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玉
摘要:随着我国小学教育教学新课程改革的逐渐深入,在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将思维活动教学逐步引入到传统的教学方法中,小学数学的教学思维可以分为逻辑思维、形象思维和直觉思维这三种,在整个思维活动中,形象思维是思维能力的基础,而如何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就成为小学形象思维教学中的一个大胆尝试。从思维模式的建立上表现为眼、手、脑三者的结合,因此,形象思维既能够培养学生善于思考的能力,又能使其重视不断思考的意识,从而增加其学习的综合效果。本文笔者则对如何提高小学数学形象思维教学做简要探讨,以供参考。
关键词:形象思维;数学思维;感知
前言:
形象思维是人们在大脑中运用形象进行思维的一种思维方式。从数学形象思维的角度来说,数学形象思维中不可缺少的重要方式也是形象思维。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来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小学数学可能已经被广泛应用,更受到了很多中低年级教师的重视。因此,在培养小学生形象思维过程中,应注重逻辑思维能力在形象思维中起到的作用,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是儿童思维特征的要求。离开了形象思维的教学,就无法完成数学教学任务。
1.形象思维能力的重要性
1.1形象思维对于人类的发明创造有着重要的意义
人类的进步通常是由认识宇宙的渴望所驱动的。这种探求事物本质、寻根溯源的努力,远远超过了單纯满足生存需要。从著名法国数学家笛卡儿开始,人类认识自然界的视角,从过去主要以直接感知到的特征上升到对于形象思维能力的层次。通过以触觉、嗅觉、色彩、感觉等要素来培养人类的形象思维。包括后来的牛顿发明的万有引力,瓦特发明的蒸汽机等等都是促进我们人类进步的发明。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曾经说:“我建议把形象思维作为思维科学的突破口这将把我们智力开发大大向前推进一步。”
1.2形象思维对于学生的数学学习有着重要的价值取向
在小学阶段,儿童的思维特征主要是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和发展的,这阶段儿童的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小学低年级,虽然在思维中已经有了抽象的成分,但主要仍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即使到了高年级,他们的抽象思维仍然占有很大的集体形象性,抽象的过程仍然需要感性材料的支持。因此,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对儿童自己来说是很必要的,对他们学习抽象的数学知识也是很必要的。
2.培养数学形象思维的具体方法
2.1强化感知是形象思维的起点
感知是感觉和知觉的复合概念。感知是思维活动的窗户,是人们深入认识事物本质的开端。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说过:“保持和重现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有关的心理活动第一次出现时注意和兴奋的程度。”因此,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首先要强化学生的感知。小学生学习新的数学知识在很多情况下都要经历首次感知过程。如教学中“铅笔有多长”对于1分米的认识。首先必须要学生手中能拿着1分米长的实物来直观感知。其次,还要通过动手比一比,动笔画一画,动脑想一想等一系列的具体操作活动来强化对于1分米长度的感知,以及对于2分米,5分米的估量来强化和运用,进而改进直观教学。
2.2注重操作是形象思维的手段
用七巧板拼正方形,最多的一个小朋友一个人就动手拼了6中;拼长方形最多的一个小朋友一个人就动手拼了8种,拼平行四边形最多的一个小朋友一个人动手就拼了9种。活动是认识和验证正确与否的基础。实践操作是一种特殊的认识活动。不仅把手与眼协同活动对客观事物的感知过程,而且又将手与脑密切沟通,把外部活动系列转化为内部语言形态的智力内化方式。如何摆放,如何拆分,如何移动,如何剪拼,如何折叠……都在操作的过程中,使手脑相连,思维贯通,并让思维与动作做到统一。思考也是一种行动,动脑,动手,观察都是“行动”。人的形象思维能力取决于通过行动产生了多少模板。脑袋中有多少模板,又决定了我们形象思维的深度和速度。
2.3内化表象是形象思维的关键
比感知更进一步,内化表象更则是在建立形象思维上取决定性作用。具有直观形象性和初步概括性双重特点。表象是直观感知向具体形象思维发展的必不可少的中间环节。没有感知便没有表象,没有表象便没有形象思维的产生,也没有抽象逻辑思维的发展。
2.4注重通过实践操作来培养形象思维能力
