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本科院校毕业生就业分类引导方法探究

2018-01-25 11:34庄静
科教导刊 2017年33期
关键词:就业工作高校毕业生

庄静

摘 要 本文以普通本科院校学生为研究对象,调查其就业现状及需求,分析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面临的困难,从不同年级的纵向引导和不同就业需求的横向引导两个方向,针对性地开展就业教育实践活动,提高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有效性,增强普通本科院校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关键词 高校毕业生 合理定位 就业工作 分类引导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x.2017.11.081

Abstract Taking the regular colleges students as the research object, investigating the employment status and employment needs, analysis of the current difficulties and challenges for the employment of college graduates, to carry out targeted employment education activities, improve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employment guidance work of students, and enhance the employment competitiveness of graduates Regular colleges from the longitudinal and transverse guide in different grades different employment needs of the two directions.

Keywords college graduates; reasonable positioning;employment work; guidance for each classification

随着经济社会的转型,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新常态对人才培养质量的要求,普通本科院校改进毕业生就业工作势在必行。截至目前,用人单位在观念上存在偏差,对一些岗位招聘的要求设置标准线,看重“985”或“211”高校的光环,造成普通本科院校毕业生择业受限。因此,普通本科院校须找准定位,充分认识学生就业形势,以毕业生充分就业为基础,以提高就业质量为重点,探索学生就业工作开展的新思路,提高毕业生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

1 普通本科院校毕业生就业现状及就业需求调查

从2003到2015年,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教育经济研究所每隔两年持续进行了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据2015年的数据显示:全国高校学生就业落实率从学校类型来看,高职院校就业落实率为89.4%;其次是“211”(包括“985”)重点大学,就业落实率为86.5%;独立学院和民办高校排第三,为80.6%;普通本科院校最低,仅77.7%。可见,普通本科院校就业情况不容乐观。因此,了解普通本科院校学生的就业心理状态,调查毕业生的就业需求,探索普通本科院校毕业生就业分类引导方法是势在必行的。

笔者对所在学校理工类未就业的毕业生开展了问卷调查,此次问卷调查分为两个样本,已签订就业协议的学生和未签订就业协议的学生。调查主要涉及学生基本情况、就业准备、就业意愿、高校就业工作开展满意度等方面,已签订就业协议学生样本共发放问卷280份,有效回收267份。未签订就业协议学生样本共发放问卷220份,有效回收210份。参与调查的学生中,男、女各占一半的比例。在已经签订协议的学生中,按照签约的单位类型来看,私营企业最高占38.8%;国有企业占26.3%;其他事业单位21.1%;三资企业占4.5%;国家机关占3.7%;其他企业占5.6%。就分布情况来看,私营企业和国有企业以及事业单位是就业生签约非常集中的类型。其中,75.7%的学生认为学校就业指导与服务工作在就业中起到较大作用。在未签订协议的学生中44.5%的学生对就业单位性质无特定要求,占未就业学生较大比例。但是在选定就业单位所在地域时,仅有5.4%的学生认为就业地域不作为就业影响因素,绝大部分的学生愿意到东部或东南部地区就业。在调查中,有79.2%的学生对初次就业的薪资水平要求较为理性,认为在2500~3500之间。有47.4%的学生认为学校的就业指导与服务工作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其指导性和有效性。

2 当前普通本科院校就业工作面临的困难与挑战

(1)普通高校毕业生在人才市场上有待于社会认可与检验。据最新数据显示,2017年我国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达到795万,高等教育大众化影响持续显现,就业资源供大于求,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普通本科院校在社会知名度和影响力上与“名牌大学、211、985等重点大学”有较大差距,造成一些用人单位对普通本科院校的学生认可度不高。又加上供大于求的市场需求,毕业生处于就业市场中的弱者,用人单位在选聘学生过程中往往会设置一些硬性指标条件,一味看重高学历,造成资源的不合理配置。

(2)毕业生就业、择业观念有待于进一步加强培养。根据问卷结果,未就业的学生中,虽然能够意识到就业形势严峻,但绝大部分的学生还是愿意到东部或东南部地区就业。心理上虽然存在较大的就业压力,但是在选择就业方向时,还是倾向于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或外企,不愿意从基层做起。另外,一部分学生对现在就业形势不明确,对自身期望过高,片面强调工作环境、工作待遇和薪资水平,一旦這些情况不符合自己的内心期望,就不愿意签约就业。

(3)高校有待于进一步推动就业指导师资队伍和第二课堂活动的平台建设。高校培养大学生就业能力方面还存在一定的问题。一方面,普通本科院校对于培养和建设一批专业的就业指导师资队伍方面还存在不足。首先,一般承担学校就业指导课的教师还是由高校辅导员来兼任,其缺乏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的实战经验,导致就业指导课形式单一。其次,普通本科院校对国家级就业指导师、人才测评师、就业创业心理咨询师等培训和考试不够重视,就业指导师的科学化、专业化和专家化水平得不到提升。另一方面,学生综合素质和就业能力的培养除了依赖专业教师的教授,还需要借助第二课堂活动的开展。endprint

3 普通本科院校毕业生就业分类引导方法探究

分类引导是共青团开展青年思想引导工作的重要方法,在实施的过程中,需要有针对性地将不同类别的青年进行划分,主要根据职业背景、思维方式、行为习惯等几个方面的显著差异和具体的思想实际,以此来采取不同形式、不同侧重、不同层次的引导内容和引导方法,从而更有效地将思想引导的具体要求落实到不同的青年群体中。那么,在大学生就业分类引导中,我们也可以根据大学生的差异性,根据大学生的年级特征、地域特征、专业特点、心理素质等几个方面的显著差异和实际,设计科学的引导思路,开展更为有效的就业指导工作,从而极大地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

