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 珣
(哈尔滨师范大学音乐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0)
贝多芬的曲子于现代钢琴学习中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其创作的音乐作品在引导后人学习方面意义较大,所有的作品称得上经典,贝多芬创作的作品细腻,内容充沛。其中较为丰富的种类就是奏鸣曲。尤以《暴风雨奏鸣曲》是其优秀创作作品之一。
《暴风雨》奏鸣曲为贝多芬1802年创作,为所有曲子中第17首,这一年贝多芬恰好患上耳疾,在听众看来,失去听力将不能感受到音乐的美,而在音乐家看来,表明音乐生涯的结束,这沉重打击了贝多芬精神及意志,而别多芬并没有感到失望,反而变得更为坚强,更为激发其创作欲望,贝多芬牢牢掌握自己命运咽喉,通过坚强的意志支撑,终于创作处文明世界的《暴风雨》奏鸣曲。这首曲子,丰富且充沛,真实反映了别多芬创作中的复杂心情。《暴风雨》奏鸣曲共有三个乐章组成,完整描绘了暴风雨的整个过程,体现了浓厚的幻想色彩,给人营造了广阔的想象空间,展现了其独特的人格魅力。
贝多芬创作了第十七号奏鸣曲《暴风雨》,安•辛德勤在对贝多芬作传记中,一次问贝多芬创作该奏鸣曲的内容时,贝多芬只是让其去阅读莎士比亚的《暴风雨》,从中能看出贝多芬创作的特点-“自由”、“个性”。《暴风雨》创作于1802年,作品比较宏大,同时不失英雄性”,表现出革命时期“汇集千万人的数量、呼吸、眼光”不屈于命运,对民主自由充满了渴望,作品中体现鲜明对比的悲愤情绪强弱及速度快慢的对比十分突出,这展现了贝多芬比较有代表性的风格,这也体现了那时期德国的流行风格①。
1.呈示部。主部主题乐段不对称。由于弦延伸七个半小节及第二乐句终止四六而导致不对称;令人感到惊奇的是贝多芬经不同的三中速度配置到一个乐句中,开始几小节的音响似乎若有沉思及隐藏心中的形象;然后八分音符快速音型以不一样的力度上表现激动不安的形象;它的组成为宽广幅度,其有四度、五度等和下行音程较低而引起。
21-41小节步入开始的连接段落,逐步拓展了主部,转变了最初的动机沉思的特征以果断的特沉思的形式呈现出来,先对10小节主调性实施加固,调至a小调,此段给我们呈现的内心十分矛盾形象:低声部发出坚定的命令,倾诉者抱怨,然后30小节起抱怨变得更为激烈,38-39小节中的内心斗争越来越紧张,在这里采用了减七和弦。
2.展开部。全音符结束仅通过最初的动机,接着进行D大调及e大调等的转调,回至d小调,同时拓展了调的属和弦,经由四小节,至再现部。
3.再现部。再现部中出现断断续续的和弦声,琶音跑动后,接着步入激动和“气喘吁吁”,呈示部中各材料进行了合适的移调,无变化的出现。第一乐章终点,低声部八分音符主的表情丰富,仅有回响的安静。奏鸣曲op 31.No2第一乐章出现了具体深刻的感情斗争,展现了刚毅而不失激情的戏剧冲突的画面;乐章末尾,全音符结束中的斗争无生机的消失,留给人们思考后续如何。
1.呈示部。主部主音调顺畅,不喧闹,一些时候振奋人心,时刻均处在控制中;连接段落先加固主调性,接着转到F大调;至第23小节到该调的属和弦,同时拓宽该和弦为8小节的段落。副部主题为8小节的乐段,音调质朴;主题依然在继续,把四小节新材料用作连接段落,将再现部给引出②。
2.再现部。结束前倒数第6-5小节产生了细致且温柔的“劝说”,然后音乐散开,最终以两个的孤单的八分音符而终止。
1.呈示部。呈示部为f-94小节,主部主题、副部主题分别1-3l小节、44-67小节,连接部、结束部各31-43小节、68-90小节,91-94小节进入呈示部。
2.展开部。通过开始的主动机于各调上逐步开展起来,主动机左右手、翻转弱奏轮换,一会儿强奏,尽管169小节尾声已经开始处于调的属和弦,然而还是离开属和弦,至第199小节,方拓展了属和弦,进而将再现部引出来。
3.再现部。主题主部的开始乐句一直没有变化,连接部,爵0部及结束部通过合理的移调无变化地再次出现,然后4小节产生非常大的尾声。
4.尾声。尾声表现的较为充实。通过主动机不断前进,同时以更强奏开始,因为该力度的变化,让主部主题表现出其他一种性格,呈示部与再现部的开始,曾经温柔而充满欢乐,但这里的用力却十分果断。《暴风雨》第三乐章的特点形成于节奏严格的统一中,各起伏通过紧缩及扩展等进行比较。调性布局别具创意小调的统治展现了特殊的色调,这种统治的存在是为了表现戏剧性及紧张的心情。
所有的作曲家均具有自身独特的音乐风格,对不通过阶段的音乐作品需要先系统深入地研究基本知识,从整体上正确把握艺术风格,从微观视角上抓住细小的知识点。这样才能获得良好的演奏效果。■
注释:
① 王佳瑶.谈贝多芬钢琴奏鸣曲《暴风雨》的学习与感受[J].北方音乐,2014,08:53.
② 董星汝.贝多芬钢琴奏鸣曲《暴风雨》艺术风格的简述[J].北方音乐,2016,13: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