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映菊
(西南财经大学天府学院,四川 成都 610052)
高效贫困生这个特殊的群体,在学校人员总数比例上很高。摸查了学生心理基本情况之后,了解到在学生心理多种的内心矛盾下自己很多社会行为是感到不适应的,贫困生的内心活动相对正常学生容易不安,通常这些因素的存在与发展,会使得健康都受到非常大影响。怎么样正确的看待贫困生在社会中的行为问题,要沉下心分析客观原因,仔细体会理解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肩负起大学生思想观念重塑的艰巨使命。
有些贫困生的眼中理解事物产生了不正确的认识,物质条件没有别人优越,经常感觉比别人低一等、在正常的交往中不能很准确的评估自己,表面的贫穷甚至让他们都感觉很羞愧,总是会有否定自己的想法;面对一些事情会联想起自己,以往遭遇到的让人觉得很不如意的事情,这些事情常常一想到,便会产生那些挫折是一种侮辱感觉,在自我认识里面经常压低自己能力,丧失了和其他人正常交流的勇气,导致了自己在内心面有特别严重的失落感。
有些贫困生在平时生活中经常计算着过日子,特别容易较真,面对一些问题的处理上,很多的一些很小的事情再三考虑去追究,尤其把这些不重要事情放在心里,形成了内心包袱,在很多事情的想法上面非常的极端,总是会在一件事情上想来想去;大部分学生在交往上感到无力,同时又认同交往是对自己而言非常重要的,希望得到正常的交际关系,不过因为缺少恰当认识机会,每次都会多方面的顾虑,考录到在眼下市场经济社会前提下,有时生活的每一分钱都要算计着用,更不用说投入到交往关系中,这类生活认识的考量不断的促使他们内心焦灼,促发了焦虑情绪的出现。
贫困生心理大致说明可以分为以下方面:对社会文化有不好印象,对社会发展又不正确的认识都会导致贫困生的内心困扰。面对市场经济的大浪袭来,在社会文化被曲解定义为金钱至上的目标文化中,很多人心中也只有钱这一唯一的目标,这样的现实诱发了当下诸多的社会问题。社会上发生的很多正义的故事被曲解的事实,也对贫困生心理产生深深的影响。很多的扶困活动的举行,这就造成很大一部分因素是宣传不准确的原因。面对让贫困生在物质上得到帮助后,心理反而对此感到挫折和不解的情况,他们在心理认为别人的帮助那是乞讨的行为,使得本身就很要强的性格蒙上了一层厚厚的阴影,加深了对社会的误解,贫困生形成的这些自己的认识社会的错误观念,经常背离常规的看待人和人之间的关系。
自我心理素质是导致贫困生心理不平衡的主要内在原因。很多贫困生评价自我的方式不准确,容易打压自己,自我了解的不准确很大一部分会影响他们与社会人员正常关系的建立,这一系列的错误认识,从而加剧心理问题的不断演变。关注人的需求和思想动态,把管理中的科学方法应用到现实的教育中,加大对贫困生群体的关怀度。针对很多贫困生因为经济原因,心理不健康等情况,通过教育等方式改善他们的社会生存条件,通过知识的传授改变他们身心的不安。
高校和全体社会的加入对贫困学生群体人文建设有很多帮助作用,在精神文明上教育学生热爱生活,尊重生命,培养乐观的心态,让他们养成平常心的人生价值观。
对待贫困有正确的认识。增加多种办法途径,使学生明白贫困不是可怕的,重要的是不要因为贫困而放弃追求理想、忘记了自己怀有远大抱负的信心。告诉贫困生在贫困的状态下更能锻炼出高尚的品德和修养、这些改变现有贫困的想法会成为努力奋进的推动力,创造巨大的力量,很多时候建立伟大目标实现个人梦想是贫困生改变命运的有力途径。
教导他们建立正确的认识观。针对自己的情况形成合理的自身评价,这些都可以使用一些途径来确立,清除自己和社会的关系并且进行对比明白所处位置,经常反思自己的举动和想法,理性做出对自己的认可。
大量的推行贫困生自发使用思想观念来适应生活活动。植入贫困是短暂时间内的思想,要想改变现状要加强劳动工作。对贫穷清楚的认识才是了解自己的有效手段,可怕的是不知道自己擅长的优点。努力去挖掘自身的长处,根据现实情况,理清自己的生活,建立好自信的力量,不要害怕遇到的困境,释放内心积压的压力;通过不断的学习新鲜知识,打造饱满而又有活力的创新精神,多想想自己的学业。每当人树立了一个想要突破的目标的时候,内心想要战胜障碍的强大意愿就会启动;进而安抚自卑情绪,舒缓阴暗心理。
[1]张颖.高校贫困生“心理贫困”研究[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下旬),2013(3):32-34.
[2]刘春蕾.贫困大学生心理贫困及解困措施探析[J].教育与职业,2015(6):101-102.
[3]霍聪颖.高校贫困生“心理贫困”现状及对策研究[J].新校园(上旬刊),2014(4):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