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瑞丽
【摘 要】社会交往是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运用语言符号系统或非语言符号系统相互交流信息。幼儿的社会交往是幼儿与周围人相互交流信息、交流情感的过程,是幼儿之间互相尊重、互相关心、亲密无间的交往,是互相合作、相互提高必不可少的途径之一。笔者积极探索,确定了以角色游戏为主的活动区活动,让幼儿提高交往能力,发展自我。
【关键词】幼儿教育;交往能力;活动教学;角色游戏
近年来,胶州市绿城小区幼儿园积极探索,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区域活动,进行了特色活动区的新尝试。我班根据幼儿兴趣和发展的需要,针对本班幼儿合作意识、规则意识差,以及现在的独生子女以自我为中心,适应能力差,缺乏责任心和合作意识等问题,确定了以角色游戏为主的活动区活动,让幼儿在自由的、宽松的、充满着丰富内容和情趣的活动区中主动地发展,并探索了幼儿社会交往培养的有效途径以及角色游戏对幼儿社会交往及自我约束能力发展的影响。通过一学期的实施,幼儿的各方面取得了较大的进步,现将几点体会总结如下。
一、游戏创设的目标性
任何教育的实施,都应该是目标在前,活动在后。因此,教师首先要根据本班幼儿的年龄特点、教学计划,分月、分周拟订区域活动目标。教师对于这些目标,应该在活动的过程中有重点、有层次地做到心中有数。只有这样,教师在活动中才能从容自如地进行指导,并针对幼儿出现的问题进行有效的、适宜的干预。比如我们在开展角色游戏之初,只是指导幼儿在各自的区域中进行简单的交流与游戏,掌握基本的礼貌用语和游戏规则,慢慢发展到两个区域之间的交流,如“娃娃家”和“医院”,增加幼儿之间的交往机会和时间,培养幼儿的主动交往意识和交往技能。游戏是符合幼儿爱玩的天性的,是他们主动自愿进行的一种活动。对于幼儿来说,“家”是他们主要的生活场所和最熟悉的地方,也是幼儿认为最安全的地方。为此,在娃娃家里,让幼儿模仿“家”中的角色在活动中与同伴交往。随着幼儿知识、经验的增长以及社会交往能力的提高,幼儿活动的内容逐渐增多,涉及的范围也逐渐扩大。如“商店”“工厂”“理发店”“医院”等都成为幼儿游戏的内容。在游戏活动中,教师可适时添加游戏材料,设置游戏障碍,使幼儿的游戏内容更加丰富,不断扩大幼儿的交往范围。如“娃娃家”,开始由“家”中的“爸爸”“妈妈”“孩子”三人之间的交往,发展到“家”中来客人,到“家”与“家”(邻居)之间的交往,再到带“孩子”外出交往(如买东西、到医院看病等),幼儿在交往中学会了合作、学会了解决冲突的方法以及养成了与他人友好相处的良好品格。
二、投放材料的科学性
(一)要注意投放材料的层次性
材料投放是活动区活动的物质支柱,是幼儿活动的工具,材料投放得是否得当,对幼儿是否主动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因此我们应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兴趣点,接近教育目标及幼儿的实际发展水平投放材料,并要注意材料的便利性、可操作性、适用性。例如:我们在手工区投放春天主题的材料时,刚开始准备了一些剪好的半成品,让幼儿粘贴。其次是发给幼儿皱纸,让幼儿互相分工合作。孩子们有剪树叶的、有搓柳条的、有粘贴的,在活动中自主合作,非常愉快。
(二)充分发挥废旧物品的作用
