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颖
摘 要:没有问题的数学是枯燥的数学,没有问题的思维是肤浅的思维。因此,教师要努力创造条件,精心创设问题情境,让问题处于学生思维水平的最近发展区,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可以从四个方面来进行:创设情境,培养问题意识;引导探究,培养创造意识;鼓励质疑,培养创新思维;激发好奇,培养创新习惯。
关键词:问题意识;小学数学;创新能力;基石
所谓创新能力是在学习中不拘泥书本,不墨守成规能提出新问题、新思路、新设计、新方法的一种独到的个体心理特征,数学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最合适的学科之一。
一、创设情境,培养问题意识
教学实践中,把主题情境创设等同于主题情境的生活化,一味追求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可能会导致学生的生活被人为地拓展和提升,从而阻碍主题情境内在数学信息的功能发挥。
数学教材一题一例的编写,形式单一、缺乏童趣,也给数学学习蒙上了枯燥乏味的面纱。主题情境是指立足于教材,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围绕小学阶段儿童发展的特点和生活经验,建构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改变数学知识呈现的形式,有目的地创设服务于学生学习的一种特殊的教学环境。简而言之,就是把教材上零散的、碎片化的生活情境“凝聚”成有价值的一个完整的数学情境,将相关主题的知识统整起来,形成一个主题。
“找规律”一课,教师创设“国庆节”这一主题情境,首先让学生观察装饰广场都用了哪些物品,学生回答彩旗、气球后,老师引导学生观察彩旗的排列规律,接着发现气球的排列规律,一个学生答道:三个一组,按照粉色、蓝色、绿色的规律排列;另一个学生却说:三个一组,按照绿色、蓝色、粉色的规律排列。这时,学生就会自然而然发现问题:为什么都是这列气球,他们发现的规律却不同呢?这样,学生的思维再次引向深入,学生发现,一个是从左往右观察的,另一个是从右往左观察的。这样,既解决了学生实际生活中的疑难问题,又使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使我们的学生更具有精明的数学头脑,同时使我们的数学教学更具有活力。
二、引导探究,培养创造意识
在课堂教学中努力营造宽松的学习氛围,不时用鼓动性的语气和激动性语言提问学生,激发他们的内在潜力,引发他们的学习学习兴趣,鼓励他们进步,使他们始终处于积极主动状态,产生不断创造的欲望,学会独立思考、深入深究的本领,不仅优化了课堂教学,促进师生的双边和谐活动,同时也促进了学生创造思维的发展。
问题促使学生思考,思考带给学生幸福。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想象丰富,思维开阔,既增强了学生的问题意识,深化了知识,又有利于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开放式问题有多种形式:
1.隐去成题的结论,使其指向多样化
例如,学了“倍”的概念后,教师可设计这样一题:(黑板出示)
2只小狗 8只小鹿 3只小熊 10只小猴 6只小象
要求是:每个学生什么问题都选择两种动物,并清楚地说出这两种动物数量之间的倍数关系。学生通过交流与讲座,用多种方式表达了自己的想法,完成了由问题出发的思维再创造,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开放思维意识与能力。
2.给出结论,寻找使结论成立的条件
我们的生活中每天都在用“人民币”,而学生掌握和运用起来有些困难,针对这种情况,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一些生活中的问题。
三、激发好奇,培养创新习惯
一个学生的好奇心可以说代表了孩子们对学习知识的渴望程度。如何保持孩子的好奇心,让他们保持较高的学习欲望,这是一个值得研究与实践的话题。因此,教师要做有心人,做吹哨人,唤起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激活学生质疑问难的原动力。
例如,在教学“三角形的分类”时,教师提出了一个开放性问题:“我们如何给三角形分类呢?”学生有的说分成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和直角三角形,有的说分成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教师表扬他们的分法都有一定的道理,但是到底为什么要这样分呢?
最终,学生通过讨论与交流知道:由于分类标准不同,所以分类出的三角形也不同。如果按角分可以分成: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和直角三角形;如果按边分,可以分成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和不等边三角形。
通过这样一个开放思维的过程,学生感受到知识与经验是通过自己的努力得到,会获得愉悦的成功体验与学习成就感,进而形成良性循环。
总之,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有了问题,思维才有方向,有了问题,思維才有动力。创设最佳问题情境,保护学生一颗稚嫩的好奇心,才能培养出国家需要的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卢华安.互动式教学与问题意识培养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7.
[2]白建国.数学创新能力的培养[J].学周刊,2011(12).
编辑 鲁翠红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