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又称COPD,其持续性气流受限为主要特征。目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为呼吸系统死亡率最高的疾病,其肺血管、肺泡及气道的慢性炎症反应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主要发病机制,呼吸衰竭为慢阻肺患者常见的并发症,对其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1],对于慢阻肺合并呼吸衰竭患者,临床中常采取雾化吸入治疗,但有研究表明,在对于慢阻肺患者实施治疗的过程中,其针对性的护理干预必不可少[2],本研究为探讨对慢阻肺伴呼吸衰竭患者在接受雾化吸入治疗的基础上行综合护理的临床效果,选取2016年2月—2017年1月收治的慢阻肺患者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对其实施不同护理方案干预的效果进行对比,具体报告如下。
选取本院收治的60例慢阻肺伴呼吸衰竭患者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2016年2月—2017年1月为选取时间,并将其依据信封式随机分组的方式分为对照组、观察组,2组慢阻肺伴呼吸衰竭患者分别为30例,具体如下:观察组,男、女性患者各为18、12例;年龄范围上限值76岁,下限值50岁,年龄平均值(60.35±9.97)岁。对照组,男、女性患者各为19、11例;年龄范围上限值78岁,下限值51岁,年龄平均值(62.13±9.71)岁。对比2组慢阻肺伴呼吸衰竭患者的各项资料数据差别较小(P>0.05)。
2 组慢阻肺伴呼吸衰竭患者均依据其具体情况予以雾化吸入治疗,并维持机体内酸碱度及电解质的平衡。
对照组方法: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行传统护理,包括吸氧护理、静脉穿刺护理及防压疮、坠床等护理[3]。
观察组方法: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行综合护理,具体如下:(1)环境护理:维持病房内温度在20~22℃,其湿度在40%~60%间,保证室内通风顺畅,控制探访人员数量,保证患者充分的休息时间[4]。(2)心理护理:告知患者雾化吸入治疗的重要性及必要性,并指导患者正确配合雾化吸入,告知患者雾化吸入药物可能产生的不良反应,不降低患者确定感,对于患者在治疗期间产生的负面心理、情绪进行疏导,可提高治疗依从性[5]。与此同时,在患者住院时需介绍其住院环境、主治医师、责任护士,详细介绍疾病的发病因素、预防措施,可提高其对疾病的认知度及治疗依从性[6]。(3)雾化吸入护理:雾化吸入前拫据医嘱准备好口含嘴或雾化面罩,专人专用,协助患者取半卧位,雾化过程中,观察患者病情及呼吸情况,维持雾化吸入10~20 min,雾化吸入结束后协助漱口,指导有效咳痰及协助胸部叩击,利于痰液排出,或使用排痰仪协助排痰,必要时予以吸痰,以免痰液堵塞气道出现窒息。(4)生活护理:对于患者的饮食进行合理规划,指导其摄入高蛋白、高维生素的食物,对于有条件的患者可为其安排营养师,制定合理的营养谱,可促进患者机体内营养均衡;待患者生理体征稳定后,可指导其进行合适的有氧运动,例如散步、太极等,以此提高其免疫能力。(5)呼吸功能缎炼:指导患者进行缩唇呼吸锻炼,每天3~4次,每次8~10次,腹式呼吸需增加能量消耗,可待出院前再行指导。
观察2组接受雾化吸入治疗的慢阻肺伴呼吸衰竭患者经相应护理方案干预的临床效果,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生活质量情况及护理满意度情况。本研究依据生活质量量表GQOL-74对其生活质量进行评定,GQOL-74包括躯体功能,心理功能,社会功能,物质生活四个维度,每个维度评分为0~100分之间。总分换算为0~100分。采取问卷调查的方式对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情况进行评定,总分100分,≥90分为非常满意、80~89分为较满意、70~79分为满意、60~69分为基本满意、<60分为不满意,护理满意度为(非常满意例数+较满意例数+满意例数+基本满意例数)/总例数×100%。