在收集材料时,我们充分发动教师、家长和幼儿齐动手,收集废旧物品及半成品材料和复合材料。有些看似废旧的东西,如各类包装盒、纸箱、一次性纸杯、饮料罐、碗筷、扣子、毛线团、瓶盖等等,只要稍加改进或重新组合,就能制作出一些活动中所需要的、丰富的、有吸引力的活动材料。而且这些东西在生活中随处可见,收集起来省时又省力,非常方便,无须花钱,且又能满足孩子的需求,还可让家长知道哪些废旧物品有使用价值,知道一物能多用,并能主动帮助幼儿园积攒材料。有的幼儿还能主动把吃完的果冻壳留下来,这说明活动培养了孩子做生活中的有心人,使他们形成了关心集体、勤俭节约的良好品德,更重要的是增强了家园合作的意识,密切了家园联系。
(三)增加可操作的材料
皮亚杰认为“活动是连接主客体的桥梁”。幼儿是在操作中感知、体验、发展的。活动区材料的投放应便于幼儿操作,便于幼儿开展自主性的探索活动,必须蕴含要求幼儿探索解决的问题。在开展之初,我们在为幼儿准备活动材料时,过于追求外形、颜色的逼真,常常把“蔬菜”“面包”等材料做得非常精致。幼儿在活动中只是摆一摆,这不仅影响了他们参与活动的积极性,而且也使他们失去了动手操作探索的机会。通过实践,我们尽量为幼儿提供半成品玩具及自然材料。如提供一些泡沫后,我们发现,幼儿在“医院”里用它做成了药片,在“商店”里用它做成了各种点心,在“娃娃家”里则用它做成了肥皂等。材料的可变性,充分调动了幼儿活动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使材料中潜在的教育价值转化成了真正的教育价值。再如,我们在“语言区”为幼儿准备了许多图片,以为看图讲述之用,可是幼儿并不喜欢,而喜欢在背景图上进行粘贴、组合讲述,喜欢用自己从旧书上剪下来的小图片重新组合、拼贴成连环画故事进行讲述。所以,投放的材料必须给幼儿提供可操作的余地,给幼儿留下一定的探索的空间。
三、教师指导的策略性
(一)建立活动区规则
为了使各区域活动能顺利开展,教师应逐步帮助幼儿建立一定的规则,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幼儿的积极性、主动性,而且还能培养幼儿的自律行为和责任感。如在正确使用材料上,我们通过“比一比谁收得快”等競赛形式,教幼儿学会自己收放玩具材料并摆放整齐;在活动中,使幼儿懂得与同伴相互谦让、相互合作,并能学会正确处理活动中的纠纷等等。有了这些规则的制约,孩子间的交往变得更加宽容、和谐、友好了,听到的是商讨的话语,看到的是合作、互助的喜人情景,教师再也不用为解决矛盾而费神了。在这一原则中,我们着重突出在讲评过程中采用收拾完活动区后参观、评比等形式督促幼儿形成规则意识。
(二)进行全面深入的观察endprint
观察是指导的前提,观察在前,指导在后。教师的观察是一门艺术,即要有“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的全面,又要有盯住不放的深入,还要有捕捉细微信息的敏锐。在幼儿活动中,教师要关注幼儿的活动,观察幼儿在活动中的行为表现、言行举止,了解幼儿的活动意图、思维方式,并对幼儿的活动水平做出正确的判断。在此基础上进行分析,因势利导,以便采取恰当的措施给幼儿以适当的帮助。如在孩子们玩“医院”时发生了一件很有趣的事。“老师,你看我们的药瓶里没有药片,小含非要给娃娃吃药。”小玉一脸不满地过来告状,笔者马上明白了,因为药房里摆的是空的药瓶子。“你想一下什么可以做药片呢?那儿有个百宝箱,你去看看吧。”这一招真灵,他找来了一块泡沫,从上面就能摘下“药片”来。孩子们在活动时,不知会出现什么状况。因此,老师的适时、适度的指挥和帮助显得非常有必要。小玉找来了“药片”终于把那爱较真的“顾客”打发走了,使自己更有自豪感和成就感。教师只有向幼儿提出有效的建议,才能够根据幼儿的兴趣和游戏水平进行指导,帮助幼儿实现自己的构想,促使幼儿在原有水平上有所提高。
(三)以平等的角色参与活动
