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凯丽
摘 要:全域旅游作为一种包含旅游各方面的综合性旅游,它既能满足人们对当地文化的阶段感知和体验过程,也能满足人们对审美情趣和民族文化情感的诉求和表达。发展全域旅游不仅可以弥补传统景点式旅游的不足,同时能给地区带来良好的经济社会效应。通过分析国内外全域旅游的发展现状,通过对苗疆文化走廊资源的挖掘,提出发展苗疆文化走廊旅游的导向和原则,探索全域旅游的策略,寻求可持续发展道路。
关键词:全域旅游;苗疆文化;开发策略
一、全域旅游
全域旅游是指在一定区域内,以旅游为优势产业,通过对区域内经济社会资源尤其是旅游资源、机制体系、生态环境、公共服务、相关产业、文明素质、政策法规等进行全方位、系统化的优化提升,实现区域资源的有机整合、产业融合发展、社会共建共享,以旅游业带动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一种新的区域协调发展理念和模式。
全域旅游目的地指的就是一个旅游相关要素配置完备、能够全面满足旅客体验需求的综合性旅游目的地、开放式旅游目的地,是一个能够全面动员(资源)、立足全面创新(产品)、可以全面满足(需求)的旅游目的地。从实践的角度,以城市(镇)为全域旅游目的地的空间尺度为适宜。
二、全域旅游下的苗疆旅游产业现状
苗疆文化走廊是囊括了多个民族的文化走廊,古苗疆文化走廊文化互动最大的一个特点是多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和文化的多元化。“傩文化”“屯堡文化” “安顺地戏”等“移民文化”相连接起来形成了苗疆走廊,凸显了文化格局一体化的特点。
(一)文化资源遗产现状
苗疆文化走廊地域风貌独特,具有鲜明的地域符号性,自然资源极为丰富。比如独特的“吊脚楼”民居,巧夺天工的苗族刺绣,绚丽夺目的银饰盛装,精美绝伦的工艺制品,心惊胆战的牛斗狗争,火爆的舞龙嘘花,浩如烟海的文学歌曲,热情奔放的笙鼓舞蹈,别具情趣的婚恋习俗,崇尚文明的礼仪风范等。
有世界上“最长的节日”——“祭祖节”,有“世界最古老的情人节”——姊妹节,有“世界唯一的独木龙舟节”——施洞龙舟节,有 “东方迪斯科”——反排木多声部、方召情歌。每一个节日后面都包含着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是一种伟大的时间积淀,同时也被联合国列为全球一等“返璞归真、重返大自然”的十大人文旅游景区之一。概括起来主要有五大体系:一是以苗族古歌为代表,反映社会历史和生活形态具有押韵和多种吟唱、演唱腔调等艺术特色的口传文学;二是以“三鼓一笙”(木鼓、皮鼓、铜鼓、芦笙)为伴奏乐器,反映了人民的图腾崇拜、祖宗崇拜、生殖崇拜等宗教文化的舞蹈舞蹈艺术;三是服饰种类繁多,其构图寓意深刻,线条和色块搭配别具一格,做工精细的服装艺术;四是丰富多彩具有特定主题和社会功能的的文化节日;五是主要为婚丧嫁娶、伦理道德、饮食起居、喜好禁忌等息息相关的社会生产生活习俗。
随着经济的发展,旅游体制的不断改革,网络的发达,打破了封闭的民族地区文化圈,但是传承性和稳定性受到了一定的影响,文化遗产的传承出现了断层现象。据资料统计分析,在15万苗族人口中,能完整唱《苗族古歌》的不到20人,能较为系统的通晓苗族手工艺的艺人不到300人,而在少有会唱《苗族古歌》的人中基本都处于35岁以上,我们不难不难发现口传文学面临着丢失现象。手工艺的技术也在日渐衰退,而年轻妇女有一半不会刺绣、蜡染、剪纸等苗疆人引以为豪的手艺。许多的年轻人都外出打工,民间优秀的手艺继承人少之又少。没有好的引导和积极有效的措施来保护,随着社会的发展,原生态的苗族文化很难得到完整的传承和保护。
(二)苗疆旅游基础设施建设
湘南地区相比东南地区来说经济相对较弱,旅游景区景点的基础设施不完善。交通是发展旅游的关键,以交通为主的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文化旅游景点未能串联,一些较好的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受阻。最为基础的住宿设施不足,条件简陋,严重制约了服务接待的能力。
(三)苗疆旅游方式
1.低俗粗放
以丽江和大理为源头的“一夜情”“艳遇”等形式的旅游模式向全国各地的旅游城市泛滥。纯粹在利益驱使下的旅游形态与旅游本身所要带给我们的体验背道而驰,过度的商业化改变了原有的淳朴风貌,失去了原有的民俗风情。苗疆旅游这种旅游门票形式单一,存在黄牛买票倒票等现象。不正规的售卖门票导致景区治安问题混乱等负面影响。所谓的旅游区很多“苗女”都是汉人冒充,穿的也是舞台妆,面无表情一天重复循环的表演,早已将本该充满当地特色的民俗节日扭曲化。而更为触目惊心的是在经历苗疆旅游中曾发现,其山上部分基本保留原真的古建筑,而山下,所谓的旅游景点处的建筑却是借用侗族民居式样,被当地的老百姓称为“侗族楼”。这种借建筑的情况是经不住时间和历史的考验的,是指追求游客数量和旅游业GDP的结果。
