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今时代,创意产业方兴未艾,而创意产业的发展又是与创意人才的培养密不可分的。本文通过分析我国创意产业与高校创意人才培养的现状,对创意产业背景下我国高校创意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探讨与研究。
【关键词】创意产业 高校 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50-0003-02
一、创意产业的发展与高校创意人才培养的关系
创意产业的概念最早是由英国提出的,指的是“那些发源于个人创造力、技能和天分,能够通过应用知识产权创造财富和就业机会的产业”。这充分说明了创意产业是一种高度依赖人智力的文化创造活动,人才资本是创意产业最核心的生产要素。高等院校作为我国创意人才培养的主要基地,肩负着为我国培养高品质创意人才的重要使命。所谓的创意人才,指的是“以自主知识产权为核心的,以头脑服务为特征的、以专业或特殊技能为手段的精英人才,他们对产业有深入的了解,能够结合实际并不断创新”。
创意产业的发展与高校创意人才的培养存在着相互依存、相辅相成的关系。一方面,创意产业作为一个朝阳产业群,随着市场的瞬息万变而日新月异,升级换代的速度也在不断加快,这就对高校创意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创意产业也为高校提供了检验创意人才培养质量的机会,成为推动高校创意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动力与源泉;另一方面,高校只有培养出大批具有创新思维和原创能力的高素质创意人才,才能为创意产业的蓬勃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智力支持,从而促进我国创意产业持续快速健康地发展。
二、我国创意产业的发展与高校创意人才培养的现状
(一)我国创意产业的发展现状
自党的十六大和“十一五”规划提出大力发展创意产业以来,我国的创意产业呈现出持续快速增长的态势,主要包括广播影视、动漫、音像、传媒、视觉艺术、表演艺术、工艺与设计、雕塑、环境艺术、广告装潢、服装设计、软件和计算机服务等行业。在世界经济危机时期(2007-2010),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年平均增速仍达24.19%,高于同期GDP增速近一倍。与此同时,各类创意产业发展的新业态不断兴起,并通过关联效应拉动其它相关产业的发展,发挥出巨大的经济效应,已成为我国大城市经济的支柱产业和转型发展的新动力。
(二)我国创意产业的发展对创意人才的新需求
正如美国学者理查德·佛罗里达在其《创意阶层的崛起》一书中曾经指出,“从根本上看,创意产业的高速发展依靠文化创意人才资本的大量投入和文化创意阶层的崛起”。为实现从“中国制造”到“中国智造”的顺利转变,改变当前我国创意人才总量储备不足、高素质复合型创意人才严重缺乏的现状,保证我国创意产业蓬勃发展的态势,在创意人才的培养方面要做到:
(1)具有创新思性
创新性是创意产业的本质特征,在创意产品的构思、生产和营销过程中,独具特色的创意必须始终贯穿其中。创新已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中心力量,经济发展直接地、强烈地依赖于知识的生产、创新、积累、转播和消费。只有大力培育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能力的创意人才,构建起创意产业发展的内在的质的要素,才能为创意产业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2)具有知识转化能力
知识转化能力是确保创意人才能够在创意产业中成功实现创新与卓越的重要能力之一。创意人才不仅要有扎实的知识储备和熟练的专业技能,更要具备在实践过程中将其进行转化的能力,实现在实践与理论之间,乃至于不同科目之间的技能转化。
(3)具有多元化特质
创意产业是综合性强、多领域的边缘性活动。一件创意产品的实现涵盖了包括创意策划、技术制作、传播操作、管理协调、商品销售等在内的多个环节。因此,创意人才不仅要掌握本专业的相关知识,还要对不断延伸的关联专业有所涉猎,才能够满足创意产业多学科交叉渗透的专业需求。
(三)我国高校创意人才培养现状
