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晓敏
(太原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山西 太原 030024)
从革命战争年代到新中国成立,我国历代领导人都坚持把马克思主义人才观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积极探索适合我国人才发展的道路,解决我国的实际问题,深化了马克思主义人才观。
马克思主义人才观将人民性、实践性、现实性三者统一起来,符合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马克思主义人才观致力于培养为广大人民服务的人才队伍。我国历来重视对人才的培养与选拔工作,党的历代领导集体都把马克思主义人才观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传承与创新,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代领导集团针对不同时期我国的历史任务和社会特点,在马克思主义人才观的基础上提出了既各具特色又一脉相承的人才观。
毛泽东在革命战争年代将马克思主义人才观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形成了带有鲜明中国特色的人才观。他把思想教育作为管理人才的根本,坚持“又红又专”的核心,符合革命建设时期的人才选拔与培养要求。毛泽东的人才观既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人才观的基本思想,又符合当时我国的具体实际,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培养了大批的人才。
人才思想是邓小平理论体系中的一个重要思想,关键内容是“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他指出人才问题关系到一个国家的安危。要充分发挥知识分子的作用,为人才的培养、选拔与任用提供广阔的环境。邓小平还提出培养“四有”新人的要求,以解放思想,以实事求是为核心,稳抓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塑造可用之才。
1995年,江泽民同志提出了科教兴国战略,为人才的开发与培养提供了一个新的平台。根据时代特征和改革开放不断发展的要求,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提出“四个尊重”的人才发展战略,都更加有利于选拔人才和社会进步,也为马克思主义的人才观注入了新的活力与时代内涵。
进入21世纪,国际形势的变化对我国人才工作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以胡锦涛为领导的党中央提出,坚持以人为本,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站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立场上,这同马克思主义人才观一脉相承。要统筹协调人才培养和其他各方面发展的关系,把我国从一个人力资源大国变为人力资源强国,充分发挥人才的作用。
习近平的人才思想主要包含在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关于人才工作的一系列论述中,是一个正在发展中的理论,为我们研究马克思主义人才思想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也深化了新时代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人才观。
随着当今国际局势的变化,发现人才、培养人才,利用人才,都成为制约中国化民族建设的重要力量。我国历来有求才、爱才之说。中国正处于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更加需要呼唤人才造就人才。要树立强烈的人才意识,充分认识人才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为现代化建设提供坚实的动力。
长期以来,我国技术创新困难重重,技术创新人才匮乏,队伍建设缓慢,社会创新氛围较淡。要不断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大力培养德才兼备的创新型人才,提高我国人才队伍的质量。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为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我国的人才队伍建设成效颇丰,我党继续以培养造就高层次的创新人才为重点,发展人才工作。
我国继续推进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千人计划”、“万人计划”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绩。要继续做到知人善任、人尽其才,让每位人才都能找到适合他们的职位,恰到好处的发挥作用,这样才能发展并建设一支高质量的人才队伍。
聚天下英才而用之是习近平人才思想的核心,同时也体现了我国开放的人才政策。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政治多极化发展的不断深入,人才逐渐成为国家发展的重要资源。党的领导集体越来越意识到人才在国家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意识到要为各类人才的发展提供一个优良的发展环境。加快实施人才强国战略,为我国现代化建设提不断供人才支撑。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注重国际国内人才培养的交流与借鉴,把各方面的人才都聚集起来,为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注入新的力量。此外,积极引进海外优秀人才,针对海外归国的知识分子和外国友人制定相应的人才政策,吸引更多海外创新人才来我国工作。
[1]卢黎歌,李英豪,岳潇.习近平人才思想及其价值意蕴研究[J].思想政治教育,2018(01):37-41.
[2]唐斌,罗洪铁.习近平人才思想研究[J].探索,2015(03):15-18.
[3]洪莹.人才: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有利保障[J].人民论坛,2016(09):54-55.
[4]孙安宁.马克思主义人才观的传承与创新[J].人民论坛,2012(06):182-183.
[5]习近平在欧美同学会成立10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1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