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玉香 孙志林 刘津池
摘要:注重实践能力培养是卓越教师培养改革计划对培养单位提出的改革要点之一,同时,实践能力也是新课改对小学教师素质的基本要求,是检验小学教育专业水平的主要指标。因此,承担卓越教师培养主要任务的小学教育专业因生源质量不高、课程设置不合理、对实践能力培养不够重视等因素,导致学生实践能力不强,应通过优化课程设置、改革教育教学模式、强化技能训练等途径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关键词:卓越小学教师;职前;实践能力;提升策略
doi:10.16083/j.cnki.1671—1580.2018.12.005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18)12—0017—03
为了推进教师教育综合改革,提升教师培养质量,2014年教育部启动了卓越教师培养计划,旨在培养一大批“师德高尚、专业基础扎实、教育教学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突出”的卓越教师。可见,实践能力突出是卓越教师应该具备的一项基本素质。因此,作为肩负着培养卓越小学教师重要任务的小学教育专业,必须认清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分析学生实践能力不足的原因,进而探索有效的提升策略。
一、提升小学教育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意义
(一)实践能力是新课改对小学教师素质的基本要求
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化和发展,对教师专业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使得小学教师教学实践能力的培养被摆在了优先发展的重要位置。小学教育阶段是基础教育中的重要阶段,也是新课程改革的重点改革对象。这是由小学阶段的特殊性决定的,小学阶段是学生成长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学生所接受的教育,将对日后学生的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基本技能、和基础知识等方面形成正确认知产生极大影响。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小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因此,实施优质的小学教育对于学生个体积极主动、快乐健康地发展,对于基础教育的发展以及整个社会的进步均至关重要。然而优质的小学教育最重要的就是需要有卓越的全科小学教师,来关注学生的身心發展,全面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学生的其他学科进行指导,具有丰富的教学智慧,培养学生的性情以及对美感生活的体验,种种这些,都对卓越小学全科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与此同时,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小学全科教师的教学实践能力却不容乐观,这就需要小学教育专业学生在职前就不断提高实践能力,满足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对小学教师的基本要求。
(二)实践能力是检验小学教育专业水平的主要指标
立足于“卓越教师”这一大背景下,目前国内高校小学教育专业是培养具有过硬专业素质和一流业务水平的小学教师而设立的,承担着培养全科型小学教师的重任,同时也在培养小学教师的实践探索中不断摸索培养优质小学教师的一条有效途径。随着时代对教师专业化要求越来越高,对小学教师的专业化尤其是小学教师的教学实践能力的要求也不断提高,由此对高校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教学实践能力也由过去的单一要求向综合化和系统化方面改变。小学教育专业能否培养出具有良好班级组织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教学设计能力等实践能力的教师,将直接影响着小学教育质量的高低。但是,小学教育专业的特殊性使其成立时间较晚,专业发展一直在探索中,且中西方的有效借鉴经验有限,小学教育专业的专业培养目标、教育教学方法以及课程的设置还没有做到科学完善。因此,如何提高学生的教学实践能力就成为小学教育专业能否获得发展动力的关键也是检验专业发展潜力和生命力的试金石。
二、小学教育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生源质量不高,学习目标不明确
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发展,使得越来越多的人可以接受高等教育,但是同时带来的问题就是生源质量的下降。高等教育对于人才培养的本质属性决定接受教育的学生应该具备较强的钻研和付诸实践的意识与实践动力。但是,就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而言,由于专业不是首选,而是在报考时同意调剂或是没有科学合理的选择专业而被动录取,这些学生面对小学教育的学习时,多是迷茫在先,然后开始漫无目的跟从学习,不明确是主攻小学的某一学科方向还是要兼顾文理科全面均衡发展。这是当前小学教育专业学生所面对的一个棘手的问题,也是最需要探讨的问题。
(二)课程建构缺乏科学性和完整性