在区角活动中,不但要求教师善于发现和调动幼儿活动的兴趣,还要在了解和掌握幼儿身心发展规律的基础上以平等的姿态参与活动,以角色的身份采取建议、评价等方式,充分调动幼儿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鼓励他们动脑筋解决活动中遇到的困难。如:在娃娃家。孩子们很喜欢玩“娃娃家”,男孩女孩都喜欢。有次笔者发现小盛和几个女孩在那玩得正起劲,一会把垫子扔过来,一会把垫子扔过去,看来是真有点兴奋了。笔者扮成客人敲门进来,一进娃娃家的门,笔者装作差点被垫子扳倒的样子,并说:“唉呦,差点被绊倒了。”孩子们忙上前把垫子捡起来。于是笔者把目光投向那些不整齐的物品,孩子们又一起忙着收拾。孩子们从笔者进去后,在笔者的暗示下很快把物品收拾整齐,而且他们都是在很高兴、开心的状态下完成的,一切都很自然。后来,在讲评时笔者有意地表扬了他们几个,其他的幼儿都用羡慕的眼光看着他们。
(四)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教师通过细心的观察、适时的参与,与幼儿在活动中建立了平等友好的关系。但由于幼儿受年龄特点的限制,他们在活动中所反映的能力水平,必须要有老师的点拨才能提高。教师作为指导者,应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在幼儿需要帮助时,教给幼儿一些切实可行的方法。如当发现区活动不能完全满足幼儿需求时,可组织幼儿讨论:这个区需要增加什么新材料?用什么做材料好?以便更好地激发幼儿想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另外,在指导的过程中,要增强指导语的艺术性,指导语应简洁明确,多用商量的口吻,这样才能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如有次笔者在手工区和孩子们在做小绵羊手工。“老师你快过来,你看蚂蚁进屋了。”听着孩子们的喊声,笔者随即走过去,一看,小颂正围在自然角前盯看几只蚂蚁。“老师,蚂蚁怎么会进来?”“蚂蚁那么小,从窗缝也就爬进来了。”“那蚂蚁又有几条腿呢?”“你们谁知道吗?”孩子们纷纷猜测。“那你们仔细看看。”“看不清。”于是笔者引导孩子们想想“什么可以使小的东西看起来大一些?”最终孩子们想出法子——用放大镜。孩子们对自己动脑想出来的事物往往要比老师直接告诉他答案要好得多。那情景真像一名科学家在做科学实验呢!只有在知识技能、常规交往、创造性和坚持性等多方面进行全方位指导,才能有效地、循序渐进地、自主有序地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四、活动评价的针对性
角色游戏的开展的评价也是教师对活动的一种间接指导,它直接影响到幼儿参与下一次活动的积极性。所以教师在评价过程中要充分肯定孩子们的创作,用欣赏的眼光去看待每一个孩子的活动,还要多鼓励幼儿对自己的行为和成果进行自我评价。如笔者经常让幼儿以角色的身份把自己做的事情告诉大家,使评价活动成为互相启发和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的过程,也使幼儿对活动产生逼真的感觉。这样不仅让幼儿对角色的职责有了明确的认识,满足了孩子的成功感,也发挥了幼儿的主体性。
另外,教师有针对性的评价,有利于深化活动内容,并为下一次活动提出更高的要求,从而将活动前的准备、活动中的指导和活动后的评价三者有机结合起来,促进幼儿的自我发展,促進幼儿活动水平不断提高。
通过实践,我们深深感到,要组织和指导好角色游戏,教师必须多观察,多了解孩子们的活动情况,不断开拓活动空间,解放孩子的天性,鼓励孩子们自由探索,创设一种自由、平等、合作、和谐的活动氛围,使幼儿树立在同伴中的地位,让他们的自信心和责任感得到增强,也让幼儿的社会性得到良好的发展。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