培养高素质创意人才是我国高等院校的重要任务。高等院校是创意产业的“大脑”,不仅是创意产业发展的“思想库”和“智慧谷”,更是“发动机”。虽然近年来我国在高校创意人才培养方面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是在《2012-2013年中国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发展研究年度报告》中仍然指出,40%的文化创意产业从业者觉得高校人才培养机制不健全是人才质量不高的关键因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创意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
我国高校创意人才培养目标设定过于模式化,操作上往往流于形式,没有跟上创意产业的发展,滞后于产业发展的现实,脱离社会需求,难以体现院校自身的专业特性,也难以体现不同院校的办学特色。培养目标定位的模糊,还会影响到课程体系的规划、教学内容的设置、教学手段和方法的选用,进而影响到创意人才的培养质量。
(2)教学模式与课程体系的不合理
我国的高等院校里,已设立创意人才培养相关专业的将近有1600多所,占高校总量的80%以上,但大部分院校的教学模式仍然十分传统,强调基础教学而忽略实践环节。课程体系没有以社会需求为前提,教学内容碎片化,学科之间缺乏交叉融合,没有一个整体结构支持,课程设计彼此脱节,或者相互肢解隔阻,缺乏流畅的体系构架。
(3)师资力量薄弱
无论何种专业,师资队伍的建設都是教学质量的前提和根本保证。教师的素质和水平在创意人才的培养过程中无疑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随着创意产业的发展和高等教育的大众化,越来越多的高等院校在市场风向标的引导下匆忙开设相关专业,然而师资队伍的水平却无法跟上。许多教师的专业背景和学历资历都很欠缺,缺乏社会实践和市场的磨练,不了解产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大部分教师将主要精力放在完成繁重的教学任务和职称评选必须的科研成果上,无暇更新和提升自己的职业技能,无法跟上飞速发展的创意产业潮流的变化。
三、创意产业背景下高校创意人才培养模式的建议
(一)以创意产业的发展为导向,培养适应产业发展需要的创意人才
创意产业对人才的实践能力和操作能力要求都极高,而且发展变化极为迅速。然而,大部分高校的专业设置与教学内容仍然按传统的学科型设定,没有很好的根据创意产业的发展需求来调整变化,教学内容没有与社会、企业、市场的需求进行对接,课程教学与实践环节针对性不强,从而导致了学校教育与市场、社会相脱节,出现了学生毕业即失业的现象。
高校创意人才培养应当加大对市场需求的关注度,以创意产业的发展导向为依据,结合学校自身专业特色与优势,明确人才培养目标,找准办学定位,并以此来调整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同时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建立与国内外产业界密切持久的合作关系,采取灵活多样的教育手段,引入市场操作流程,培养真正符合市场需求的创意人才。目前,许多高校开始充分意识到创意产业对创意人才的需求趋势,在短短数年内,我国高校已成立了60多个创意产业相关的专业或方向,开始建设系统性的创意人才培养基地。例如,云南大学、山东大学等高校开设了文化创意产业专业;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在2005年设立了信息艺术设计系;厦门理工学院与台湾地区高校合作共建了数字创意学院;等等。
(二)打破原有学科间的壁垒,构建通用的交叉型知识结构,培养团队协作能力
创意产业集创意、产品、文化、技术、市场等因素为一体,是一个综合性、交叉性都特别强的新型专业领域。实际上,创意产业产品需求多样,市场复杂多变,这就要求创意人才的知识机构不仅要有深度,更要有广度。因此,高校在创意人才培养的课程规划中,除基础学科与专业课程以外,还应根据需要开设一些全新的交叉学科,如设立“艺术金融管理”、“心理学美学”、“城市CI形象识别系统”等课程。通过打通学科之间的壁垒,培养既懂文化又懂市場,既懂产业又懂法律,既懂国际贸易又懂英语的复合型、应用性“通才”。
此外,一件创意产品必须通过策划、制作、传播、管理、销售等多方合作才能实现,是各方协同联合的产物。在此过程中,团队合作精神显得尤为重要。在高校创意人才的培养中要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通过课题、工作室实践、企业实习等形式,让学生在参与和创造的过程中学会如何与他人进行交流沟通、合作分工,而这也是创意人才综合素质和能力的重要体现。
(三)注重创意人才培养过程的实践性,增强知识转化能力
高校创意人才的培养尤应重视实践环节,强调学生不仅要学习理论知识,掌握专业技能,更要通过实践来掌握和物化知识,在实践中实现知识的转化。《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也明确提出高等教育要“加强实践环节的教学和训练,发展同社会实际工作部门的合作培养,促进教学、科研、生产三结合”,为创意人才的培养指明了方向。
