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生,凸显素养,注重思维,以文化人

2018-01-25 08:30孟国乔方桂琴
语文建设·下半月 2018年6期
关键词:考查文本思维

孟国乔 方桂琴

2018年绍兴市语文中考卷的命制指导思想是:基于学生,凸显素养,注重思维,以文化人。命题以教材为基础,以《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标》)为原则,以《浙江省2018年初中毕业学业考试说明》(以下简称《说明》)为依据,以“生活·语文·文化”为核心思想。注重《课标》提出的语文素养、《说明》倡导的学科思维,力求凸显语文的基本元素,如语言能力、思维能力、审美情趣、文化品位等,积极落实课标精神。

一、关注地域特色,传承传统文化

习近平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学生人文底蕴,是语文学科义不容辞的责任。本卷把对优秀文化的传承与理解提到了更加重要的地位,图文并茂,多样化地呈现优秀文化材料,于方寸试卷中承载家国情怀,彰显文化品位。

在基础积累题中体味传统文化。本卷第1题汉字检测的语料摘自季羡林《访绍兴鲁迅故居》,字里行间洋溢着国学大师季羡林对绍兴文化名人鲁迅的无比崇敬之情。该段文字能启迪学生传承鲁迅坚毅刚强的品质,激发他们作为“名士之乡”后人的爱乡情怀。第2题古诗文的背诵默写,引导学生加强对传统经典诗文的积累,选择了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元素“鸟”作为主题组合材料,于鸟影翩跹中感受其轻盈绝美的姿态,体味陶渊明、杜甫、苏轼等文人墨客的情思志趣。

在现代文阅读题中关注传统文化。乡村文明与传统技艺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学性文本选择了徐国平先生的《飘逝的风筝》,小说旨在通过城市化进程中,乡村文明与传统技艺渐行渐远的社会现实,引发人们的深深忧虑与深刻反思,呼吁全社会都要关注优秀民间传统技艺的传承,守护美丽的家园。

在古诗文阅读题中浸润地域文化。古诗文阅读围绕“清廉”文化精心选材,选取了范仲淹《岳阳楼记》的姊妹篇《清白堂记》和南宋状元王十鹏的《清白堂》诗进行组合阅读。《清白堂记》作于公元1040年前后范仲淹出知越州时,为了表明自己清白为官的志向,范仲淹于卧龙山(今绍兴府山)蓬莱阁之西建造清白堂、清白亭,以此明志,努力做一名清明廉洁、克己奉公、爱国爱民、有着远大政治理想和高尚节操的好官。古诗《清白堂》则是南宋诗人王十鹏在清白堂联想到命名者范仲淹之清白风范和汉代名臣刘宠之清白风骨,勉励自己,也告诫后继者秉承二贤遗志,以清白自律。所选材料非常契合当下倡导的时代主旋律,主题鲜明,既有对经典的重温,又引导学生关注绍兴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本组试题在引导学生理解重要文言词句、评析形象和写法的过程中,使其潜移默化地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和感染,心灵得以净化。

在作文题中传承优秀地域文化。在微写作“绍兴轨道交通”标志评选中,作品一是“绍”的首字母“S”,作品二是以“绍”字进行演绎,作品三为“兴”字造型,整体造型地域特色鲜明。同时,标志又由河道、拱桥等元素构成,充分体现了绍兴作为水乡、桥乡的地域特色。通过标志的鉴别,既让学生感受绍兴历史文化名城的形象,又让学生紧跟时代的脚步,感受现代绍兴的飞速发展,激发无限的家乡自豪感。

借助考试引导学生关注地域文化的传承,培养家园意识和乡土情怀,引导学生发现家乡之美,发现身边的语文,是绍兴卷的传统和使命。

二、关注社会生活,紧扣时代脉搏

《课标》指出:“应密切关注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本卷努力践行这一要求。

文学作品阅读《飘逝的风筝》以一个扎风筝技艺精湛的老艺人的视角,展现了農村城镇化进程中美丽家园渐渐消逝、传统技艺无人传承、亲情日渐淡漠的社会现实,引导学生深刻感受中国农村城镇化演变现状,思考“乡村文明发展与守护”的时代命题。非文学作品阅读《关于“人际交往”的两封信》关乎心理健康与社会生活两个方面,文本呈现的问题在青少年中有一定的普遍性,在考查学生语文能力的同时,引导学生客观辩证地看待人际交往中存在的心理问题,学习劝说方法,提高劝说能力等。

