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莹莹
摘要:思维贯穿于数学教与学的全过程,是发展数学能力和解决数学问题的金钥匙。小学阶段是开启学生系统化、规范化学习的重要阶段,数学教师要积极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加强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之间的联系,做到学以致用。全面深化小学数学教学目标,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逻辑思维;培养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小学数学不仅要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开发智力、培养思维能力。因此,数学教师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要充分运用各种有效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来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了如何提高小学生数学思维能力。
一、创设教学情境
情境创设是数学教学的重要手段,也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举措。由于小学生认知的特点是形象思维能力强,抽象思维能力差,这就需要教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积极创设教学情境,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具体熟悉的环境中学习,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积极投入课堂学习,以饱满的热情主动探索和解决问题,不断锻炼自己的数学思维,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如在学习“年、月、日”一课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创设这样的教学情境:同学们,我们都知道地球绕着太阳转,月亮绕着地球转,地球本身也自己在转,那么你知道地球绕太阳旋转一周是多长时间?月亮绕地球旋转一周是多长时间?地球自转一周有时多长时间吗?然后课件展示太阳、地球、月亮的旋转情况,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下子就被调动起来,通过观察、分析、讨论得出了正确的结论,明确了年月日的来源。通过这种情境创设增强了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激发了学生的思维。
二、精心设计问题
问题是打开思维和想象之门的钥匙。问题的出现能使学生产生一种寻求答案的需要,产生一种对解决问题的渴求,这是一种学习创新的因素。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提出一些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激发学生思维,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样学生的思维能力才能得到有效的发展和提高。
例如,教学“梯形面积的计算”时,可先让学生回学过的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然后出示梯形模型,提问学生“你们能用学过的知识推导出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吗?”问题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他们动手画一画、剪一剪、拼一拼,最后大部分学生都能自己推导出计算公式,水平差的学生也可以在其他同学的操作演示中学到知识。
三、调动学生感官
感知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直接反映,它是获得一切知识的源泉。因此,我在课堂教学中,依据教材的内容特点,精心组织操作活动,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在实践过程中让学生动手操作。在此基础上,再逐步使学生能从直观动作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这样既有利于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又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例如,在教学“长方体的体积计算”时,让学生将8个棱长为1厘米的正方体木块摆成几种不同的长方体,判断所摆的长方体的长、宽、高分别是多少,并把每个长方体的长、宽、高写成连乘的式子,在用数块的方法说出这些长方体的体积是多少。通过操作、观察、比较,让学生去发现长方体的长、宽、高的连乘积和体积的关系,从而抽象概括出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这样不仅使学生理解要求长方体的体积必须具备长、宽、高这三个条件,他们还牢固地掌握了长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既掌握了知识,又启迪了思维。
四、注重一题多解
纸上得来终觉浅,解决问题是学习数学的目的,数学具有很强的灵活性,一题多解的现象比比皆是,这也是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的重要平台。在现实教学中发现,很多的学生由于知识面窄、年龄小等原因,对于问题的解决往往是就题论题,不能多角度进行思考和解决,这种情况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进行一题多解,多角度考虑问题,不断强化学生的思维。
如下面的这道题:红旗村为便于抗旱,决定发动全村修建一条240米的水渠,已知前6天修了水渠的五分之一,按照这样的施工速度,这条水渠修完还需几天?这是一道工程问题,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分析、讨论,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以小组为单位积极参与问题解决,得出了很多不同的解法,有的得出了计算修完这条水渠共需多少天,然后再减去已用的6天,得出240÷(240×1/5÷6)-6的算式,也有的同学思维活跃,将整个工程看做1,将五分之一看做前6天的工作量,从而得出1÷(1/5÷6)-6的算式,還有的同学用剩余的工作量除以工作效率得出结果,得出(240-240×1/5)÷(240×1/5÷6)等等,通过这种一题多解的方法,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对于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有重要帮助。
五、联系生活实际
理论往往来源于生活实际,所以在进行小学数学教学时,老师应该利用自己丰富的生活经验,来将数学中的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如可以举一些生活的例子来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理论知识,并且可以通过设置一些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来让学生运用数学思维解决,以此来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提高他们的数学水平。例如,为了训练学生的思维,可以设置这样一道与生活联系紧密的应用题:养猪场分三次把一批猪投放市场,第一次卖出的比总数的1/3多100只,第二次卖出的比总数的1/2少120只,第三次卖出320只。这批猪共有多少只?在解决这道题的时候,老师可以做一些相应的引导,教导学生用假设的思想方法来解决问题。这样能够让复杂的问题变得简单,形象具体,并且通过问题的解决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结语:
在小学的数学教学中,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是教学的一项重要的任务,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老师需要在日常的数学教学中运用灵活的教学手段来激发学生的数学思维兴趣,积极地引导他们用数学思维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培养自己的思维,提高数学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陈凤霞.谈小学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J].内蒙古教育,2015(11):63-63.
[2]熊同利.转换思考方式——谈小学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J].数学大世界,2016(1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