,由姚贝娜演唱。姚贝娜在2008年获得第十三届CCTV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流行唱法金奖,成为青歌赛历史上首位百分冠军,同年参加北京奥运会闭幕式的演唱。2012年6月演唱电视剧《后宫甄嬛传》主题曲《红颜劫》及剧中所有插曲,正是这首《菩萨蛮》,让我们更加记住了她空灵的声音。沙宝亮曾评价她:“这样好听的声音是砸国内女歌手中首屈一指的”。姚贝娜演唱的《菩萨蛮》是名副其实的古风嗓,让我感觉有一股“仙气”,中低音都不是实实压下去的,有一点漂浮感,高音的实,低音的稳,中音的虚,对比非常明显,运用欲扬先抑,高低之间情感起伏也完美契合。
这是一首D调的曲子。前奏部分古筝声缓缓弹奏拉开帷幕,四个小节古筝琶音的拱形反复演奏十分均匀不拖沓,为后面的“小山重叠金明灭”作出了铺垫,随后加入三角铁的轻轻敲击,与旋律结合更显清脆感。姚贝娜首句演唱的“小山”嘴唇没有张得很开,而是若有若无地微闭状态,“小山”两字字头很轻,是靠着气息推动,毫无突兀感,有烟雾缭绕之感,仿佛正在慢慢推开一张陈旧的古老大门。随后姚贝娜清亮如薄纱般的音色与古筝琴声合二为一,均匀不断的古筝声一直铺垫在伴奏底部,为姚贝娜的演唱增添了意境之感。前两个小节从6-3(5度上行)到2-5(4度上行),好似爬山一般往上延伸,“金”字达到这一小句的小高潮,虽作为一个小节最高音,但姚贝娜演唱的并不唐突。“明”一字多音,从“6-2”一个四度的下行显示出了该女子惆怅、不快之感。第二句“鬓云欲度香腮雪”的“云”字也采用一字多音,基本都在“5”音来回游走,姚贝娜运用其独有的转音唱腔将“一字多音”做得惟妙惟肖,叙事性强,有起承转合之意;“欲”一个“3-6”四度的下行与前一句的“明”字的四度下行相呼应;“腮”字展现了一个“3-6”五度的下行,更显女主人公的落寞之感,前两句都采用急进的下行表达出该女子的忧郁情态。随后第三句“懒起画峨眉”的“懒起”、“画峨眉”运用了“3-6”一个五度的下行与“1-4”四度的上行,采用了先抑后扬的手法,先收后放,在“眉”又采用了“一字多音”,音量也相较前两句有所增强,表达出女子懒得起床却又不得已要梳妆打扮的烦闷心情。第四句“弄妆梳洗迟”中“一字多音”手法特别明显,基本上每一个字都对应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旋律音,更有连贯、绵延之感,在情感的表达上更为到位。第五句“照花前后镜”的“照花”连续出现了三次#4变音,为增加旋律的紧张度而作铺垫,正好也对应主人公的心境发生了一些变化,没了之前的烦躁,好似有些欣喜地对前镜和后镜,“前后”两次采用“6-7”一个七度的下行,下行跨度之大表达出她内心产生了巨大的变化,第六句“花面交相映”由之前的激动转为平静,演唱的音区较为低沉。第七句“新贴绣罗儒”的“新-贴”毫无征兆地唱出了全曲的最高音“7”,让人眼前一亮,仿佛展示在世人面前的并不是从前素面蓬头的女子,而是一位光鲜亮丽的女子,第八句“双双金鹧鸪”描绘该女子换上了最新的衣裳和鞋子,还有一对金鹧鸪的印花祝福。其实这是用反射的手法指出她心中的寂寞之感,用华丽装扮衬托寂寞的内心。随即而来的间奏继续采用均匀的古筝琴声放置于伴奏底部,采用陶笛浑厚冗长的音色与古筝清脆却悠扬的音色进行合奏,长达八个小节的间奏再次让我们感受到女主人公对于自己遭遇的心灰意冷。再次将演唱推向下一个小高潮,将“懒起画峨眉...双双金鹧鸪”又反复一次,第二次的演唱在咬字方面稍显用力,开口稍大一些,之后将“新帖修罗襦,双双金鹧鸪”又反复了两次,第一次情绪较为激动,第二次却较为平淡,将汹涌归于平静。整首曲子在“双双金鹧鸪”这五个字中结束,最后五个字的旋律音很低沉、缓慢,每个字拖两拍,更将节奏拉长、拉慢,让听众意犹未尽。此词用于《甄嬛传》中的插曲,可谓是画龙点睛之笔,很好地描绘出了那些后宫女子表面光鲜亮丽,词中委婉含蓄地揭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并成功运用反衬手法,反映出内心却冰冷空虚的无奈之感,华丽苍凉的人生、音画相得益彰。
人生之影重叠如小山,其灿然似金明,其澄明若敷雪。当日轻描淡写画眉,今朝殚精竭虑弄妆。终是镜中人面桃花,镜外花犹开人已散。红绡鸳鸯帐里,独留鹧鸪声声。词藻华丽的《菩萨蛮》搭配姚贝娜绵延温婉的音色,可谓是画龙点睛之笔。
[参考文献]
[1]半夏.花间鼻祖的翘楚之作—温庭筠《菩萨蛮》[J].文史知识,2013,04∶71-75.
[2]沙梦姝.影视剧《甄嬛传》中歌曲的创作特点及演唱分析[D].河南大学,2016.
[3]王剑华,王怡晨.试论《甄嬛传》的文化传播意义[J].新闻知识,2015,09∶69-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