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家伦 张长霖
高考作文究竟应该检测学生哪方面的能力,也就是说高考作文命题的价值取向究竟该怎样,这一问题看似简单,但实际上颇值得研究。
一、奇怪的作文得分现象
就人的整体素养而言,语文素养是一个分支。从各种权威工具书的解释,我们可概括出语文素养的基本内涵:其一,学生先天具备的对语言外在形式与所负载内容的感受运用能力;其二,这个先天的感受运用能力可以在多年的语文教学活动中逐步发展完善。所以说,在语文教学活动中逐步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切实可行。那么,称语文课的中心任务是逐步培养并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了。
2001年版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说:“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针对《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最被热议的“核心素养”,我们作了认真的研读,发现此“核心素养”的基本元素与2001年版课标的提法具有连续性,最关键的是“学科核心素养”板块中的这句话:“在语文课程中,学生的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都是以语言的建构与运用为基础,并在学生个体言语经验发展过程中得以实现的。”简单点说,就是语文的核心素养应该在学生的读写听说能力中得以体现。
实际上,语文应试能力也是语文核心素养的体现。就拿对“说”的能力的测试来说,按要求,播音员的普通话不应低于“一级乙等”(92分),一个在播音岗位从事多年工作的播音员,由于他没有参加测试前的培训(应试教学),致使参加测试未能达到92分;但是,因为他本身普通话素养较高,“说”的能力较强,故未曾也不可能掉到“二级乙等”(87分)甚至以下。
然而,作为对“写”的最重要的考测手段,高考作文却不是这样,甚至会出现一些与考测目的相悖的结果。这主要有两种情况:其一,平时作文基础较好的学生高考得分甚至在“四类”以下;其二,平时作文基础一般的学生高考甚至能得高分。据笔者的从教经历和实际调查来看,究其原因,很大程度上是作文审题问题导致的。一次审题,影响了一次语文高考,甚至影响了一个考生一生。
二、近年高考作文命题误区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所有高考作文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十年动乱”前以命题作文为主流,有一些审题难度,但是还不算严重。“十年动乱”后至课改前,以材料作文为主流,审题难度越来越大,于是矫枉过正出现了话题作文。必须正视的是,话题作文时代,学生高考语文,或者说作文成绩基本上与平时基础相符,“失常”和“超常”的现象比较少。但是话题作文派生的宿构等问题越来越明显,2005年,湖北省、福建省、上海市率先“吃螃蟹”,对高考作文的命题形式进行了新的探索,于是,出现了一种“全新”的作文命题形式——新材料作文。新材料作文逐步成为各省命题的“新宠”。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新材料作文的一些问题也逐步显现出来。
1.新材料作文的审题要求
从理想的角度而言,新材料作文是在传统材料作文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作文模式。传统的材料作文要求审题时必须从材料出发,所写作文的主题、内容必须与材料的内容一致,有的甚至要求作文必须用到所给材料。而新材料作文主张在所给材料范围内自主确定角度,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这就给了考生更多发挥的空间。材料立意的多元化,拓宽了考试的写作范围,同时也避免了话题作文中宿构的弊端;考生自主选择文体,开放了文体选择的空间,可充分发挥考生的个性优势。但是也不难发现,这种备受好评的命题弊端越来越明显,主要体现在审题难度越来越大,相比传统的材料作文,有过之而无不及。
2006年全国卷新材料作文的要求是“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側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的含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2007年、2008年的要求是“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全国卷、辽宁卷)。而到了2009年,审题门槛骤然增高,变成“选准角度,明确立意”(全国卷、海南卷、辽宁卷)。从审题的要求来看,不利于考生越过审题门槛,展现自己真实的遣词造句能力。
如2012年安徽卷: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某公司车间角落放置了一架工作使用的梯子。为了防止梯子倒下伤着人,工作人员特意在旁边写了条幅“注意安全”。这事谁也没有放在心上,几年过去了,也没发生梯子倒下伤人的事件。有一次,一位客户来洽谈合作事宜,他留意到条幅并驻足很久,最后建议将条幅改成“不用时请将梯子横放”。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诗歌除外),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书写规范,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再如2018年全国卷II: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二战”期间,为了加强对战机的防护,英美军方调查了作战后幸存飞机上弹痕的分布,决定哪里弹痕多就加强哪里。然而统计学家沃德力排众议,指出更应该注意弹痕少的部位,因为这些部位受到重创的战机,很难有机会返航.而这部分数据被忽略了。事实证明,沃德是正确的。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这种题目,即使是教过多年高三的语文教师,也不免心中发怵,更何况是在考场这种紧张气氛下的考生。
2.审题在当前作文评分中的地位
