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 敏
(延安大学鲁迅艺术学院,陕西 延安 716000)
身体素质是人体各器官系统的机能在肌肉工作中的综合反映,是指人体在运动中所表现出来的速度、力量、耐力、灵敏及柔韧等方面的技能能力。这种能力不仅与个体解剖、生理特点有关,而且受者训练程度也密切相关,在舞蹈教育教学中或是舞蹈表演中,它是舞蹈者掌握动作技术、提高技术水平的基础。可以说良好的身体素质是舞蹈活动的前提,是舞者能否充分发展和展现舞蹈美感和艺术感染力的必要因素。
舞蹈基础素质训练主要是指针对软开度柔韧性、基本力量素质和灵敏度的训练。在训练舞蹈人员不同能力素质的时候,应该要针对不同关节和组织进行区别有针对性的锻炼。
柔韧素质:腰部(脊柱)作为人体能够活动幅度最大的关节,通常人们在它的柔韧性练习中多分为前腰和后腰两大部分。后腰又主要分为胸腰、中腰、大腰和板腰(板腰更偏向于力量素质的练习)。中腰和胸腰一般而言是跟肩关节连在一起训练了,通常针对胸腰的拉伸训练中我们会选择外力压腰为主,即通常所提到的“开胸腰掰膀子”,配合与舞者身体放松呼吸,这样的方法还是比较科学有效的,胸腰包括肩关节的活动幅度都会有较大的改善;在针对中腰和大腰的训练中多采用的是主动性的把上或把下“后甩腰”,“后甩腰”主要是训练腰部各关节向后运动的幅度。前腰的训练中最常见的就是前俯腰练习(抱前腰),主要是针对练习腰部向前运动的舒展性和柔韧性。腿部的柔韧性训练在舞蹈中的也是一个大点儿,腿功主要涉及的是髋关节、膝关节、踝关节及其脚背这几个部分。说到腿功,自然而然我们就会想到芭蕾里边腿的“开、绷、直”的审美要求。“开”主要是要求髋关节的打开,而带动到膝关节、小腿、踝关节直至脚背的一条线的主动转开。“绷、直”则是指膝盖跟脚背的绷紧绷直。对于腿部和髋部的主要练习方式多采用各种形式的搬腿,一起的同伴或教师握紧舞蹈人员的脚,做正搬腿、侧搬腿等助力型拉伸动作,教师必须在场指导,切实保证动作的规范性,也可采用各种形式的按和踩的方法,再或者静力拉伸。训练时也应该结合动、静力拉伸的方法(有节奏、速度较快的瞬间把关节韧带拉撑,如踢腿等)共同发挥其效果优势。
力量素质:一般对舞者肌肉的训练方法也可分为静力性力量练习方法和动力性力量练习方法。静力性力量练习方法的主要特点是肢体不发生大幅度的位置移动,肌肉收缩时产生一定扩张力,但在其长度上通常不会发生改变,如平常把杆练习中的单腿立脚尖和控制。但在进行此练习时,由于肌肉一直处于紧张状态,容易产生疲劳感,所以要注重控制好练习的量,注重放松练习。动力性力量练习方法是身体肌肉作非均衡的收缩时而产生的力量。这主要是一些针对训练舞蹈人员的弹跳力、爆发力等的动力性练习。
灵敏性素质:灵敏度的训练主要是针对大脑皮层神经过程的灵活性及其分析能力;各器官的敏感性反应;身体掌握动作数量和熟练程度这三方面的训练。训练可多融入一些灵活多变的组合训练或是组合反应游戏。如一些变方向的旋转跳跃等。
全面性原则:指在基本的训练和教学中要注重运用多种内容、方法和手段,使身体的各部位、各系统机能全面均衡发展。人体作为一个完整的个体,各个身体机制都是相辅相成、相互制约的。某一项功能素质的衰退都会引发整体机能的下降。这就必须要求我们在基本功素质训练中要始终从整体着眼,贯彻全面发展原则。
适量性原则:指在基本功的训练中要合理安排训练内容和运动负荷,既要满足训练目标的需要,又要符合人体身体素质实际承受能力。训练中,运动负荷的安排是否合理,会直接影响到训练的效果。负荷过大,身体超载运动,不但不能发挥训练效果,反而会对身体造成过大压力,损伤身体;负荷过小,训练量达不到对身体机能的刺激,训练效果也会直接大打折扣,无法实现该训练的作用。
循序渐进原则:指在针对舞蹈者基本功训练的内容、难度和时间安排上得符合舞蹈人员身心发展规律和他们的实际体质状态,有步骤、有计划的加强训练力度。通过训练,人体会不断的适应训练强度,身体机能和运动能力也会得到巩固和维持,这就要求人们在现有基础上不断增加训练难度、强度和力度了,这样身体机能才能通过新的刺激得到不断的发展和提高。
总之,培养训练舞蹈者良好的身体素质是进行舞蹈教育的必要任务和环节。现代舞蹈强调用身体与动作去思想,便是建立在生物科学的基础上。因此,在训练过程中,要了解与认识人体和人体运动规律,科学合理地进行训练安排和活动。舞蹈教育只有抓好身体素质的教育教学,培养受教育者良好健康的身体素质,才能给其一个良好的生存发展的物质载体和媒介,实现舞蹈教育的最终人文、社会目标。
[1]曹理.普通学校音乐教育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3.
[2]刘青弋.现代舞蹈的身体语言[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