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幼儿教师口语》是高职学前教育的专业必修课,但它却存在教学内容缺乏有效性等问题,对此应该借助任务驱动教学法对其教学模式进行改革,递进式的安排教学内容,根据学前教育岗位职业技能创设工作情境,设计工作任务,小组协作完成,课后科学评价,从而提高学生的职业口语技能和水平。
【关键词】幼儿教师口语 任务驱动 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50-0010-02
《幼儿教师口语》是高职学前教育的一门专业必修课,它培养学生在日常幼儿教育教学过程中口语的运用能力,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然而经过该课程培养的学生在工作以后普遍存在语言表达能力不足,如逻辑性差、普通话不标准、授课语言不生动、缺乏趣味性等问题,归根结底是因为《幼儿教师口语》课程没有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所导致的,对此,有必要对其教学模式进行改革。
一、《幼儿教师口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高职院校学前教育《幼儿教师口语》教学过程中存在着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比例设置不合理
《幼儿教师口语》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然而高职院校在开设课程时,常常理论教学比例比较高,而实践教学比例却比较低,这样的比例设置显然不合理。理论教学比例过高,导致学生对课程兴趣不高,许多学生甚至认为本课程的实际价值不高,学习兴趣不强等问题。因此,有必要重新调整理论与实践教学的比例,提高本门课程实践教学比例。
2.实践教学缺乏有效性和针对性
《幼儿教师口语》的实践教学内容还存在针对性不强,部分教学内容跟幼儿教育的实际工作脱节的现象,使得学生认为本门课程不重要,感受不到本课程对幼儿教育职业技能的影响,这使得课程的实践教学缺乏有效性。
3.教学方法和手段单一
部门教师由于教学理念落后,在上课时教学方法和手段比较单一,上课的主体仍然以教师为中心,而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知识只是单纯的灌输给学生,从而导致学生对课程不感兴趣,缺乏学习的动力。
二、任务驱动教学法的特点及优势
1.以学生为教学主体,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与积极性
任务驱动教学法将教学的主体从教师转向学生,改变了过去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任务驱动教学法需要将课程内容按照岗位能力划分成工作任务,将课程专业知识与技能结合起来,融入到教学任务当中。学生通过完成工作任务,主动学习思考,反复练习,不断的探索,解决问题,从而获取《幼儿教师口语》中的相关知识与技能。这种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主动参与,切实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2.将理论知识与工作岗位紧密结合,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
任务驱动法打破了传统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分开的授课方式,通过教学项目的设计,设置工作情境,有效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相结合。学生通过完成特定工作情境中的工作任务,有效地掌握了相关的专业知识和岗位技能,同时能有效将二者融会贯通,从而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
3.小组协作方式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沟通协作能力及创新能力
任务驱动教学法在特定的工作情境下设计相关的工作任务,这个任务通常需要小组分工合作完成,这在一定程度上能提高学生团队沟通协作的能力。此外,工作任务通常是在真实的工作情境中开展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面临许多问题,这就要求学生要具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面对这些问题学生必须主动思考,这有利于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还有利于培养其创新思维与能力。
三、任务驱动法下的《幼儿教师口语》教学模式的总体思路
《幼儿教师口语》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技能课程,它的教学应该以培养应用型幼教人才为目标,以市场为导向,对其教学模式进行改革。任务驱动法下,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不再是知识灌输者和接收者的关系,而应该是合作的关系,教学过程从传统的教导型向探索型转变。课堂中的教学主体也从教师转向了学生,课堂当中,学生应该主动积极地参与到教学当中,主动地去發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由于课堂当中要留有足够的时间给学生完成工作任务,加强教师与学生的交流,因此,有必要要求学生课前进行探索性的知识学习,课后对工作任务和知识技能进行总结,从而形成有效的知识结构体系,确保学生有效掌握相关专业知识与技能。
