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这是一个信息共享的时代,爆炸式的科技发展惠及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却加剧了不同群体日渐凸显的数字鸿沟问题。文章通过老年群体与青年在社交媒体使用层面的代际差异来探讨第二道数字鸿沟,提出年龄是促成数字鸿沟的重要影响因素,由此还会引发文化反哺现象。
关键词 数字鸿沟;社交媒体;代际差异;文化反哺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18)20-0134-02
在“互联网+”的背景下,有些人可以不带钱包出门,但绝不能不带手机;有些人可以不看电视,但绝不能没有网络,其实这些人只是少数。据国际电信联盟(ITU)的报告显示,截至2016年年底,仍有约39亿人口没有接触过互联网,占全球人口总数的53%,且差距在不断扩大。在第三届互联网大会上,其主旨也是强调弥合数字鸿沟的重要性,数字鸿沟已发展成为全球化问题。
由此看来,很多人担心数字鸿沟会加剧社会的不平等,比如信息富裕者与信息匮乏者的差距、不同阶层经济发展的差距、地域之间的差距等。事实上,年龄也是影响数字鸿沟的重要因素[1]。尼葛洛庞帝就曾在《数字化生存》一书中指出,真正的鸿沟将会出现在世代之间[2]。随着网络科技的日新月异,这个预言很快得到了验证。武汉大学《中老年使用互联网情况调查报告》显示,仅有21.4%的中老年人使用互联网,而多达78.6%的老年人是从来不上网的,这就是说绝大多数中老年人还是在网络世界之外的。可见,数字鸿沟是我们这个时代的缩影,如果说“80后”是数字化的移民,“90后”“00后”是信息时代的土著居民,那么“50后”“60后”甚至更年老的群体无疑是站在了鸿沟的对面,无法理解当代年轻人甚至是自己子女的网络语言与思维方式,拉大了代际交流的距离,使年龄代沟发展至数字鸿沟,所以,本文以老年群体与青年在社交媒体使用层面的代际差异现象为例来研究第二道数字鸿沟,说明年龄是促成第二道数字鸿沟的重要影响因素,并由此引发文化反哺现象。
1 文献综述
1.1 数字鸿沟的概念界定
信息技术的更新催生了数字鸿沟的概念,使数字鸿沟的概念从“知识沟”理论中派生出来,1999年美国国家远程通信和信息管理局(NTIA)在《在网络中落伍:定义数字鸿沟》中首次对数字鸿沟进行了界定,认为数字鸿沟(digital divide)是信息富有者与信息贫困者之间的鸿沟,包括不同国家、人群等层面,也可译作“信息鸿沟”。
数字鸿沟带来了不同人群社会生活方式和情感表达的差异,早在18世纪,卢梭就在其著作《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中指出,人类每向前一步,不平等的程度就加深一步。国内也有学者从代际关系来看,曹荣湘发现老年群体与青年间代际的数字鸿沟会随着互联网的不断普及而逐步缩小,但这种鸿沟不会消除[3]。
1.2 数字鸿沟的成因与表现形式
其实,信息社会的数字鸿沟所导致信息资源的两极分化仅仅是第一道数字鸿沟,事实上,除了经济基礎的影响因素,技术、兴趣、受教育程度、社会职业等元素是造成第二道数字鸿沟的主因。Hargittai与Attewell将数字鸿沟分为两个层面,认为信息接入后,还存在着因使用能力和技能差异而产生的“二级鸿沟”,并将其定义为除互联网接入的硬件原因外,获取信息的能力也存在着距离。荷兰符号学家Van Dijk将数字鸿沟的形成原因归纳为精神介入、物质介入、技能介入以及使用介入四个维度,其中,精神介入与技能介入就是与代际差异有关的第二道数字鸿沟。所以,不仅重视经济水平的差异,其他社会因素也会形成数字鸿沟。这里可以谈到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对弱势群体来说,只有生存等基础需要得到满足,才能考虑自我实现的需要,才能更好的接触新媒体、新科技,而要利用数字化技术,要满足硬件和软件两个条件,硬件拥有和获取的差异是经济水平造成的,而软件则是技能、兴趣、年龄等原因阻碍的。显然,由于上述这些原因形成了数字分化,继而加剧了南方与北方,贫穷与富有,年轻与年老群体之间的鸿沟。
1.3 代际数字鸿沟的产生与扩大
