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 李 刚
今年10月份本人有幸成为《教学考试》杂志社英语全国卷Ⅰ原创团队的一员,期间我和团队的其他成员充分利用工作之余互相沟通,合作探究、研讨争论。在编辑部的组织下进行了多次在线磨题,最终在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中达成共识,顺利完成了一套试卷的命题工作。作为经历过无数次命题工作的一线教师,期间各个环节的进展都使我受益匪浅,我深感原创命题是我们每位一线教师都应积极参加的教研活动,它是教科研有机结合的最佳纽带。命题是一个专业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一般情况下的出题过程其实就是一个拼凑题目的过程,有时甚至仅仅使用网上的组卷系统,原创题少,很少从知识点的分布,难易程度等细节上去考虑。这次的原创命题活动使我认识到命题要有一个严谨的态度,要认真钻研新课程标准,不断提高自己的学科素养。下面结合该项目的不同阶段谈一谈个人的参与感受。
命题前命制考点细目表,才能把握整套试题和高考考点等主干知识的分布,才能保证所考知识不超纲,使自己命制的试题更具有科学性。命制细目表要根据考纲、课标和考试命题的要求,规范命题方向、知识点及分值的分配,这样才能使试卷命制情况在细目表中一目了然,并指导试题的命制。仅考点细目表的命制我们就经过了两轮讨论,这足以证明《教学考试》杂志命题工作的细致认真的态度,当然我们也从中学到了不少知识。我们更清楚地认识到《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考试大纲》是命题工作的指南针,也是教师和学生复习备考的重要依据,命题中的知识点和知识要素都不能超出《考试大纲》的范围。所以一线老师要经常研读《课程标准》和《考试大纲》,准确、全面地理解和把握《课程标准》和《考试大纲》的基本要求,界定每个知识点的深度和广度,在教学和复习中做到不超纲、不越位,让教学做到有章可循,有据可依。
这一过程是最复杂、最劳心费神的,但同时也是收获最大的一个阶段。在该阶段,我们采取的是分工合作编制试题的形式,根据达成共识的想法或思路,完成板块命题。为了确保原创,在此期间我们不但要从适合的网站找到适应高中生水平的文章材料,并且还要不断地进行改编删减,使文章从词汇量和难易程度上都适应考纲的要求,并且要结合自己的出题板块选择不同题材的文章。设题的同时还要注意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全面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英语学科基本素养的掌握情况;2.既要重视学生对英语学习的过程和结果的评价,又要重视学生在英语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等方面发展状况的评价;3.注重教材内容知识的拓展,给学生提供一定的自由空间,充分展示语言学习的灵活性和实用性;4.兼顾适应性,使不同发展程度的学生都能表现自己的英语学习状况,力求公正、客观、全面、准确地评价每个学生。
所以在试题编制过程中, 我们特别注意到试卷的“信度”“效度”“区分度”和“难度系数”。“信度”指的是试卷要可靠,可信,用词要准确,不设阅读障碍,要考出学生的真实水平。“效度”是指结果与估计的目标相符合,考查目标必须严格按照《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执行。“区分度”是指要适当拉开距离,要体现试卷对学生的鉴别性。“难度系数”反映试题的难易程度,即考生在一个试题或一份试卷中的失分程度,难度要适宜,每道题的难度都要严格把关,难易适中。
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重点更应放在夯实基础,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综合运用能力的提高上,切实体现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的要求;强调能力立意,重视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的基础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的能力;强调应用性,学以致用,考查实践能力,克服教学中题海战术、死记硬背、理论脱离实际的教学倾向;增强探究性,注重考查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注重综合性,注意学科间的内在联系和知识的综合,引导学生关注对所学知识的适当重组与整合,唯有如此,教学中才能真正建立师生在思维和思想上的互动,效率才会更高。
另外,《课程标准》是真正的纲,纲举目张,考纲的制定完全依赖《课程标准》,所以教学中,从头至尾对照《课程标准》进行,把《课程标准》的要求落实到教与学中,就不愁没有好成绩。教学的形式应该为教学内容服务,以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如何体现实用性、高效性,尤为重要。死气沉沉不好,热热闹闹也不见得就一定好。在教学中只要能建立真正的师生在思维和思想上的互动,效率自然就会更高。
试题初具雏形后,我们在编辑部的精心组织下进行了在线试题优化活动,大家畅所欲言,分别从题目的原创、文章的选材和题目的设置及语言描述等方面提出了宝贵意见,并汇总出了整改细则,以便于线下每位命题成员对各自负责的板块再次进行研磨。随后根据项目的流程安排,我们又进行了在线试题解读,这次不但对各个板块的试题进行了更为细致的研磨,使试题的设计更能考查学生运用所学语言知识进行英语思维和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还对某些板块的选词及语言表达和选用文章的长度等是否超纲进行了严格的把关。另外,为了体现学科文化素养,传播社会正能量,对个别文章的选材也进行了研讨,最终使这套试题达到了最大化的完美。最后对题目的解析也进行了详尽的研讨,使解析更利于对学生解题思路的培养,让学生在做题的过程中有矩可循。在这个环节中,编辑部各位审题编辑对考纲的把握程度真的让人叹服,我本人和命题组成员都收获颇丰。通过磨题研讨,我更清楚地认识到:在今后的教学中要忠于《课程标准》,紧扣大纲精讲精练,精讲教师的点拨和归纳,讲关键,讲联系,讲突破口,讲举一反三的原理。在精讲的基础上,有重点、有针对性地寻求突破误区和难点的练习才是精练,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还要向学生传授各种题型的解题思路,提高学生的做题能力。
经历了这次从试题立意到成稿,再至修改、磨题、定稿的过程,本人真切体会到了试题命制过程的艰苦,整套试卷真是推敲之后再推敲的结果,可以说千锤百炼。过程虽然辛苦,但非常感谢《教学考试》杂志社提供的这次机会,特别是在线试题优化的这种方式,既方便又高效,给我们节省了时间,又给我们提供了互相学习和交流研讨的平台。“教而不研则浅,研而不教则空”,愿我今后的教学工作做得更扎实,更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