新课标要求:应让学生动手学数学,而不是用耳朵听数学。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得知识的主战场,加强数学学具操作,是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也是培养和发展学生形象思维能力的一个有力措施。教学中,教师要放手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里多动手、多思考、多实践。为了使学生形象地感知知识,除了教师的教具演示外,还应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让他们通过操作形成表象,强化感知,突破教学的重点、难点,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理解所学的知识。如在教学“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时,教师先让学生猜想“推导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的方法”,然后鼓励学生利用教具小组合作尝试推导梯形的面积公式。学生通过教具的操作直观感知和相互交流,建立起梯形和平行四邊形的联系,转化后很容易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底是梯形的上底与下底的和,平行四边形的高是梯形的高,梯形的面积就是与它等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的一半。学生借助教具亲自动手操作,经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动手操作实践过程由感性认识到抽象理性认识,获得梯形面积的计算推导公式,学生在推导过程中很直观地掌握了重、难点。这样理解更深刻,记忆更牢固,使学生的思维得到质的飞跃。
2.5利用生活情境丰富表象来培养形象思维能力
数学概念是客观事物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方面的本质属性在人脑中的反映。多彩的生活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认识数学的感性材料和经验,教师在概念教学中应充分利用这一点引导儿童在看、想、听、记中丰富数学表象。借助情境和实物操作建立起事物的表象,再借助形象经过抽象初步形成概念。例如,教学除法的意义时,可以先创设“小狗分骨头”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再让学生动手分一分课前准备的小棒,16个骨头平均分给4个小狗,每只小狗分得几个?操作完毕,在让学生丢开实物,用语言表达操作过程,说说是怎样分骨头的,从而形成表象,再让学生闭上眼睛,想一想下面题是怎样分?(1)有12个苹果,平均分给6个小朋友,每人得几个?(2)有15条小鱼,每只小猫分得3条,有几只小猫?使学生在头脑中进一步深化表象;最后借助这种表象让学生观察算式,通过分析、比较,使学生知道被除数就是要分的总数,除数和商分别是要分的份数和每一份的数。通过操作活动,让学生充分感知分的过程,建立正确、清晰、深刻的表象,并借助形象、进行抽象,加深了对除法的理解,发展了学生的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
2.6数与形相结合来培养形象思维能力
在数学教学中,注重数形结合,既可以使学生从数的方面用分析的方法进行抽象思维,又从形的方面去进行整体思考,把抽象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结合起来,把握事物的本质,找到解决的方法,在学习中发挥出创造性。在数学教学中,应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如活动角,平行四边形,圆柱,长方体,正方体以及几何图形的拆分等等。让学生在自我动手操作的过程中体会到数学的乐趣。让学生自我去探索发现总结每个图形的具体特点,要求学生不要只把思想停留在一个层面上,可以试着去观察猜测一些未知的东西,自己再加以验证。这种思维在“转化思想”中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小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不断的对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培养进行探索,通过有效的途径和方法来开展学生实际生活和学习活动,通过对形象思维和创造思维的有效结合来为学生创造更好的学习空间,从而更有助于对学生形象思维的培养。
参考文献:
[1]左云.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形象思维能力的培养[J].新课程(小学)2015年09期
[2]尹元川.形象思维能力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应用[J].新课程(小学)2015年09期
[3]毛洪艳.培养小学生数学形象思维能力的策略研究[J].中华少年 2016年08期
[4]高晓明.浅谈美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J].留学生 2016年06期
[5]胡士润.浅析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形象思维能力的培养[J].学园 2016年10期
[6]敖正科.浅析小学数学教学中形象思维能力的培养[J].读天下 2016年18期
[7]吴健敏.论小学数学教学中形象思维能力的培养[J].数学学习与研究 2016年24期
[8]程永军.形象思维能力在古诗词阅读教学中的训练[J].快乐阅读 2016年20期
[9]沈庆忠.小学数学教学中形象思维能力的培养[J].数学大世界(下旬)2016年11期
[10]杩超,戴莹.小学生数学形象思维能力的培养策略研究[J].小学科学(教师版)2017年03期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