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奕莼
(杭州采荷第一小学教育集团,浙江 杭州 310016)
在小学科学课的教学中,我发现学生对科学课有浓厚的兴趣,但是总体而言还是被动的。在出现问题时,他们总是置若罔闻,等着我来提出,而不是主动地及时地提问。当我无可奈何地提出问题时,学生才能恍然大悟“原来这里是不对的”或者配合地回答。但是,这样的科学课堂是死板的,是缺少主观能动性的,学生的收获也是大打折扣的。这是一个较为普遍的现象,因此我提出了本次论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选取了本区几所学校3-6年级的学生进行了调查,结果如下:
(一)在科学课上喜欢提问的仅仅只有12%,这些学生在碰到问题时能够积极主动的面对。依内容而言,对有兴趣的提问,对没兴趣的就无动于衷的学生有3%,说明这些学生并不是有明确的提问意识,剩下85%的同学明确是不喜欢提问。
(二)在科学课堂上有79%的学生不会主动提问,也就是说绝大部分学生在科学课上主要是以“听”为主,被动地接受信息。如果老师没有提问,他们也不会发现问题的存在,更何况是深入探究,从而可以发现,大部分学生缺乏主观能动性,对问题的敏感度较低,问题意识比较淡泊。
(三)无论学生在课堂上提问1-2次,还是3次,都属于有一定问题意识的群体,但显而易见这是极少数的,只占了21%。而在这一群体中,提问3次及以上的也只有8%,而提问1-2次的占了14%。这说明即使有一小部分的学生有一定的问题意识,但是主动性和积极性也是较低的,问题意识也是不够的。
所以依照调查结果,我们可以非常清楚地发现在科学课堂上,学生是不喜欢提问的,他们的问题意识非常淡薄。
培养问题意识的对策
1.激起兴趣,让学生“想问”
兴趣是学习的一种原动力。往往好奇是对一个问题还没有得到答案时的焦虑心理,它是学生对新知识渴求的兴趣来源。通过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制造好奇的心理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有效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非常有效的方式。
(1)实物展示法。实物展示法也是非常有用的方法,直观地刺激比单调地讲授有用地多。
例1:如在上《拱形的力量》这课时,我直接展示了“西瓜拱桥”,同学们发现被切成块状的西瓜搭成了一个拱形,顿时又惊讶又好奇,他们情不自禁地脱口而出“怎么会没有倒的呢?”瞬间对拱形的秘密产出了极大的兴趣。
例2:如在上《神奇的小电动机》这课之前,同学们见过玩具里的电动机,但没见过电动机里面究竟是怎样的。所以课刚开始,我就给同学们展示了电动机里面的各个构造,并准备相应的材料让同学们观察。同学们兴趣十足地边摆弄边观察,试图发现小电动机工作的秘密。
有时候实物展示比图片更让人震撼和视觉冲击,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2)贴近生活法。“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是学生非常喜欢的学习方法,所以学生从课堂回到生活中去后,往往会跟以往的生活经验产生共鸣,从而刺激他们去提问,找到答案。
例1:在上《生物与环境》这一课前,我布置学生“寻找蚯蚓,比比谁寻找的多”由于不同的学生寻找蚯蚓的地点不同,所以结果肯定各不相同。公布结果时,很多同学都很不服气,为什么自己找的蚯蚓会比别人少呢?
与现实生活贴近的学习科学的环境更能促进学生学习科学的欲望,从而大大增加学习科学的兴趣。
2.营造气氛,让学生“敢问”
在科学课的教学中,教师要转变对学生掌握知识程度为评价学习效果的标准。教师应接受学生的个体差异性,耐心倾听每个学生的提问,保护学生提问的积极性。一个能让学生感到“心理安全”的氛围,可以消除学生的自卑感与恐惧感。因此,一个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是鼓励学生提出问题的重要前提。
小组讨论交流是让学生敢于提问的途径。往往学生不敢问老师的问题在小组讨论中愿意与同伴分享,有时候同伴的建议也更能被接受和理解。向同伴提问,也是培养问题意识的一种方式。在学生觉得安全轻松的环境中慢慢养成提问的习惯以后,他们就会勇敢地向老师提问了,问题意识也就在潜移默化中慢慢形成了。可见,和谐轻松地气氛更能培养孩子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想办法解决问题。
3.有效引导,让学生“能问”
现在的学生喜欢的是个性学习。所以,教师根据每节课的知识点而设计的教学准备能让学生更加投入在学习情境中,不漏痕迹地引导也能有效地刺激学生提问。
合适的课前作业,有意的器材准备能有效地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充分给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也是一种引导。
我希望本次调查能够帮助到在小学科学第一线的教育工作者提高教学效率,让学生真正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科学课堂,发现自己在学习中的差异问题,并通过自己的探究来解决问题,从而有所收获。以上只是我的一些浅薄的想法,望为实际的科学教学尽一份绵薄之力。
[1]姚本先.论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J].教育研究,1995(i0):40.
[2]孙丽娟,编写.培养质疑能力提高学习效率[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