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立 路畅 柳青 赵亮
【摘要】目的:大学生的生命观会影响到大学生的个人成长发展和生命状态,研究大学生生命观有助于了解大學生的生命状态,为家庭、学校和社会制定适合大学生群体的生命教育方案提供基础数据。方法: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使用郭冰杰等人编制的《大学生生命观量表》进行调查分析。结果:大学生对生命价值的认同感较强,个人生命价值感高于他人的生命价值感;在生活态度方面,缺乏明确的目标和人生规划,人生信仰不坚定,缺乏应对困难和挫折的能力和信心;生命教育方面,目前主要的生命观教育途径为学校教育,但是目前生命观教育体系不完善,学校重视程度不够。结论:学生仍然需要更有效的生命教育课程体系建设和家庭-学校-社会联合模式培养大学生正确的生命价值观。
【关键词】大学生 生命观 现状调查 沧州地区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50-0011-02
生命观是个体对生命存在、生命价值和生命意义的认知,生命观能够反映出一个人对待自我与世界的态度,大学生处于人生发展的特殊阶段,生命观的状态决定了其在大学中的日常表现和未来发展方向,因此,大学生的生命观教育在整个学校教育中显得尤为重要。随着经济与社会形势的发展,多元文化的冲击,不少大学生出现了漠视生命、虚度时光、茫然无措的精神状态,本研究采用郭冰杰等人编制的《大学生生命观量表》,调查分析沧州地区大学生生命观现状,提出适合本地大学生的生命观教育策略。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本研究采取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河北水利电力学院等三所沧州地区高校大学生作为调查对象,发放问卷850份,回收有效问卷785份,问卷回收率为92.35%,其中,男生518人,女生199人;大一 186人,大二249人,大三232人,大四118人;独生子女251人,非独生子女510人;单亲家庭43人,双亲家庭693人;城镇263人,农村505人;家庭富裕12人,家庭一般559人,家庭贫困192人;文史类118人,理工类645人。
1.2研究工具
采用郭冰杰等编制的《大学生生命观量表》,该量表一共33个题目,从生命认知观和生活态度观、生命教育观三个维度测量大学生生命观,该量表采用5点计分法,从非常不符合到非常符合记1-5分,分数越高,表明生命状态越好。
1.3统计分析
以班级为单位,进行团体施测。问卷填写采用独立、无记名方式。所有数据使用SPSS19.0进行统计分析,显著水平为0.05。
2.结果
2.1关于对生命的认知
大多数学生能够正确认识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尤其是个人的生命价值。这与闫凤霞的研究结果一致。82.9%的学生认为身心健康在生命中很重要;74.1%的大学生认为“要活出生命的精彩”;认为重大灾难面前,每个人应尽自己所能去捐赠的学生为52%;76.3%的学生认为家庭教育对生命观的影响很重要;51.2%的学生认为人生需要信仰;56.2%的学生认为人虽然生来不平等,但是仍然相信有志者事竟成;63.8%的学生认为自己欣赏能够尽力挖掘自身潜力。施展自身本领的人;53.39%的学生认为学校开设生命观教育课非常有必要;46.8%的学生认为学校十分有必要开展生命教育;79.4%的学生认为尊重其他生命体,也是对自己生命的尊重;50.1%的学生认为在有条件的情况下,愿意去孤儿院、养老院和残疾福利中心献爱心;63.4%的学生认为硫酸泼熊、子女杀害亲人这是情感荒漠,人性恶的表现。
2.2生活态度
32.6%的学生认为自己的大学生活“过得有意义,乐趣多”;22.9%的学生对自己的人生“有详细而具体的规划”;19.5%的学生对“现在的自己”感到非常满意;49.9%的学生认为“与同学朋友特别是室友的关系非常融洽”;33.8%的学生认为乐意调节周围同学的矛盾;55%的学生认为人际关系的好坏对个人发展非常重要;29.7%的学生认为“有明确的奋斗目标,有自己的人生规划”; 25.9%的学生认为自己在课堂之外的大部分时间能够按照规划去做事情;16.7%的学生认为自己非常了解各种生存常识、处理方法和逃生技能;27.3%的学生认为自己遇到挫折后的行为表现是“很快查找原因,振奋起来”;64.8%的学生认为自己在以后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都会做到珍惜自己的生命;在有压力的时候,能在很短时间内进行自我调节的学生只有32.1%。
2.3生命教育观
21.7%的学生认为自己有关逃生脱险的技能主要来自于学校教育;22.2%的学生认为自己有关生命教育的知识和看法主要来自学校;23.3%的学生对学校开设的生命教育课程非常满意;30.8%的学生能够在学校开设的课程中体会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26.4%的学生对学校开设有关生命观教育的心理健康课程很感兴趣;20%的学生认为如果自己所住的楼层起火,会组织疏散,先人后己;27.8%的学生认为现有生命教育体系能够影响并改善学生心理状;33%的学生在生命归属上认为“自己的生命不仅属于自己,还属于亲人、朋友和社会”;27.8%的大学生认为自己想成为一个“像雷锋一样为人民服务的人”。
3.讨论
3.1生命认知观
从本次研究中可以发现,大部分大学生能够正确认识生命的意义和价值。研究结果和前人的研究一致。超过80%的大学生都认识到身心健康在整个生命中的重要作用,重视生命的价值“要活出生命的精彩”,半数的大学生认为人生需要信仰,认为人生应该奋斗,挖掘自身发展潜力,尊重生命,学校应该开设生命教育相关课程,但是数据也显示出,大学生群体重视自身生命高于他人生命,对待其他生命体的关注低于个人生命关注。