第20题微写作引导学生关注绍兴“轨道交通”的发展,邀请同学们一起评选人围的三幅作品,考查学生在情境中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并以此引导学生提高审美品位、关注家乡交通发展、积极参与社会建设。第21题大作文采用情境创设的形式,命题材料源自2017年8月2日《都市日报》的一则新闻《千方百计邀孙子来家里过暑假,高能奶奶却败给WiFi和手机》,题干由网瘾少年不肯去奶奶家的新闻事件和学生讨论两部分组成,内容涉及“学生假期安排”“孩子网瘾问题”“孩子感恩教育”“如何面对网络环境”等社会热点,引导学生“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从“以人为本,尊重需求”“珍视亲情,远离网络”“网络成瘾,父母有责”“社会现实,审视自我”等多重角度供学生多元立意,让学生有事可陈,有情可抒,有理可说。

综览整份卷子,既有对社会发展的宏观反映,又有对个体心理的理性审视,从对当下的深刻反思投向对未来的美好展望。

三、关注文本核心,考查思维品质

学生思维的发展与提升是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之一。本卷立足于文本的核心价值,重视对学生思维发展的引领。

基于对名著阅读理解基础上的体验、感悟、思考,是文学名著阅读的价值追求。名著阅读题关注学生阅读的真实度、深广度,引导学生理解、运用和思考名著的核心价值。本卷的名著题一为填空题,一为运用表述题。填空题通过插画点明《海底两万里》的主要情节,“鹦鹉螺号”尼摩船长用千百万金银来支援陆地上人们的正义斗争。表述题考查鲁达(《水浒》)、翠翠(《边城》)、祥子(《骆驼祥子》)等小说人物命名的深层用意,内容上关注小说主人公形象和主题意义的把握,形式上关注写法的鉴赏。由人物姓名的解读这个小切口入手,以期达到引领学生由“外”(姓名)而“内”(整部作品)、“窥一斑而知全豹”的效果。

本卷文本阅读题组的设置也都指向文本核心,考查思维品质。

《飘逝的风筝》以“传统技艺何去何从”为核心设题,题目涉及形象概括、语言品味、写法鉴赏与主旨探究等能力点,设题侧重于感性思维与理性思维的结合,引导学生在自己的阅读基础上深入文本,从文本内容慢慢走向文本的核心思想。其中第9题“本文题目是《飘逝的风筝》,飘逝的仅仅是风筝吗?请结合文意阐述你的观点和理由”,采用分层赋分的方式,引导学生多角度理解问题,并在不同的角度问形成有意义的联系,或将理解上升到社会意义的层面,全面检测学生思维的广度与深度。这样的评价方式不仅关注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程度,更关注学生答题时表达的逻辑思维,关注阅读时的思维动态与过程。

非文学性文本《关于“人际交往”的两封信》以“如何正确进行人际交往”为核心设题,整组题目指向写信目的、写信内容、劝说语言以及文本意义,全面考查学生理清思路、概括要点、赏析语言、解决生活实际问题、文本评价等能力。其中第13题“《心箱》是有关青少年心理咨询的知名栏目,走过了十五六个春秋,可是近两年这个栏目停办了,很多读者大呼可惜,强烈要求继续开办,你赞同吗?结合这两封信和生活经验阐述理由”,考查“根据文本内容,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由文内走向文外,尝试根据文本中的重要信息解决实际问题,以此来考查学生的思维水平和语用能力。

古诗文《清白堂记》《清白堂》采用组合式文本考查,以“范仲淹精神内核和人格魅力”为核心设题,考查学生在具体语境中理解常用文言实词的基本释义、综合运用文言知识断句、重点文言句子的理解、分析理解表现手法、评析人物形象、结合古文和注释理解诗歌等语文能力,寻同求异,综合探究,较好考查了学生阅读文言文的综合思维能力。

两道语言表达题的设置也是如此。任务型微写作“标志的鉴别”,考查传统与现代的融合,以综合性思维为主,既有图标之间的比较思维,又有标志与文字(或字母)的联想思维。学生完成这一任务型微写作,首先需要对三幅作品进行比较分析,在此基础上择定一幅,从作品的美学功能和文化内涵等角度捕捉与提取信息,进行整理与归纳,并设置恰当的语序,按照任务要求以合适的语言表达。这是一道根据情境探究并解决实际问题的题目,需要运用多种学科知识,综合考查分析与综合能力、审美鉴赏与创造能力、创新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