四、任务驱动法下的《幼儿教师口语》教学模式的实施
任务驱动法下的《幼儿教师口语》教学模式要有效实施,就必须递进式安排教学内容,设计好每个工作任务,同时对课程的教学方式和考核评价都需要进行转变。
1.递进式安排教学内容
《幼儿教师口语》课程一般安排在第一学年第二学期到第二学年第一学期,一般要求学生学习完成《儿童文学》和《学前心理学》等课程,能够了解和认识幼儿的语言特征和心理特征。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安排也应该根据项目教学需要,重新规划教学内容,对此,可以将教学内容包括三个部分,三部分内容具有层次性。第一个部分为基础语音训练,主要是为了提高学前教育学生的普通话水平以及朗诵能力,是一些基础语言及其表达技巧上的训练;第二个部分为儿童文学作品表达训练,这部分学习目的在于规范学生的有声语言,让学生能够借助一些辅助教学工具,同时配合恰当的态势语言来展现儿童文学作品,确保学生具有能够生动、儿童化、立体化展示儿童文学作品的能力;第三个部分为职业口语能力训练,主要包括学前教育教师职业口语的训练,包括教育口语、教学口语和工作交际口语的训练。
2.科学设计工作任务,同时配套设计好相关教学资源
任务驱动法下的教学模式要成功开展的前提是工作任务的科学设计,它直接关系到教学目标是否实现以及学生是否能够完成工作任务。对此,教师必须对幼儿教学环境、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及学生的特定等充分了解,然后结合学前教师工作岗位技能,对教学任务进行科学设计。此外,为了保证学生在课堂中与老师之间有更多的交流,有必要将一些知识型内容制作成教学资源,供学生课前和课后进行学习。如学生通过课前预习微课、PPT,完成小测试等对知识内容有个大体的认识,课堂当中再来完成工作任务就会轻松很多,而且很容易将理论与实践进行有效融合。
3.创设工作情境,提出工作任务
任务驱动教学法离不开工作情境的创设,结合《幼儿教师口语》特点,可以创设出大量多维度的学习语境。如在讲述基础语言表达技巧中重音技巧时,将《父亲的爱》一文提供给学生,并提出工作任务“请你找出文中你任务应该强调突出的词语,并说明原因”。学生通过探究工作任务能主动思考,并灵活运用。真实的学习情境,能引发学生主动思考,从而产生学习的动力。
4.小组协作完成工作任务
工作任务提出以后,教师不应该马上给予解答,而应该交给小组成员去共同讨论,分析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这个过程中,教师应该是提问者、学习的引导者和合作者。在工作任务提出以后,教师可以给予工作小组一些意见,让学生主动提出多种解决方案,不要限制学生的思考方式和表达模式。此外,教师还应该认真观察小组的讨论过程,从而及时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根据不同类型的问题给予不同的方式予以解决。通过小组探究性的完成工作任务,学生能够自主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此外,教师还可以为学生建立幼儿教师口语学习档案,记录学习的学习情况,发现问题并给予解决方案。每学期教师应该可以从优秀作品中挑选出来作为示范,并纳入课程的资源学习库当中。
5.构建多元化的课程评价方式
任务驱动下的课程评价应该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且每一次工作任务都应该给予评价,评价的方式也应该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一般课堂当中可以采用小组间互评、小组内学生互评、教师点评相结合的方式来进行评价,此外,课后结束后,学生需要提供学习总结,并将作业录音录像等提交给教师,教师再给予打分,计入到平时成绩当中。此外,还可以举办朗诵表演大赛,邀请学前教育专家给予打分,将技能大赛成绩计入到课程成绩当中。
五、结束语
任务驱动法下的《幼兒教师口语》教学模式当中,工作任务的设计是至关重要的,它必须基于学前教育工作过程来进行开发设计,这样才能确保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有效融合。此外,任务驱动教学法离不开课程资源的建设,对此,可以借助移动互联网,将微课、小测试等放在网络当中,便于学生开展移动学习。
参考文献:
[1]张伟.论任务驱动法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J].西安社会科学,2008(2).
[2]岳雄福.浅析任务驱动法在中职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S1):162-163.
[3]孟健.4R理论视域下的《幼儿教师口语》教学模式探究[J].教育现代化, 2018(12).
作者简介:
谢小辉(1974年9月22日-),女,汉族,山西临猗县人,讲师,本科,学前教育学硕士,研究方向为学前语言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