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吉金
【关键词】 数学教学;启导教育理念;程序;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8)23—0084—01
一、启导教育理念基本程序
启导教育理念下数学教学模式涵盖以下程序:导学提纲——自学新知识、新内容——认识到问题的本质、能够提出问题、勇于质疑——相互协作交流。
导学提纲:自学学习的主要依据。每位数学教师都应该根据新知识的需求,在向学生教授教学目标。学生自主学习之前都应该先带有目的性地为学生们学好新知识做铺垫,然后再提出本课的导学要点,让学生习得自学方法以及要求。
自学新知识、新内容:这是自主学习的基础。学生掌握解决问题最好的途径就是自己积极主动地去发现,因为只有发现才是理解问题的基础,只有理解才是兴趣的源泉。已经发现的结果又可以进一步刺激学生对知识继续探求的欲望,从而激发更加浓厚的学习兴趣。学生通过上一步所提出的导学提纲,在教师的引导之下,主动参与到知识的探求、理解、自我消化的过程中来,把自己已经消化的解题思路与教师讲授的方法相互融合成有机整体,这样才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认识问题的本质、提出问题、勇于质疑:这是自主学习的主体部分。通过多年的实践教学经验可以充分证明,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加重要。只有让学生大胆质疑,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这才是自主学习的着力点和重要特征。在实践教学中,教师要把学生的质疑作为教学环节的重点之一。
相互协作交流:这是自主学习的重要手段。启导教育理念下,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小组合作交流、分组讨论。在自主交流的环节中,学生相互讨论疑难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之间可能还会遇到另一种甚至几种问题,这样就可以解决更多的问题,那么也相应会有更多的收获。在遇到无法解决的问题的时候,可以从教师处获得指导,通过教师的点拨再进行思考。
二、启导教育理念下的小学数学教学策略
1.学会知识迁移,用“会”学“不会”。首先就是观察讨论,准备迁移。如,让学生自己准备学习道具,通过自己的文具盒辨别长方体有多少个棱、顶点、面等,然后再向学生提出类似的问题,让学生思考面与面之间的关系、边与边之间的关系等。其次就是操作。让学生使用直尺,实际测量利用纸盒做的长方体的各个边长,并将纸盒拆开,标记出来。计算并检验边长和面积之间的关系。学生之间可以相互交换道具,互相检验。最后教师应该给学生教授列式依据,并引导学生做好归纳总结工作。
2.逐渐探究,得到学术的奥秘。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要了解到知识的本质,打开一个个数学悬念,清除一切障碍,获得学习数学的乐趣。例如,“甲乙两堆积木,按照下面的规则移动:先从甲里面拿出与乙同样的数目,放到乙组,然后再从乙处拿与甲剩余同样多的积木到甲,这样反复移动四次,甲乙两组各是16,问两组积木最初各有多少?”为了能够让学生了解问题的背景、各种条件和关系,应该提出下面四个问题:
(1)题目要告诉我们什么?
(2)两组积木是怎样移动的?移动了几次?
(3)移动的最终结果?
(4)问题的要求是什么?
思维逻辑引导:根据已知条件,采用顺向思维分析,这种方法不太容易得到正确的结果。反复移动了四次积木,第二次和第四次一样,第一次和第三次一样,第四次的最终结果是各为16,那么第一次肯定是甲多乙少,第四次移动之前肯定是乙多。通过这样的分析,最终应该选择逆向思维的解题思路。第二次移动之前积木的数量:甲为16/2=8,乙为16+8=24;第二次移动以后,甲为8+12=20,乙为24/2=12;第一次移动以后甲为20/2=10,乙为12+10=22;未做任何移动之前,甲为10+11=21,乙为22/2=11。
3.求異发散,融会贯通。数学教师应该激励学生求异发散,将知识融会贯通。例如,在学习“圆形面积”的时候与“半径分割拼成长方形”,最终得出S=πr2。在上课之前,学生应该准备好道具,一个圆面,将其平均以扇形的形状分成16等份,甚至更多(偶数)。通过道具的演示和讨论最终可以得到所拼成的长方形周长是圆周的一半,宽是圆的半径r。
学习数学以及数学教学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师生共同进行思维活动、得出结论的过程。数学教学活动的任务就是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构建数学知识,让学生在知识层面从不知道到知道,在情感层面上做到“要我学”到“我要学”,在能力层面从不会到会。因为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够在获取知识的时候变得更加自觉,学会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做到活学活用。编辑:谢颖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