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永清
摘 要:中等职业教育是一种以自身能力为本、以就业为导向的技术教育。而电子技术应用基础是电子电工类专业一门基础课程,其理论性与操作性都很强。但很多学校和教材为了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适应企业的需求,刻意减少基础理论知识的教学,简单地增加实践课程,从而忽视了理论基础教学的重要性,造成学生到企业后只能做一名合格的流水线工人,对电路设计理论完全不懂。为此文章提出作者的一些浅见,望与大家共同探讨电子技术应用基础课程改革的有效方法与途径。
关键词:中等职业教育;电子技术;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TN04
文献标识码:A
在当前的中等职业教育中,有相当一部分中等职业学校所招收的学生都是在普高招生完成后余下再录到职业学校的。所以他们的基础差,底子薄,理论学习能力不强,如果让他们系统地学习电子专业理论知识,无异于让他们听天书,学生学起来不感兴趣,教师教得也费劲。相当一部分教师干脆就着重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从而忽视了理论基础的重要性。部分学校以培养熟练的操作工人为目标,以为只要学生动手能力强、能吃苦,企业就抢着要,从而变相地提高学校的就业率,打响学校的品牌。殊不知此举乃舍本逐末,虽然在当时是将大部分的学生安排到了工作岗位,但数年后学生却因为只懂操作而不通理论,只能在流水线或者操作车间做一些简单的工作,得不到职务的晋升和自身能力的提高,因而会对学校的教学产生质疑,在社会上对学校造成负面影响。而且在中国代加工产业转移的前提下,许多企业对自身进行了升级改造,由代加工转型为生产厂家,从而对新一代的中职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此看来,深化职业技术教育中的电子应用技术教育改革势在必行。
1.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
改变课程过于重视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而当前的职业教育,其主要目的是为我国的代加工或生产企业提供一大批优秀的流水线工人。为达到目的,各学校不惜重金购买各类实验实训材料,把学生“锁”在实验室里“埋头苦干”。在“二加一”的教学模式下,用大量的练习板促使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大幅度提高,尽快达到企业生产所需要的要求。
我在这几年教学中所教授的部分学生均反馈回这样的信息:没有理论基础,根本看不懂电路板上的各种功能,只知道拿着操作手册,机械地完成工作量。每次企业的内部人才选拔,均因不通理论,白白让机会流失,只能从事流水插件、质检、排线、排料等普通岗位。故课程功能的转变迫在眉睫,我们应当把课程的重点从实际操作放回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位置,讲一部分理论知识就应当用相应的实验配合理解,让模块教学真正达到应有的目的。
2.合理定位学生价值,优化课程结构
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明确要求:根据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对现行课程结构进行调整,调整的主要任务和方向是优化课程结构。那么在现行的职业教育教学中,就应当先给学生未来的价值定好位。依据现有校情,职业教育学校招收的大部分是农村家庭的学生,父母双方至少有一方在外打工,他们仅仅是希望自己的子女不再走“没有文凭,工资低,在外打工看老板脸色,随时有可能被炒鱿鱼”的这条老路,部分家长存在让孩子“学好一门技术,以后能捞碗饭吃”的心态。
那么,学校和教师就应当理解家长的心情,实现学生的愿望,将对学生的定位从操作工人提高到工程师助理、售后维修等中等岗位来培养,将现行的课程结构进行调整,让“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再是一句空话。
3.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
由于电子技术行业更新速度快,教学内容和知识结构的应用性、实践性、创新性及知识更新都跟不上新技术的发展和变化,所以部分学校只能与企业签订订单教学,“企业生产什么,我们就培养什么”,造成知识传授的单一性。学生们一旦换一个公司,就完全不明白产品的原理和功能。而现有教材的内容安排也是不太合理的,部分理论知识比较陈旧,该详的不详,该简的不简,有些内容还在沿袭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的知识,与现代完全脱钩,且安排的实训内容缺少时代需求,现行技术内容很少,甚至完全没有。这造成学生学习难度大,学习兴趣低,学习内容缺少新意,最后产生厌学情绪,使得学生流失率高。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提高了学习兴趣才会有学习的动力。首先,教师在讲授的内容上,要多与生活中的实例或需求相结合,让学生上完课就能完成对本次课程的理解,就算当时不能理解,也能通过实验来加深印象。其次,改变传统的实训方法,建立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实验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升学生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使实验课程成为学生掌握知识的重要阵地。再次,时代在发展,电子技术也在不断地更新,电子专业课教师要多利用寒暑假或其他课余时间,多到合作企业学习,多了解社会需求,不断更新理论和实践知识。最后,教材的选择是非常关键的,电子技术教材的编著要充分体现时代性,对新内容进行补充,对旧知识进行删减。
4.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
在大多数学生心里,对教师的印象就是“三尺讲台,一袭青衣,手舞足蹈,侃侃而谈”,每堂理论课都是在“粉笔+黑板”的模式下完成教学,让学生自己发挥想象力,去理解电流的流向、电压的情况等参数。这样的教学方法已经远远落后了,电流、电压等都是很抽象的概念,学生仅仅通过教材上的电路图和教师的口述,很难理解电路的原理,很难达到课程的教学目标。
为了让学生更容易理解理论知识,可让多媒体教学走进课堂。鼓励教师重新组织、整合课程的教学内容,利用PPT、FLASH等教学软件,使教学更生动、形象,开辟趣味教学新模式。利用动画的非凡表现力,将教学中所涉及的难以实现或表达的电流方向、电压大小等参数,用图文并茂、声像俱佳、动静皆宜的表现形式再现于课堂教学中,让学生的认知过程更加生動、深刻,并拓宽学生的认知、想象和思维,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的凝聚力,提高教学的效果。同时,教师可利用校园网开发电子技术网络教学平台。利用网络资源丰富、方便的优点,建立一个网络学习平台,教师将电子教案、课件、电路等教学资源上传,学生可利用课余时间进行自学,同时还可以通过网络进行自我测试和与任课教师进行交流。
5.改变考核方法与考试制度
在电子技术应用基础的模块教学中,要求每学习完一个项目,学生就要掌握相应的实验和操作技能,整门课程讲完后,则必须掌握全部操作技能。但在现实教学中,部分教师只对学生进行了技能考核或者利用期中、期末考试采用 “一份试卷定成败”的方式。这样的办法非常片面,很容易让学生丧失学习自信。
电子技术应用性强,教师应采取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用能力并重的方法,多方位对学生进行考核。建立弹性化的学分制,将各模块按百分制设置相应学分,这样不仅提供了学生个性发展的条件,也促进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在考核方面,要在考题类型上多下功夫,应以应用性、方案设计题型为主,重点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后对各方面成绩加以综合确定分数。
电子技术应用基础教学模式的改革势在必行,在此我根据自己的一点实践经验提出自己的想法,希望能够引起广大电子电工类专业方面教师的思考,尽快设计出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的课程体系架构,以便利于学生的技能提高和职业发展,为国家的电子信息产业培养出更多符合岗位要求的中等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陈 柳,周 伟.运用多媒体技术优化《电子技术基础》课堂教学[J].高师理科学刊,2008(2).
[2]罗运宇.中职电子技术应用课程的教学思考[J].都市家教(下半月),2015(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