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州市实验小学 李秀朵
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规定小学生的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45万字,背诵优秀诗文160篇(段)。这是从拓宽学生知识面、提高语文能力的角度提出的具体要求。相关研究表明,小学阶段是学生阅读积累的黄金时期。为此,沧州市实验小学致力于基于儿童阅读课程建构的书香校园建设,从儿童的需要出发,从课程框架出发建构儿童阅读课程,书润校园、香远益清,为儿童生命发展助力,打造学校特色发展平台。
创设良好的阅读环境。学校加大投入,图书馆设有1个图书文献库,1个阅览室。图书馆采用单双周学生轮流借阅制,由班级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到图书馆借阅。为了引导学生多阅读,进一步营造浓厚的读书氛围,学校在教学楼二楼和三楼的休息平台上设置了一个开放式的大书架,并辅有供学生快乐阅读的座位。新书一上架,就吸引了许多学生,同学们在课余时间纷纷赶到书架前,进行阅读。为了使课间阅读更加文明,每天有几个志愿者,负责管理书籍、打扫书架,督促同学们养成爱护书本的良好习惯。如今,这已经成了学校里一道亮丽的风景。
建立班级小书库,进行快乐阅读。学校为每个班级配备了一个漂亮的小书架,以便各班建立班级小书库。各班小书库的书主要有两个来源,一是向学校图书馆借阅,二是由老师和孩子们捐赠。各班班主任根据孩子捐书的数量和质量,分别给孩子们的借助卡定位“会员卡”“银卡”“金卡”等。根据借阅卡的等级决定节约时间的长短和能否带回家去读。如:捐书一本的同学可获得会员卡一张,可以借书一本,借书时间在一天以内,不能带回家去看;捐书两本或三本的同学可获银卡一张,可以借书一本,借书时间为三天,能带回家去看;捐书四本以上的同学可获金卡一张,可以借书一到两本,借书时间为七天,能带回家去看。
建立亲子小书房,与书结友。
各班语文教师根据所带班级学生的年龄特点、阅读能力,并结合语文教学实际,利用家长会和校讯通平台向学生与家长推荐优秀的儿童读物,建议有条件的家庭带孩子到市图书馆办理图书借阅证。平时发现新出版的好书,也及时向家长推荐。每逢寒暑假,我们会向家长发《致家长的一封信》,向学生发读书的《倡议书》,或是通过家访等形式,要求家长督促和监控孩子的阅读行为,促成孩子的持续阅读习惯。
精心布置,书香萦绕。学校非常重视校园书香文化的建设,充分利用好每一寸空间,使每一个细微处都能无声地说话,使每一缕空气都浸润书香。宣传栏中贴出了以读书为主题的专栏。墙壁上挂有激励读书的名言警句,有名人故事,有宇宙奥秘探索,有经典读物推荐,更有我们老师和同学自己的作品。另外,各班也精心布置读书环境,两边的墙上张贴一些读书名言;教室后面的墙上开辟专栏,张贴学生的读书心得、读后感;黑板报上定期刊登一些名人读书的小故事等,使师生进入班级就时时处处置身于书香的包围之中。
晨诵午读,亲子阅读。在晨诵内容的选择上,学校没有统一的要求,各班的语文教师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选择,例如四(4)班主要以李振村主编的《新经典日日颂》和薛瑞萍的《日有所诵》为主。学生早上到校后就根据相关的内容进行晨读。“一日之计在于晨”,在这美好的早晨,闻着书的馨香,踩着字的韵律,领着学生在阅读之路上闲庭信步。
此外,学校还开展了“午间书海漫游”活动,周一至周五每天限时20分钟,由值日班长和班干部组织管理。低段主要选择绘本,以老师读,学生听为主;中段多选择一些童话、寓言、校园系列类的故事,学生默读的时间逐渐增加;高年级主要是让孩子们自主阅读一些名著。我们还建议家长为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阅读环境,做好亲子阅读,并鼓励孩子们将自己一天的点滴感悟通过写“微博”的形式进行发布。