当前,老龄化问题严重困扰着全球很多国家,中国也正在面临着这个社会问题,数字鸿沟在代际之间尤其明显。年轻人偏向主动参与的用户文化,老年人更偏向被动接受的受众文化,年轻人有了期刊网,有了电子阅读这种便捷简单的方式,便很少会阅读纸质书籍,在公共图书馆里,人们以往见到最多的是青年学子,而如今,年轻人撤退后,阅览室被老年人占领。中国电影市场形成了嬉皮士、青春化的主流元素,据2017年《中国电影受众市场研究报告》统计显示,2017年18岁以下观众在整体观众中所占比例较2016年翻倍增长,25~29岁观众比例下降。不仅是电影产业,很多新媒体在设置上也都呈现低幼化的态势,这也不得不使中老年群体落伍于这种主流文化。在清华大学朱令铊中毒事件中,同学将诊断记录翻译成英文,借助北京大学的校内网络资源发出求救电子邮件,获得国际远程医疗的帮助,使朱令得到了有效治疗,如果当事人发生在不熟悉网络的年老者身上,年老群体或许会不理解,或许会觉得折腾,从而耽误了病情,这也是信息不平等的体现。所以,信息闭塞,会导致彼此的隔离,使人们对其的刻板印象仅仅停留在现实表面,并在情感和社会联系上将我们与这类群体相孤立,从而加深年老者与青年甚至是自己的子女之间的代沟和隔阂。
2 案例分析
2.1 微信“朋友圈”与“表情包”使用的鸿沟
年老群体与青年的代际差异,不仅是信息获取管道的差异,还表现在信息获取内容上,在当前中国语境下,学会使用社交媒体的中老年群体与年青一代也有着不小的鸿沟,以微信“朋友圈”与“表情包”为例,由于年老群体经历了长期的信息匮乏,对各类能消磨时间的故事津津有味,对无效信息有着更大的容忍程度,相比之下,青年人是自媒体的原创者,会分享自己的照片、文字故事或视频等,而作为“生手”的年老者常常是转发各种“心灵鸡汤”、健康养生等。在和年轻人微信交流时,也会因为“表情包”的理解差异闹出一些“笑话”,甚至出现了“父母专用表情包”,例如同样是表示感谢,年轻人可能会发一个呲牙笑的笑脸,或者脸颊绯红的表情,而中年人可能会发一个“谢谢您”的大字动图,而且风格还是Windows97时代的彩色字体,不难想象,这是20年前的流行体。而很多长辈不知道,他们喜爱发的微笑表情,在年轻人眼中是“呵呵”的意思,表示冷笑、嘲讽和不满。作为子女,作为年轻人,要少一些源自本年龄段的偏见,多一些对年老群体的理解和尊重。鼓励和帮助年老者利用网络分享生活,让社交媒体的使用成为年老群体摆脱数字鸿沟的切入点。
2.2 思考与建议
当前,中老年人主要通过自学或者亲友传授来接触互联网,社会上帮助中老年使用数字化技术的措施显然不足,在信息化和老龄化共同发展的社会中,没有使老年人融入信息科技的有效手段,主流文化反而形成了一种偏向性,呈现“低幼化”的姿态,以年轻人为受众,没有足够适合中老年的信息来吸引其进入网络世界,更有甚者,利用中老年缺乏上网经验的因素诱导其上当受骗,比如“计算机挂号”的网络票贩,造成年老群体对数字化科技产生困惑甚至抵触的情绪,形成观念上的数字鸿沟。
随着数字化技术的发展,当代逐渐出现了“文化反哺”现象,或者说反向社会化,家长向孩子学习新媒体的使用,老师向学生请教数字化技术等,上一代沦为“受教者”,而年轻一代则掌握了“反哺”的话语权,但是对年老者来说,从凡事都要靠实物去了解的年代突然跨越到只要想知道没有什么不可能的信息共享社会,这个跨越过程是艰难的,当父母满怀期待看着儿女仿佛那就是整个世界的时候,儿女却成了“低头族”,把老人关在社会之外,导致代际交流的鸿沟,使父母或者年老者陷入无趣、彷徨、无助的状态。帮助父母等年迈的长辈熟悉社交媒体、互联网的使用,让他们走进我们的生活,多一些互动,从社会层面讲,也可以促进社会的变迁,减缓社会不平等现象,弥合代际之间的数字鸿沟。
参考文献
[1]Büchi, M., Just, N., & Latzer, M. (2015). Modeling the second-level digital divide: A five-country study of social differences in Internet use. New Media & Society, 1461444815604154. doi: 10.1177/1461444815604154.
[2]N.Negroponte.数字化生存[M].胡泳,范海燕,译.海口:海南出版社,1996.
[3]曹荣湘.数字鸿沟引论:信息不平等与数字机遇[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1(6):20-25.
作者简介:梁晓琳,澳门科技大学传播学硕士,研究方向为整合行销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