2.认识不足
不管是当地的居民还是来参观游玩的游客,对旅游的认识都相对不足。缺少懂经济、市场、管理,同时又了解民族文化的综合性人才,没有真正发挥“内因”的作用,这就制约了弘扬原生态优秀民族文化促进旅游经济发展最为根本的制约因素。只有“局内”的人有了正确的旅游意识,发展地方旅游才是持续有效的。
三、旅游开发策略
(一)旅游开发坚持的原则
发展旅游与当地的传统文化有密不可分的关系,每个村的传统文化都是在适应当地的生存环境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类型众多,特色各异。
1.原真性原则
发展地方旅游保护原生态的地方资源是首要问题。村落本身的面貌承载了祖先们的民俗风情、历史文化、山川田野、古木树林、自然环境等。传统村落与文物古建不同,它并非单一的古建一样可以原封不动的保存。它是活态的,是随着社会形态的變化发生改变的。具体来说,我们必须原封不动地保存原来村落的布局、造型、风格等。在建筑构造材料等方面,除必要的适应现代生活的改变外,都必须保存相对的原生态状态。至于已经破坏或者改变的形态,可用文字、影像等新型技术进行展现,让游客对当地的村落文化有一个清晰的概念。endprint
當然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留住乡愁的同时,挖掘地方文化,保护民俗,重视传统手工艺. 重视人文体验也显得格外重要。
2.整体性原则
保护古村落并非保护其建筑形态,保护的更是古村落所承载的一切。物质文化遗产,包括传统居民、宗庙、街巷空间;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传承人、历史文化、地方特色;自然环境、山水园林、种植养殖。三者是凝聚着传统文化的精华,是农耕文明不可再生的文化遗产,三者缺一不可。在保护的过程中,我们更倾向于文物本身和非遗项目的传承人,而对周边的文化空间、环境生态涉及有限。传统村落是乡间文化的载体,如果没有整体性保护,这种保护措施是不可能落地的。
(二)开发新型旅游模式
苗疆文化走廊的文化遗产丰富,主要包括文化景观类、移民文化类、多样性文化、自然景观类这四类。其中文化景观类主要包括古镇、古屯、古驿道、苗疆边墙等;移民文化类主要包括口传文化(“盅”、江西移民说等)、移民会馆、族谱等;多样性文化包括为识别民族、多民族分布格局、国家非遗文化(傩、歌谣等)、土司文化;自然景观类主要包括张家界、黄果树、龙宫、青龙洞等。
1.依托物资文化遗产发展旅游
开展古苗疆走廊徒步线、自行车骑行线以及茶马古道线。在路线中串联多个特色古镇、古驿道等具有地方特色的景点,结合野外露营、进洞探险、皮划艇游船、滑翔体验等旅游体验方式,引进当地的特色美食小吃,提供原生态的民居住宿,在旅游的过程中必定能亲身感受苗疆文化走廊的魅力,体验地道的民俗风情,感受真正的人文情怀。
2.依托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旅游
在我国五十五个少数民族中,其中苗疆占了三十多个。其民间文化多姿多彩,呈现诸多“跨民族”的地域文化特征。改变千篇一律的一日游,体验当地的非遗文化,参与当地的风俗活动显得更有意义。其一开展特色的苗族刺绣体验、银饰设计体验,告别“淘宝式”“义乌式”的旅游纪念品,开发当地特色手工艺产品。其二邀请原住民开展民歌学习体验课堂教学,让游客学习体验独具风情的《苗族古歌》。其三,聘请专业的大型综艺编排专家团队和当地的原居民,共同编排属于苗疆文化的演出。生动形象的演绎方式,往往能更为直接有效地激发游客参与互动,传递当地的文化精神。其四,在特定的节日开展当地民俗的系列活动,提高游客的参与感,让民俗活动走出去,留下来。
四、结语
在全域旅游视域下发展旅游的过程中,保留地方村落特色,延续乡土文化来发展旅游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充分挖掘苗疆文化走廊的地域特色,坚持旅游开发的原真性和整体性原则,借鉴新的开发旅游模式,将文化资源转变为经济发展的动力,为古老神秘的苗疆文化走廊提供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参考文献:
[1]王琨.稳步推挤贵州旅游,倾力打造旅游大省——贵州省副省长包克辛访谈录[J].当代贵州,2004,(08).
[2]娄清.保护贵州的文化景观和文化路线[J].中国文化报,2008,(03).
[3]张建雄.关于乡村旅游若干问题的思考[J].大理学院学报,2003,(04):11-16.
[4]LESLEY ROBERTS,DEREK HALL.Rural Tourism and Recreation:Principles to Practice[M].New York:CABI Publishing,2001.2—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