3.2生活态度观
与生命认知维度相比,大学生生活态度不够积极,认为自己的大学生活“过得有意义,乐趣多”不足总数的三分之一,80%以上的学生没有明确的奋斗目标和人生规划,对计划的执行力度弱,了解求生知识和逃生技能的学生比例偏低,大学生在遭遇挫折后选择很快振奋起来的比例低,压力调节能力差,大学生的自我满意度低。虽然大学生群体已经认识到人际关系的重要性,但是和周围同学朋友相处融洽的同学仍不足半数。
3.3生命教育观
大学生群体的生命教育仍处于相对匮乏的阶段,关于生命价值观、求生知识和技能的相关教育尚未完善,我国生命教育主要依靠学校完成,但是在接受教育的阶段,各层级的学校对生命观教育重视不够,高校课程设置重功用价值,轻视人文关怀,造成大学生群体缺乏接受系统生命教育的渠道和平台,高校学生缺少正确的生命观引导、缺乏脱险逃生技能训练,造成大学生群体生命价值认识不足、漠视生命意义,缺乏生命保护意识和技能,影响大学生的生命发展。
4.建议
4.1强化学校生命教育
从研究结果来看,虽然大学生认为学校是获得生命观教育的主要阵地,但是高等学校目前并未开设系统的生命教育课程,根据高校的师资条件和学校发展情况,学校可以充分利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大学语文、大学体育等课程渗透生命观教育的内容,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存在观、生命价值观、生命意义观。
4.2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
经济全球化的同时带来了文化的融合,西方消极哲学也传入中国,青少年的思辨能力不强,容易受到外来文化的消极影响,产生悲观厌世的心理。传统中国家庭谈生讳死,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回避死亡话题,造成大学生心目中死亡充满神秘感,好奇心和社会上传播的一些“自杀”事件相联系,就容易产生轻生或者趋近死亡的心理倾向。因此,政府要积极干预“自杀”或其他非正常死亡事件的传播与报道,避免青少年群体形成“死亡”、“自杀”是一种常态化的事件的印象。社会各界要积极联合资源,树正气,扬清风,为青少年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
4.3构建家-校-社会联合模式的生命教育体系
中国家庭对孩子的死亡教育匮乏,很多父母对待生命的认知和生活态度本身就有偏差,造成孩子在家庭环境的影响下,容易迷失自我,漠视、虚度生命,无法获得生命意义感,中国受历史传统文化影响,部分家庭相信鬼神之说,认为人的灵魂可以在死亡后转世重生,造成青少年对生命的唯一性、单向性认识不足,忽视生命的独特性。因此,每对父母都要努力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生命观,让他们成长为一个能获得个人幸福,也能为国家发展、社会进步做贡献的人。
学校教育是大学生获得生命观教育的主要阵地。学校层面应该加强生命观教育的显性课程设置,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开设生命教育选修课,通过课堂为大学生系统科学地灌输生命教育知识与技能,也可以通过社会实践、团体辅导、志愿服务、体验式学习等方式潜移默化地让学生感受到生命的可贵,在帮助别人的同时获取生命的价值感和意义感。学校为确保生命观教育的顺利进行,应该广泛吸纳和培养相关领域的教师进入生命观教育教师队伍,并加强培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社会层面,国家和政府要做好顶层设计,为个人在成长过程中所需要接受的必备生命教育提供阶段式目标和要求,并要求各级政府、教育管理部门、各级各类学校严格按照符合人身心成长规律的制定系统的生命观教育方案,确保青少年树立正确的生命观。社会舆论要对社会中出现的非正常死亡如实报道,正确引导,避免青少年因为不实报道产生不良心理影响。
参考文献:
[1]朱培松.从文化层面剖析高校大学生自杀现象及遏制对策[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3):128-130
[2]郭冰杰,闫春平,朱金富.大学生生命观量表的初步编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6(9):1342-1347
[3]闫凤霞.大学生生命态度调查及高校生命教育研究——基于积极心理学视角的分析[J].河北北方学院学报.2018(1):106-110
[4]易连云,毋改霞.当代大学生生命观价值取向的理性审视与回归[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4(2):30-34
[5]李艳,何畏,张贤,郭锋,蔡静,郭巧红.大学生生命意义感与父母教养方式、应对方式、幸福感指数的相关性[J].中國健康心理学杂志.2014(11):1683-1685
[6]贺建芹,郑林娟,李以明.传统文化角度下的大学生生命观教育探析[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0(1):90-91
[7]马晓清.提升大学生生命意义感的途径[J].山西大同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2):74-76
[8]杨盈,包陶迅.团体辅导对大学生生命意义感的干预研究[J].中国学校卫生.2015(12):1830-1833
作者简介:
李立(1986-),女,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为大学生心理健康,社会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