个性化写作则是基于情景的思辨性写作,让考场作文成为一种在具体情景、具体语境之下的真实写作,从而防止套作、宿构的“假写作”。材料由“何奶奶对此很伤心费解,自己会讲故事,会唱歌,还做得一手美食,团团是她一手带大的,如今到底输在了哪里”引发的热议,供学生多元立意;四位同学的讨论包含面廣,内容上各有侧重,理解层次也深浅不一,能引发学生对生活中的具体现象、问题的感受、思考和评析,表述自己真实的情感与看法。本题侧重于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思辨能力、联想能力和创造能力,意在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外部生活进行内向观照、思考、反省,从而达到悟出生活真谛、自我成长的目的。

四、关联课内教材,跨界学科融合

当前的初中语文教学,尤其是初三教学中,普遍存在忽视课文教学的现象,其原因是中考卷的命题选材大多来自课外读物。为引导教师充分、灵活地使用课内教材,实现知识的课内外迁移,真正以培养学生能力为目的进行教学,本卷努力秉持“教考一致”的原则,在题目命制上紧密关联课内教材,建立了大量的课内外关联。

综观全卷,“积累”的检测点基本来自课内教材。“作文”部分,微写作标志的评选,关联综合性实践活动《漫游语文世界》;大作文“团团网瘾、任性”等问题关联综合性实践活动《成长的烦恼》。

“阅读”部分,第5题名著阅读考查学生理解和鉴赏小说中人物姓名命名的深意:或体现人物性格,或暗示人物命运,或寄寓作者态度,或暗示文章主旨,题干中提供的示例关联课内的“香菱”,课内这样的例子还有“奥楚蔑洛夫”“杨志”“孔乙己”等。

文学作品《飘逝的风筝》,展现了一幅现代化进程中我国农村城镇化演变的历史画卷,以小见大,促人思考,主题关联九年级课文《那树》等。其中第8题“文章设置男孩放风筝这一情节有什么用意”,安排男孩放风筝这一情节体现作者的匠心,类似写法的作品如《皇帝的新装》《我的叔叔于勒》等。第9题“飘逝的仅仅是风筝吗”从题目切入,引发学生深入思考作品丰富的内涵和意蕴,关联《爸爸的花儿落了》《最后一课》等小说中关于标题的多层面理解。

非文学性作品阅读材料《关于“人际交往”的两封信》,体裁为书信,一封是来自“沉思”同学的求助信,另一封是来自“小月儿”的专家建议信,观照九年级课文《傅雷家书》的学习和口语交际的要求。其中第12题“你觉得小月儿的劝说有效果吗”,引导学生明确需要、根据对象选择得体的语言才能达到劝说效果,关联八年级下册“说话要看对象”和“说话要讲究方式”等内容。

文言文阅读选范仲淹的《清白堂记》,其可以与脍炙人口的经典课文《岳阳楼记》相媲美,文采斐然、寄意深远。其中第17题“文中的‘嘉泉有何特点,作者为何详写‘嘉泉之‘嘉”,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基本内容和表现手法等能力,写法上关联《爱莲说》《小石潭记》等课文。第18题课内外关联,考查学生对作品中人物形象的分析和归纳,抓住《清白堂记》和《岳阳楼记》这两篇文章最后一“叹”一“问”的语言形式特点,感受范仲淹丰富的精神世界和崇高的人格魅力。

本卷也体现了学科融合的理念。文言文与古诗阅读需要了解一定的历史背景,学生可通过注释了解相关历史知识,也可联系“两宋”的有关历史知识。《关于“人际交往”的两封信》需要理解和运用一定的心理学知识,对心理求助者给予专业的心理辅导。第20题“绍兴轨道交通”标志评选,融合美术学科知识。该题提供标志设计特点和功能的小贴士,给学生评价标志提供思考的支架。学生借助小贴士,解读标志所含字符、图形等元素,结合绍兴地域文化和轨道交通的行业特点,理解标志的象征意义和文化内涵。这些学科融合的题目,充分体现了海纳百川、包罗万象的大语文理念。

猜你喜欢
考查文本思维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创新视角下高考中关于统计的考查
挖掘文本资源 有效落实语言实践
搭文本之桥 铺生活之路 引习作之流
文本与电影的照应阅读——以《〈草房子〉文本与影片的对比阅读》教学为例
例谈氯及其化合物的学习与考查
例析近年高考中焓变的考查要点
钒及其化合物在高考中的考查
思维总动员(二十五)
思维总动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