“相对于美法两国的高考作文试题要求的直截了当,中国高考作文还有一个‘审题环节,充满‘陷阱。”当前的高考作文一般占60分。高考作文的评分一般从两个维度考虑:“基础等级”(40分)与“提高等级”(20分)。所谓提高等级,当然必须是在基础等级得高分甚至接近满分的前提下才能顾及,所以我们首先得把目光聚焦到基础等级上。基础等级一般分为两块:“内容”(20分)与“表达”(20分)。就内容而言,又分为“切合题意”“中心突出”“内容充实”“思想健康”“感情真挚”。如果不能“切合题意”,那么何来“中心突出”“内容充实”呢?所以说,“切合题意”是内容的关键,一旦审题出错,此20分就基本丢失,“提高等级”的分数也就不用指望了。
据笔者所知,高考作文阅卷时并不从内容与表达两个维度分工批阅,而是每篇作文同时由几个人背靠背全文批阅。如果各人给分差距不大,最终取平均值;如果差距大,则重新审核;另外,一篇作文在某个阅卷教师手里只不过短暂的几分钟,不可能细细推敲。如此,一旦某阅卷教师第一时间认为某文审题出错,就会形成“文章不行”的思维定式(实际上是定式错觉),就不会再认真考虑其表达水平如何。也就是说,一个学生的表达能力再强,也起不了多少作用,给个20来分,也就是理所当然的了。同理,一旦某阅卷教师认为某文审题正确,也会形成思维定式,不再认真考虑其表达水平如何,于是,平时作文基础一般的学生得高分的运气就来了。由于阅卷老师在阅卷准备阶段已经对审题环节有了充分讨论,所以在阅卷的实际操作中,审题准确与否就成了学生作文成败的区分标准,这就是事实。
3.审题误区产生的原因
对审题的崇拜,与我国历史上的科举制度联系密切。科举考试的主要形式是写八股文,第一要求就是“题取经义”——文题来自“四书五经”。当今高考作文考试大量采用的新材料作文,除材料本身的“非经书”以外,其命题形式及审题要求,则基本仿效于此。此乃其一。
其二,取决于手握命题权者的心理,因为他们必须有推陈出新的念头。众所周知,高考作文命题历来是众矢之的,而且评论者往往从是否“有新意”“有深度”出发。为了被别人赞一声“有新意”“有深度”,又为了回避平时训练的热点,从冷僻处人手就成了必然选择。当然,这里还有对付宿构的考虑。
于是,我们的考生面临一个高风险的处境:面对那些“有新意”“有深度”的题目,一旦偏题或离题,则满盘皆输。
三、高考作文命题价值取向
尽管各地高考试卷的具体布局不完全一样,但以下四大板块必不可少:语言文字运用、文言诗文阅读、现代文阅读以及写作。显然,语言文字运用负责直接测试考生具体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文言诗文阅读、现代文阅读测试的是考生的阅读能力,而写作测试的是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不得不说,检测考生对题目内涵的正确理解,也应是高考测试的主要环节,但这属于阅读理解的范畴,其任务主要应由文言文阅读理解、现代文阅读理解等板块去完成,而不是写作。那么,高考作文命题的价值指向何处呢?
1.对2018年江苏卷的思考
让我们以2018年江苏卷高考作文为例展开思考。其命题如下: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花解语,鸟自鸣,生活中处处有语言。
不同的语言打开不同的世界,音乐、雕塑、程序、基因……莫不如此。
语言丰富生活,语言演绎生命,语言传承文明。
这个作文题以“语言”为题材,呼应语文课程标准对课程性质的界定,贴近考生生活实际,能激发考生写作兴趣。就审题而言,这个题目实际上没有多少限制,据参加阅卷的老师说,文章中只要涉及“语言”,选择角度小些,集中笔墨进行开掘,基本就算审题合格。如此,学生就可以专注于自己书面语言的表达,阅卷教师也可以集中精力关注作文的语言表达,这是成功之处。然而,这个题目是否有过于宽泛,回到话题作文老路上的嫌疑呢?长此以往,宿构问题会不会再度出现?
2.高考作文命题可指向改写
高考作文审题严重影响了考生的作文得分,而过于简单的题目又容易出现宿构。这似乎是个两难的问题。
我们希望通过正确的命题导向引导教师注重训练学生的语文能力,真正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我们认为,也许高考作文可以尝试改写。如1978年全国卷要求将华国锋的《速度问题是一个政治问题》一文缩写成500-600字的短文,1979年全国卷要求将何为的《第二次考试》改写为一篇《陈伊玲的故事》。
用改写,可以避免考生在审题上遇到的种种困难。考生不必挖空心思去揣摩出题人的意图,去解读材料背后的含义,这无疑减轻了考生的心理负担,可以在考场上有限的时间里迅速进入状态,展开自己的联想与想象,发挥自己遣词造句的才能。用改写,也能够避免教师在考前的“猜题”“押题”,可以让教师回归本位,从平时的写作中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和训练,在一定程度上减轻教师的负担。用改写,不仅解决了审题的问题,还能解决因过分抬高审题要求引起的评分标准不合理的问题,作文评分时就会更加注重对考生写作内容、写作技巧、写作思路、语言表达的考查。这样一来,对考生的考查将是多方面的,对考生的考查也将是公平的。
从平时作文教学的维度来看,改写训练必须注重文体,这又是对课改以来轻视文体造成的负面影响的纠偏。
笔者多年前提出改写时,也曾有过其可能导致作文教学难以深入生活的担忧。实际上,平时的改写训练联系生活并非难事。比如,给学生一篇记叙文,要求学生保持原文结构,内容换成自己生活中发生过的事;给学生一篇关于當前时事的长文,要求他们压缩为一篇同样内容的简洁的短文章;给学生一篇表达不甚清晰的说明书,要他们改到表达清晰……
另一个担忧是,如果高考用改写的形式,可能就没有内容新颖、文采飞扬的佳作脱颖而出了。对此我们要问,高考作文究竟是为了考查学生的书面语言表达能力,还是为了选拔文学家?实际上,古代的科举考试,也并没有将文学作品的脱颖而出作为追求目标。
最后一个问题,改写如何考查学生的思辨能力?实际上,对改写的构思,又何尝不是对学生思辨能力的考验!
当然,改写不是高考作文命题唯一的考虑,但不在审题上为难考生,有利于考生正常展示自己的书面表达能力,也有利于中学写作教学不被审题训练绑架,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这必须是高考作文应有的命题思路。
“新中国高考作文命题始于1951年,65年来,高考作文的发展曲折坎坷,但从中可以清晰地读出社会发展的线索,不同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嬗变都在作文命题中有着或清晰或模糊的反映。”我们认为,评价高考作文题,除了关注作文题联系时事的紧密程度外,更应该关注其是否对考查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有利。当然,就平时训练的针对性而言,必须紧密联系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