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文
【案例背景】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乐意与人交往,学习互助合作和分享”,3岁左右的孩子往往自我中心明显,尤其是新入园不久的小班孩子,经常会表现出处处以自我为中心,缺乏与同伴交往的技能,往往容易在同伴面前“野蛮霸道”,生活游戏中也时不时就发生争抢等现象,这就需要我们教师适时机智地引导和教育。《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明确指出幼儿的交往态度和交往技能:愿意与人交往、能与同伴友好相处,面对孩子的“野蛮”行为,教师能否采取及时有效的方法策略,这直接关系到孩子的个性和长远发展。
【事例描述】
小班刚开学不久,一个叫月×的小姑娘就成为我们“关照”的重点对象,她的“野蛮霸道”时常让老師提心吊胆。
(一)
在给娃娃喂饭的洋洋突然发现宝宝的奶瓶没有了,急忙四处寻找,看到隔壁的月拿着她们家的奶瓶,便立即奔过去质问:“你干吗拿我的奶瓶?”月×回答道:“我们家的娃娃喜欢你的奶瓶,就要。”洋×说:“那你不是自己有吗?这是我们的奶瓶,我还要用呢!”洋×边说边要拿回奶瓶。月×将奶瓶藏在身后说:“我要我要,就要拿来用。”洋×不愿意了,两人争执起来。月×一把将洋×推倒在地,大声说:“我就要用。”洋×哭了起来。
(二)
正在玩游戏的明×哭哭啼啼地跑来诉说:“月×把我搭的楼房推倒了。”咦,刚巡视过就发生这件事,真有点奇怪。于是我走过去,了解事情的原委。对我的询问,月×始终不愿回答,我试探着说:“是不是明×搭得好,老师表扬了他,没有表扬你,你才推倒他搭的楼房?”月×看了看明×,极不情愿地点了点头。
【情况分析】
三岁多点的月×在班级孩子中是个现实版的“野蛮女友”。在日常活动中,只要她想得到的东西,便不管他人是否需要,动手就抢。对于比她表现好的幼儿也有着一丝妒忌心理,会破坏其他幼儿的东西或劳动成果。而她这种个性的形成,和其家庭的教育、个人的成长经历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月×是独生子女,父母年龄较大才生下她,所以家中成员对她宝贝至极。加之月×长得脸如苹果,眉如弯月,眼如黑豆,怎么看她都极像美国著名的童星秀兰·邓波儿,大家对她的喜爱更增添了一重,因此无论月×做什么、说什么,在可能的情况下家人都言听计从,只要月×开心就好。家人的态度造成了月ד自我中心”意识的膨胀,严重影响了她与同伴的正常交往。另外月×在成长过程中,动作发展早于语言发展。两岁时的月×说话仍同周岁孩子一样,讲话不连贯,嘴里只能蹦出单个词语,直到三岁后说话才较清晰。而她的动作则发展迅速,手脚伶俐,所以进入小班的月常会习惯性地用动作来表现她的喜怒哀乐,用语言表达相对较少。此外月×家人很少带月×和其他小朋友玩,月×缺乏和他人交往的经验和技能。
【案例反思】
“自我中心”是幼儿社会性的一个显著特点。由于受“自我中心”意识的影响,幼儿的行为大多从“利己”的观点出发,这是他们社会交往发展的一大障碍,月就是这样的典型。因此帮助月克服“自我中心”,学会谦让、同情、助人为乐、合作共享,是我关注此案例的重点。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社会交往技能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要根据幼儿的特点,采取各种有趣的形式,引发幼儿交往的兴趣,教给幼儿交往的技能,创造幼儿交往的条件,提供交往的平台,清除交往的障碍,使幼儿愿意交往,喜欢交往,善于交往,成为一个富有亲和力的人,为他们今后适应社会,承担社会的重任打下良好的基础。
1.生活教育化
耐心教育,是培养幼儿良好社会性行为的有效途径。由于月×在未入园前大多由爷爷奶奶带,保护过度,缺乏独立自理能力,自我中心意识强,缺少与他人交往的经验及技能,因此我在一日活动中的各个环节,针对月接触过的各种事情,随时进行教育,并根据月×好奇好动的特点,把品德教育寓于艺术活动、健康活动、语言活动、科学活动等各领域教学中。
2.情感体验化
月×常会与其他幼儿发生纠纷,是由于她的独占意识较强,且缺乏交往的技能造成的。因此,教给其友好交往方法是非常必要的。在日常活动中,我利用各种方式对月×进行情感教育。如在表演游戏中,我请月×担当了一个被他人抢走玩具的孩子,在矛盾的突发中,月×从个人的角度去体验他人当前的情绪、情感,进行情感的换位体验。在活动中,月×学会理解、分享他人的情感。在自我情感体验的基础上月×开始理解他人、帮助他人,激发了积极的道德情感。
3.家园共育化
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大卫·艾尔金德认为:“要想让孩子有教养,守道德,父母必须是一个品德高尚的人。”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因此,我加强和家长的联系沟通,和家长统一思想,形成教育合力。在相互的交流中家长了解到月×存在的问题,知道了只有双方要求、教育方向一致,才能使教育更加有的放矢。家长对月×的教育态度有了明显改变,并在闲暇之余,主动带月×到院子里、公园里、游乐场和其他小朋友玩耍,在不断交往中,月×与他人相处的能力得到了锻炼和提高。
编辑 李琴芳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