3.1 按年级分类的纵向引导

大学四年,学生的思想意识形态是逐渐成熟的过程。在就业意识培养中高校就业工作者需要根据学生所在的不同阶段进行分类引导。

就一年级学生而言,刚刚踏入大学,在学习、生活和职业规划上都属于适应期,面对新的学习方式和生活环境的突然改变,很难有精力和意识去思考自身的未来职业发展,导致学生对职业认知比较模糊,对自身未来的发展方向和目标没有概念,这也是普通本科院校大一新生学习目标不明确、缺乏学习动力的根本原因。因此,一年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应该充分激发学生的职业意识和规划意识。着眼于学生所在专业,充分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帮助学生全方位了解专业特征以及行业的发展趋势、市场人才需求等状况。在内容上需要加强职业生涯规划的基本理论教育,利用职业匹配工具帮助学生初步定位职业目标。在形式上,应避免理论性灌输的授课方式,经常性的开展学生自我职业探索活动,培养学生的自我意识。

中年级学生,指大二和大三学生,这一阶段是大学的提升期。一方面,这一阶段的学生已经慢慢失去新鲜感,开始考虑自己的大学规划及职业规划。但是由于相关知识的欠缺和自我认知的不足,会出现方向的迷茫。另一方面,随着学业压力的增大和人际交往方面的问题,使得学生缺乏职业能力培养的时间和精力。因此,中年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应该注重职业素质的提升。可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一是端正学习态度、激发学生专业学习能力,坚定专业学习方向。在形式上,可以通过教学实习、科技竞赛等激发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实践中深化理论知识。二是培养职业技能、规范职业道德教育,提升学生职业素质。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和个性化教育,培养学生的沟通和表达能力、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活动。

四年级学生的主要任务就是就业。此阶段的目标就是顺利毕业和找到满意的工作。大多数学生对就业知识是及其渴望的,作为高校就业工作者,应该在这一阶段全方面开展就业指导服务,引导学生认清就业形势,了解国家和地区的就业政策和就业程序,帮助学生搜集有效的就业信息,指导学生准备就业材料。经常性的开展模拟面试和就业实习活动,在实际中,帮助学生适应就业过程。帮助学生树立“先就业、后择业”的就业观念,针对就业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困难能够予以解答,尤其是就业受挫后的心理辅导。

3.2 按就业需求分类的横向引导

普通本科院校学生,统计就业情况有三种,即升学出国、就业和自主创业三种。针对不同就业方向的学生,高校就业工作者可以开展不同的就业引导方法。

对于升学出国型学生,在就业工作中,应根据学生在校的基本学习情况、专业兴趣和家庭情况,建议合理选择报考的学校。形式上可以成立考研班级、考研宿舍、考研自习室等形式,促进考研浓厚学习气氛的形成。另外,还可以经常性的举办考研报告会或考研经验交流会,一是可以邀请学者、专家帮助有考研需求的学生了解考试科目,分析各高校往年录取情况等。二是可以邀请历届优秀校友或学子来校分享考研经验或出国经验,以实际案例来鼓舞有升学意愿的学生。总之,高校就业工作者可以通过多方举措,帮助有升学意愿的学生提供全方位的考研或出国服务。

对于直接就业型学生,要帮助学生做好职业定位、职业分析和职业规划。在就业指导课中,可以根据霍兰德职业兴趣理论或MBTI职业测试等专业职业匹配工具,帮助学生找准职业定位。也可以根据职业锚理论,将选择就业的学生分为技术职能型、管理型、创造型、自主与独立型、安全稳定型、服务奉献型、挑战型和生活型,针对不同类型锚的学生,按照不同侧重点,引导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

随着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创业教育无疑是缓解就业压力行之有效的办法之一。对于创业型学生,一是要帮助学生了解最新的国家或地区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政策,加大课程教育力度,在授课中,将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用结合起来,在教育过程中,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二是千方百计帮助学生搭建创业平台。形式上可以采用举办创业先进典型报告会、项目研究报告会等,通过榜样的力量来鼓舞学生创业热情。创建大学生创业园,为学生提供创业平台。三是创业团队的建立,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引导学生根据自身情况成立创业团队。四是创新意识教育。开展以创新创业为主题的校园文化活动,营造良好的创新创業氛围。积极鼓励学生成立创业创新小组,参与学科竞赛、学术交流、创业创新大赛等活动,对学生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进行指导和评价,使创新意识深扎于学生头脑之中。

参考文献

[1] 艾丽容.大学生就业思想教育实施分类引导探微[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5(3):52.

[2] 孟继东.依据职业锚理论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施分类引导[J].高教论坛,2014(2):65.

[3] 张玉杰,曹丽娅.分类引导模式下的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机制探析[J].高校辅导员学刊,2015(12).endprint

猜你喜欢
就业工作高校毕业生
试论当前高校辅导员在大学生就业工作中的角色冲突及调试
党建与就业工作互动共赢模式实践研究
就业新形势下高校大学生创业指导工作探索
做好高校毕业生档案转递工作的几点体会
浅谈高校辅导员如何抓好学生就业
浅谈高校毕业班管理工作中的细节之处
高校毕业生如何应对求职过程中的笔试
内蒙古自治区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建设及对策研究
论辅导员如何做好大学生就业工作
关于高职院校辅导员就业工作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