高校在创意人才的培养中要特别注重为学生构建实践的氛围。在教学中鼓励运用市场化的商业运作模式来指导综合性设计实践环节或专题实践环节,通过引入真实课题和案例,加大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的力度, 使学生在学习掌握基本技能和专业技能的基础上,有机会亲身参与并体验创意项目的各个环节和流程,在帮助企业进行创意开发的同时,为学生创造将创意知识转化为现实成果的机会。
(四)加大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培养力度,建设具有创新意识和原创能力的高素质教师队伍
要培养出能够适应创意产业发展大环境的创意人才,必须要有一支具有创新意识和原创能力的高素质师资队伍,这就必须要建立起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培养机制。所谓双师型教师是指教师具有较好的教学能力与水平,掌握前沿的学术理念,有一定的科学研究能力,同时也能在一线的市场化商业运作中具有较好的协调与把控能力。
首先,高校应当积极鼓励引导教师了解和参与创意产业生产实践,深入行业一线,了解产业前沿动态,学习与产业相关的最新技术和技能,熟悉产业运作的各个流程和环节;其次,高校应当为教师提供专业进修和培训的机会,让教师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技能,深入了解本专业最前沿的理论实践和发展趋势;最后,高校还可聘请行业、企业专家来校讲座、交流并参与指导教学,帮助教师了解行业发展动态,激发教师的创新意识,提高教师的原创能力。
(五)运用网络和交互技术,实现高校创意人才培养的远程化、终身化
高校应当凭借其专业技术和能力,通过网络和交互技术手段,以现有教学资源为基础,以创意产业为核心,开发远程创意学习网络。通过网络授课,提高学生的参与度,使学生可以在线学习各种创意知识,掌握最新创意技术,并最终获得相关专业文凭和技能证书。
创意学习网络还可在学生的继续学习和专业进修方面发挥重要作用。21世纪,获得第一学位仅仅意味着毕业生掌握了进入创意产业的最基本的知识和能力,每个人都需要定期更新和提升自己的职业技能,以便在飞速发展的环境下跟上创意产业瞬息万变的潮流。学生可以通过创意学习网络继续学习,提升自己,从而实现创意人才培养的终身化。
四、结语
创意产业发展的根本在于创意人才的保障。高等院校作为我国创意人才培养的主要基地,肩负着为我国培养高品质创意人才的重要使命。在我国,创意产业方兴未艾,对创意人才的培养也提出了新的需求。为此,高校创意人才的培养必须坚持以创意产业的发展为导向,打破原有学科之间的壁垒,构建起通用的交叉型知识结构体系,培养团队协作能力,注重人才培养过程的实践性,增强知识转化能力,同时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并运用网络技术手段,实现人才培养的远程化和终身化,才能早日实现从“中国制造”到“中国智造”的历史跨越。
参考文献:
[1]徐耀东,邵晓峰.创意人才培养是文化创意产业的关键
——以高校艺术设计教育为例[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06).
[2]贾丽丽.文化创意产业背景下的高校艺术设计特色化教育模式研究[J].艺术研究,2015,(02).
[3]张蔷.中国城市文化创意产业现状、布局及发展对策[J].地理科学进展,2013,(08).
[4]Richard Florida. The Rise of the Creative Class. New York: Basic Books, 2002.
[5]陈汉欣.中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现状与前瞻[J].经济地理,2008,(05).
[6]李洋.创意产业背景下高校艺术设计特色化教育初探[J].包装世界,2014,(05).
[7]张建春.以创意产业为背景的当代高校艺术设计教育模式探讨[J].新美术,2010,(03).
[8]孙波.论创意产业背景下的高校艺术设计教学[J].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5,(01).
作者简介:
龚瑜行(1982-),女,江苏苏州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高职教育、对外交流与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