学科专业的课程设置能够最明显的传递出该专业人才培养观念和价值取向。但是,目前小学教育专业培养目标以及课程设置在培养教学实践能力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课程设置突出学科本位思想明显,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理论学时偏重,实践学时偏少,实践课名不副实;个别课程难度大、实用性差,虽看似“远瞻性”强,实则不切实际。主要体现在:第一,通识类课程设置不科学。为了满足学分要求和部分教师的任课需求,导致开课门数较多,但是学科门类较为杂乱,没有体现出课程有效衔接彼此补充的合理性原则,并未按学科领域对课程予以分类,这样就会导致学生所学知识的割裂,难以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难以形成实践技能。第二,专业学科设定缺乏完整性。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科类课程过于侧重语文、数学、英语等专业知识的学习,而有助于教学技能提升方面课程的设置明显不足。
(三)实践能力培养未予以充分重视
实践能力是卓越全科教师必须具备的一项基本能力,尤其是教师的教学实践能力直接关系到学生学习质量的高低。小学教育专业旨在通过教师教育专业理论课程的学习和教育实习、见习及毕业设计等实践环节,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知识和实践技能,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和敬业精神,具有较强的教学活动组织能力和初步的教学研究能力的小学教师和其他教育工作者。然而卓越全科教师区别于普通小学教师的一个重要方面,则是卓越全科教师的教学实践能力更应该包括多方面能力,主要有广博的文化知识,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较强的实践应用能力和专业技能以及课堂班级组织管理能力和科研能力。但在实际的培养过程中,由于高校小学教育专业的培养模式不清晰,没有更多的注重学生的教学实践能力方面的培养;教学方法不灵活,仅仅是以讲授形式为主;课程设置不合理,实践教学不贯通,评价机制不完善等使得学生学习的重点也是学习各种理论知识或是一些实践性知识或是技能的简单涉及,没有得到全面加强和训练。
三、提升学生教学实践能力培养的可行路径
(一)优化课程体系,增加实践课程比例
针对实践课程设置不足的问题,对原有课程体系进行调整优化,在小学教育专业原有通识课程、学科课程、专业课程的基础上,增加实践课程的比例。实践课程应围绕教学实践技能的提升和职业素养的养成来构建,增加各科教学案例分析、教学设计、书法、钢琴、舞蹈、名师导训等课时比例,依托实习实训平台,使学生在接受系统的理论指导与基本技能训练的基础上,通过实际案例的分析,模拟教学的体验与反思,综合实践能力得以提升。同时,由于良好的个人职业规划是学生实践能力提升的一个支撑点,能否自入学伊始即进行良好的职业规划,具有明确的发展目标,是学生实践能力提升的重要因素,所以,需将各高师院校小学教育专业原来安排在大四年级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提前。
(二)实施分层递进的实践教学模式
《关于卓越教师培养改革计划2.0的意见》要求,卓越教师培养要“设置数量充足、内容丰富的实践课程,建立健全的贯穿培养全程的实践教学体系,确保实践教学前后衔接、阶梯递进,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有机结合、相互促进。”分层递进实践教学是以大学与中小学合作、理论与实践融合、促进教师培养一体化为基本培养思路,构建校内培训和大中小学互动的实践教学模式。具体而言,就是在学生入学的第一学年接受书法、舞蹈、钢琴等技能训练,掌握小学教师应该具备的基本实践素养;第二学年进行班级管理、教学设计、教师语言、科学研究等能力的训练;第三、四学年通过教育见习、教育实习与毕业论文将前期所掌握的教育实践技能切实运用到一线教学及具体问题的解决中去,真正做到理论与实践有效结合。大中小学互动以实践基地为纽带,以学术交流为载体,以实践互动为主题,全面参与学校各科教学实际,重点从事专长课程实践,沟通大学与中小学,明确实践技能训练的目标。实践证明,分层递进教学实践模式对于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研究能力和促进学校发展能够起到积极的作用。
(三)实施常态化的职业技能训练
职业技能是学生实践能力提升的必备素质,因此,小学教育专业需要坚持全程实践,将职业技能训练常态化,继承并发展百年中等师范院校重视“五能三字一话”训练的优良传统。“五能”即课堂教学能力、实践活动指导能力、班主任工作能力、教学研究能力、现代教育技术运用能力,“三字”即毛笔字、钢笔字、粉笔字,“一话”即普通话。“五能三字一话”是小学教育专业学生必备的基本素养,是其在未来从事教育教学的有力武器。卓越小学教师的“五能三字一话”要更加突出,超出一般合格教师。为此,承担着培养卓越小学教师任务的小学教育专业应将其训练常态化。除了要求学生每日練习之外,还可以借助学期竞赛,以赛带练,引导学生加强日常训练,逐步提升实践技能。
(四)实行双导师制,加强教育实训
《关于卓越教师培养改革计划2.0的意见》指出,卓越教师培养要充分发挥政府、高校、小学“三位一体”协同培养机制的优势,从基地学小学聘任一线教学经验丰富的名、优、特级教师请进高校课堂,为小学教育专业学生讲授实践性强的课程;同时每学期将学生派往基地小学进行教育见习,观摩基地小学教师的课堂教学,与基地小学教师交流学习,并协助小学教师完成一些基本的作业批改、班级管理等教学工作,获得小学教师的初步体验。在最后一年的教学实习期间,实行“双导师”制,在进入实习基地之前,由高校教师对其进行前期指导,进入基地小学之后,由小学教师对其进行现场指导,实习结束后,再由高校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实习交流与反思,总结经验教训,使实践教学能力获得进一步的提升。
总之,要培养卓越小学教师,小学教育专业必须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从课程设置、教学模式、培养机制、实践训练等多方面进行综合改革,最终培养出真正能够适应当前教育教学需求的卓越小学教师。
[责任编辑:黄可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