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双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及实践

2018-01-25 11:23亓琳
新教育时代·教师版 2018年45期
关键词:个性化发展双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

亓琳

摘 要:为了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水平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近年来,各高职院校都在探索如何更好地开展校企合作,但在实践过程中,仍然存在诸多困境。针对该问题,在校企合作基础上,结合学生自身特点和企业实际需求,提出了“双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有力地促进了学生的素质的全面发展和提高。

关键词:双导师制 个性化发展 人才培养模式

“双导师制”培养模式一般都是在研究生教育阶段实施,一部分本科院校也在效仿研究生教育而实施“双导师制”。对于高职院校来说,由于高职教育对人才培养的目标和定位的不同, 所采取的教学方法与手段与本科院校有着本质的差异, 但是经研究发现“双导师制”同样适用于高等职业教育,实践表明部分高职院校推行了“双导师制”后,课程、专业和学科建设成效显著,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知识应用能力得到了明显提高。

一、“双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的提出背景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存在一定问题,学生的专业知识水平较低,实践能力较弱,无法满足企业和社会的实际需求。

1.IT产业发展日新月异,企业更偏向于专业能力强,能熟悉企业工作流程、迅速上岗的毕业生。[1]

2.目前毕业生求职竞争激烈,毕业生“求职难”和企业“求贤若渴”现象突出,企业一方面注重毕业生的专业能力,另一方面也看重学生的综合素质,比如:学习能力、敬业精神、沟通能力、协作能力等;

3.软件行业岗位分工精细,包括软件分析、软件设计、软件编码、软件测试、软件部署等岗位,不同的岗位有不同的技能要求,共性教育导致学生个性缺失,无法满足企业需求,就业难问题更为突出。[2]

二、“双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的在实施过程中的不足

在高职院校实施“双导师制”还处于探索阶段,因此在实施过程中,还是存在诸多不足:

1.现如今“双导师制”导师职责不够明确、不够细化,授课和指导还停留在对学生进行粗放式管理上,对单个学生的个性化挖掘和日常学习指导还远远不够,不利于个性化培养,不能确保毕业生完全对接企业需求;

2.企业导师对学生培养不够细化,企业文化、企业规范、企业素养等教育不充分;

3.学生对校内导师、企业导师的角色认识不清晰、导师之间沟通交流不足、导师与学生交流不足,致使“双导师制”的作用发挥不明显,不利于学生的职业能力发展。[3]

三、“双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策略

“双导师制”的实施和深化,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和教育质量,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通过个性化培养促使学生主动学习,从而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就业满意度和就业稳定性。

1.“双导师”的职责划分。

在学生培养过程中实行全程双导师制,“双导师”包括校内导师和企业导师,校内导师由班主任(辅导员)和专业负责人组成,主要负责学生的思想教育和专业教育,以及包括学生职业规划和学习管理等;企业导师是来自企业的专业教师,主要通过现场指导、示范教学来提升学生专业能力、实践能力和职业道德,以及企业文化、规范、标准的传授等。

(1)校内导师和企业导师达成配合。

校内导师和企业导师共同参与学生管理工作,能真正实现教书與育人相结合,专业教育与思想教育相结合;企业导师配合校内导师对学生进行时间管理、学习管理,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可以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为以后的工作打下基础;企业导师配合校内导师指导学生参加各类大赛,通过专业学习和大赛获奖,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

(2)企业导师职责

企业导师的专业水平更适应企业需求,更了解企业的文化和规范,所以“双导师”制实施过程中,应让企业导师参与学生各个阶段的培养:协助配合院校开展新生入学教育;充分利用现代通信手段,建立、管理班级及其家长信息沟通平台;协助合作院校做好日常班级管理工作;研究分析校企合作专业课程体系(人才培养方案),做好专业引导教育深入了解班级学情,统计、分析掌握各阶段的学习、考试成绩,做好大学生学习过程管理;结合自身所学专业和特长,如:技术类、外语等,开展相关专业课程的支持业务等。

2.对学生的个性化培养

校内导师通过与企业导师的交流沟通,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以及专业能力等方面,对学生进行阶段性的专业综合素质考核,并帮助学生制定出个性化的职业发展规划,以此帮助每名学生都能找到自己的特长,增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校企合作班采用“2+1”培养模式,前两年完成共性课程的学习,第三年进入企业实训基地进行培训,在培训期间,根据学生的职业发展规划进行分方向培训,培养出适合学生个性、满足企业需求的高端人才。个性化培养可以有效地优化教风学风,促使学生主动学习,真正实现以生为本和因材施教。

3.健全评价机制

评价主要分两方面:对学生的评价和对导师的评价。在对学生的评价过程中,采用自评和双导师评价相结合,以自评为主,把学生看作参与评价的主体,导师和学生共同制定评价标准,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促进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各自的潜能;在对导师的评价中,采用学生评价和导师互评相结合(校内导师和企业导师互相评价),评价主要包含教学方式、教学内容、教学效果等内容。

4.难题突破

(1)个性化培养的实施

如何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和专业能力,帮助学生制定出适合自己的职业发展规划。需要校内导师和企业导师积极配合,密切关注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状况,分析掌握学生的学习、成长规律及时填写学业导师工作记录,对学生每学期的学习和生活情况进行记录与评定,分析研究掌握学生的学习、成长规律,整体把握学生的个性特点,进行个性化培养。

(2)评价标准的建立

评价的最终目的是全面考核“双导师制”的实施效果、存在的问题以及改进的方向,合理的评价标准尤为重要。

“双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水平和实践能力,而且可以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使学生更能满足企业的需求,实现学校和企业的“双赢”。但“双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过程中,必然会面临诸多问题,这就需要学校和企业积极配合,加强优势互补,才能真正发挥“双导师”制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马成荣.校企合作模式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7(23):8-10.

[2]董馨,吴薇,王奕衡.基于协同创新理念的校企合作模式研究[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4(7):59-63.

[3]王玉栋,张莹莹.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模式探讨[J].教育与职业,2011(8):24-25.

猜你喜欢
个性化发展双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
改善学校教育,促进青少年个性化发展
论市场营销专业人才的培养策略
民办高校大学生个性化发展培养模式探索
校企合作下的应用型物流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独立学院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试析落实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双导师制的要素和模式
鼓励学生个性张扬,培养创新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