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环宇+张媛婷
【摘 要】普通高等院校的艺术设计教育教学的目的不在于传统的单一的工艺美术职业技能的培养,而是倾向于学生艺术创造力方面的潜力挖掘和能力培养。目前,“互联网+”的潮流已经汹涌而至,毫无逆转的余地。理性分析会发现“互联网+”是把双刃剑,作为艺术设计教育工作者的我们要想把握机会迎接挑战,从而为国家“中国创造”的战略构想作出自身的贡献,首先应该自我成长并具备互联网时代的思维模式做到观念先行,其次是学习掌握相应的互联网工具,同时在教育教学中积极引导学生建立设计创新的互联网思维,培养学生相应的能力,鼓励学生利用互联网进行学习和设计协同创新。
【关键词】互联网+;艺术设计教育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8)01-0152-02
一、互联网潮流涌现
我们的社会因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不断地迎接着互联网思维和数字化带来的改变。李克强总理在2015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互联网+”概念更是助推了“互联网+”日益成为一种新的经济社会形态。在社会中,有一部分出生于1990年后的人自幼年起便生活在各种数字设备和互联网之中,随处可见的互联网以及富有个性化的互联网思维伴随着他们成长的步伐。这些成长于数字时代的“数字元人”便是现代的艺术设计教育培养的对象,而艺术设计教育的目标则是通过培养新时代的实用型设计人才即培养拥有新时代的审美,能识别新时代的用户需求,并能为新时代带来杰出的设计的优秀学生以顺应社会时代的需要。
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本质是促进人的发展,由教育者、受教育者以及教育影响三大要素构成。互联网作为教育信息收集的重要手段,是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两者是部分与整体间相互依存的关系。品读教育史,我们知道当私学被推广、公平教育权利被提出的时候,仅有少数社会精英享有教育这一特权。教育的普及成为可能源于印刷术的发明,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化大学则是在工业革命时期才得以建立。普惠教育的实现无疑有功于一定程度的流水线的教育方式,但流水线的教育方式依旧带来了一系列新的问题,如个性缺失、创造性不足、公平性欠缺等。所谓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互联网时代的教育必将因新的工业革命而发生变化,这意味着互联网时代在为教育提供新的技术手段的同时,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
二、当前艺术教育的不足之处
(一)艺术教育模式脱离市场需求。一些大学不论综合大学、工科或者师范院校,自我国高等院校扩招以来都纷纷开设起艺术设计专业,同时这些大学也陆续建立了艺术学院、设计学院、美术学院、动画学院等学院。就我国的艺术学院、设计学院而言,它们大多衍生于美术教育,以美术教育为基础设计教育模式,常无视设计与社会市场、信息技术的联系,不顾市场、社会发展对设计产生的影响,从而使我国的艺术设计教育脱离于社会市场,在教学环节的设计以及学生培养目标的制定过程中存在缺乏设计的项目、经济及市场意识的问题。
(二)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缺乏文化素质。普通高校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大都是由于文化课成绩不佳却又想上大学,于是选择通过或短或长的艺考集训报考艺术设计专业,这也成为他们跨入大学之门的一条捷径,因而不可避免地存在文化课成绩普遍不高的事实。因升学的目的而迫于选择艺考的很多学生根本就谈不上对艺术的喜爱,更别提具备多少程度上的艺术修养,至于艺术设计所需要的创新能力和产品思维则更是无从谈起。学生缺乏艺术设计教育所需的基本的艺术素质的案例在普通高校艺术设计的实际教学过程中屡见不鲜。
(三)人才资源因专业的不合理设置而浪費。如今,中国各设计院校大致设置了环境艺术设计、工业造型、平面设计、动画、陶瓷、服装、展示、装饰等专业。但当前各院校间专业设置在广度上已不能满足我国社会经济生活飞速发展,以及经济生产领域不断扩展的当代社会市场的需要。
(四)缺乏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实践教学相对较薄弱。我国的艺术设计教育源于传统工艺美术教育,不断结合了西方艺术设计教育的理念。绝大部分高校在实践中都是采用的包豪斯设计教学体系,但这种设计教学体系难以体现社会、经济、人文、科技等因素,缺乏具体的造型设计理念。总的来说,侧重规范化的课程以及固定的教学方法,而忽略甚至抹杀了艺术设计教育中的个性化发展。
三、“互联网+”时代是把双刃剑
互联网给人们带来的影响向来是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对艺术设计教育教学来讲也无例外。与它对(下接第154页)其他行业带来的巨大影响相比,它对教育的影响可谓是初露锋芒,假若我们不对传统的艺术设计教育模式进行相应的革新,那么在应对互联网的冲击时我们也必将措手不及。要想我们的艺术设计教育跟上这个时代的步伐从而与时俱进,只有将互联网的理念和互联网的工具运用到我们实际教学的工作中。因而在艺术设计教育教学改革的过程中,我们应抓住机遇,注重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和创新能力,从而培养出新时代的实用型设计人才以适应互联网时代的发展要求,同时努力结合当地地域文化特色,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有特色的教学体系和教育模式。
(一)课程信息化水平需不断提升。互联网技术是教学资源共享得以实现的技术保障,同时教师角色、课程模式、管理模式等也因多媒体教学到课程信息化,再到微课、慕课的出现而发生了一系列的变革。普通高校应利用所具备的优势,整理建设已有的教学资源,积极开发一批高水平的网络课程,实现网上教学资源的共享,而不能坐等社会互联网教学模式的被动革命。努力形成线下课堂教学引导,线上课程资源复习的良性教育闭环模式,争取线上线下的优势互补。为弥补学生基础缺陷可以开发一些针对性的课程,使学生可以通过互联网的手段及时地跟上整体教学进程,以拯救部分学生的艺术修养不足,文化课基础薄弱的现状,从而实现教育教学目标要求。
(二)与地域经济发展相适应。艺术设计教育应把握国家战略新兴产业发展方向,明确其办学宗旨为产业技术发展服务,但是也要注重因地制宜,寻找和创造基于地域特色或学校特色的专业优势,培养多元化应用型的设计人才,促进新经济的发展。可以对不同地域的产业战略布局开展有针对性的艺术设计教育教学研究。如针对三国文化,可以进行相关的动漫设计教学研究;针对绵阳的科技城的称号,可以进行相关的标志性设计;针对房地产产业,可以进行相关的产品设计教学研究。
(三)随互联网时代而来的挑战。事物存在两面性,互联网时代教育形式的多元化为高校的艺术设计教育带来种种便利的同时,其对于传统艺术设计教育的挑战也随之而来。其便利性也会抹杀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使学生养成懒于思考的恶习。这意味着作为专业教师不仅要有丰富的专业知识与素养、独立驾驭课堂能力,还需要具有广泛而独到的眼界以及广泛协同的意识。可见,互联网时代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而作为教师一方面要努力提升自身的素质,同时引导学生把握机遇,形成互联网思维,积极运用互联网工具,跻身为新时代的专业艺术设计者。
参考文献:
[1]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中国艺术设计教育发展策略研究课题组.中国艺术设计教育发展策略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2]许平.走向21世纪的中国艺术设计教育[J].装饰,1997(8):110-111.
[3]屠曙光.当前我国设计艺术学研究生教育中的问题及对策[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2006(3).
[4]袁熙旸.中国艺术设计教育发展历程研究[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