本研究依据2组接受雾化吸入治疗的慢阻肺伴呼吸衰竭患者经相应护理方案干预的呼吸症状对临床效果进行判定,显效:患者每次发作次数在5次以下,其胸部、胸闷肿胀感持续时间<6 h,其16~20次/min为呼吸频率次数。好转:患者的每次发作次数在6次以下,其胸部、胸闷肿胀感持续时间<8 h,其16~20次/min为呼吸频率次数。无效:未达到上述指标,甚至更为严重。总好转率为(显效例数+好转例数)/总例数×100%。
用均数±标准差的形式表示2组慢阻肺伴呼吸衰竭患者经相应护理方案干预的生活质量情况,SAS评分、SDS评分等计量资料,并用t检验,用“%”的形式表示2组慢阻肺伴呼吸衰竭患者经相应护理方案干预的临床效果等计数资料,并用χ2检验,用SPSS 20.0软件处理,当2组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时,用P<0.05表示。
观察组接受雾化吸入治疗的慢阻肺伴呼吸衰竭患者经相应护理方案干预的总好转率为96.67%,高于对照组(P<0.05)。如下:
观察组30例患者,显效21例,好转8例,无效1例,总好转率为96.67%。对照组30例患者,显效15例,好转6例,无效9例,总好转率为70.00%。
观察组接受雾化吸入治疗的慢阻肺伴呼吸衰竭患者经相应护理方案干预的SAS评分、SDS评分分别均低于对照组(P<0.05)。如下:
观察组30例患者,SAS评分为(39.79±9.13)分,SDS评分为(42.44±9.52)分。对照组30例患者,SAS评分为(56.80±9.65)分,SDS评分为(57.52±10.25)分。
观察组接受雾化吸入治疗的慢阻肺伴呼吸衰竭患者经相应护理方案干预的生活质量各项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如表1。
观察组接受雾化吸入治疗的慢阻肺伴呼吸衰竭患者经相应护理方案干预的护理满意度为100.00%,高于对照组(P<0.05),如下:
观察组30例患者,非常满意30例,护理满意度为100.00%。对照组30例患者,非常满意6例,较满意例数5例,满意例数5例,基本满意例数6例,不满意例数8例,护理满意度为73.33%。
慢阻肺为临床中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病情危重的患者可并发呼吸衰竭。患者吸入有害气体、颗粒为导致该疾病的主要因素,对于慢阻肺合并呼吸衰竭患者,临床中常采取雾化吸入治疗,其原理为将药液转化为雾状颗粒经呼吸道供患者吸入,以此对肺部炎症进行消除,达到治疗目的。但患者在治疗过程易出现烦躁、胸闷等症状,以此中断或放弃治疗,故对行雾化吸入治疗的患者予以对应的护理尤为重要[7]。
对于雾化吸入的综合性护理,临床中主要为对慢阻肺合并呼吸衰竭患者心理实施护理干预,以此改善其不良的心理,为后续的护理提供依据,随后行呼吸道针对性护理,改善了患者的心理状况,提高了生活质量。
本文研究数据显示,观察组接受雾化吸入治疗的慢阻肺伴呼吸衰竭患者经相应护理方案干预的总好转率为96.67%,高于对照组(P<0.05),且SAS评分、SD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其生活质量情况较对照组亦具有显著优势(P<0.05),表明综合性护理的效果显著,且护理满意度为100.00%,高于对照组(P<0.05)。本文研究中,通过环境护理、生活护理、雾化时针对性护理,提高了雾化治疗的临床效果,亦使得患者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以此提高了生活质量,提高了护理满意度。王静等学者[8]在《综合护理干预对老年慢阻肺患者生活质量的改善研究》一文中,表明通过综合性的护理干预,可改善老年慢阻肺患者的负面情绪,提高治疗依从性及生活质量,与本文研究结论基本一致。
综上所述,对慢阻肺伴呼吸衰竭患者在接受雾化吸入治疗的基础上行综合护理的效果显著,不仅可提高治疗的效果,还可提高其生活质量,提高了护理满意度,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实施。
表1 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各项评分分)
表1 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各项评分分)
注:△为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