“晨诵”“午读”“暮省”三部曲,是每天的主旋律。另外,学校要求语文教师每周上好一节课外阅读指导课,或指导阅读方法,或交流读书感悟,或师生共同欣赏,或开展各类竞赛,或推荐新书好书,形式多样,方法灵活。各班每天组织学生利用课前五分钟(早读课、语文课、阅读课),背诵经典诵读内容,化整为零,一步步地引导学生养成读书积累的好习惯。充分利用寒暑假、五一、十一等假期和周末,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实践活动。
“织围脖”,促交流。大家对“微博”一词肯定不陌生,它作为一种新型的交流方式深受网民的喜爱,老师把它引入到学生的阅读交流当中。孩子们看了书以后有什么想说的,就把它写下来,戏称为“微博”。老师让学生每人购买一本便签本,用来发布微博。鼓励他们每天坚持记录自己的感悟,自由自在地写,有话则长,无话则短。他们利用每节语文课的前几分钟,随机抽取几名学生,发布自己的“微博”,并评选出精彩的微博,抄到便条上,再贴到“微博展示台”上。写微博,发布微博,展示微博,学生兴趣盎然,津津乐道;闲暇时光,总有那么多的人徘徊在“微博展示台”的周围。
做笔记,话“采蜜”。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倘若没有丰富的写作材料,我们是无论如何也写不出好的文章来的。我们的阅读教学,一个很重要的目的,就在于材料积累,为写作搭桥铺路。人手一册的“采蜜本”业已打破原先的长期机械摘录。我们强调读书笔记内容的开放,可以是精彩的一句话、一个词,可以是一种方法、一种启迪,也可以是内容梗概……林林总总,都可以收人“采蜜本”。
诚然,读书笔记离不开写,时间一久,总有些学生会厌烦。我们认为“采蜜”前的指导是基础,“采蜜”后的反馈、交流是关键。各班的反馈、交流的时间为20分钟左右,每周一次,随机抽取3到5本学生的读书笔记,由老师或学生在班中朗读,从摘抄的词语、好句、感想,全班同学有针对性地进行点评。
教方法,重批注。古人有云“不动笔墨不读书”。读书动笔,能够帮助我们记忆,积累资料,把握书中精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给学生简洁、实用的读书方法是提高阅读能力的关键,而在中高年级倡导“写批注”不失为一种好方法。圈圈点点画画之后,记录自己当下的所感所想。开始的时候,孩子们针对几个词语进行批注,老师要引导孩子对批注进行点评、交流,等到孩子们掌握了以后,再指导孩子批注句子,一次以三至五句为宜,也要进行必要的点评、交流。然后,逐渐放手,引导孩子对文章的内容、层次、思想感情、表现手法、语言特点等方面进行批注。随着年级的升高,孩子们就能从一开始选择的一些短小、精悍的文章,逐渐过渡到读整本书的时候进行适当的批注。
勤练笔,多“循环”。六年级学生的手头有一本“随文练笔”的小册子,这是老师组织学生写作训练的好范本。每个训练内容都有相应的“小贴士”,或仿写,或续写,或缩写,抑或是改写,降低了练笔的难度,提升了写作的自信心。得益于平时的小练笔,所以每遇习作,学生就能洋洋洒洒,一气呵成。他们还尝试着写循环日记(所谓循环日记,就是由五个同学一组,共同使用一个日记本,一周内轮流每人写一篇日记),这一活动既利于交流,又利于督促、比照,且不增加学生负担,受到师生的欢迎。
在每年的“旧书跳蚤市场”,随处可见兜售儿童书籍的身影,到处洋溢着稚嫩响亮的叫卖声。这些活动激活了学生的藏书,实现了资源的共享,博得了家长的一致好评,从而在校园内掀起了一次又一次的读书热潮。参观市场规划园区,带着学生走进社区,知晓沧州的历史,立足现实,勾画未来蓝图,感受肩上的重任,争做视野开阔的读书人。班级读书活动也是精彩纷呈:故事会、诵诗会、手抄报设计、作文集、课本剧表演、演讲赛等,都激励着学生读好书、多读书,部分班级还成立了“文学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