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莉娅+潘海军
【摘 要】计算技能是小学数学最基础、最重要的技能。概念的建立、问题的解决、几何图形公式的推导、简易方程的求解等知识都离不开计算的支撑。但从平时的学习反馈来看,学生的计算能力普遍下降,如计算速度慢、正确率低、书写格式不规范等。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既有主观因素,也有客观因素。文章从兴趣、算理、训練、习惯四方面展开探讨,旨在提高小学生的计算能力。
【关键词】小学生;计算能力;提高策略
计算技能是小学数学最基础、最重要的技能。概念的建立、问题的解决、几何图形公式的推导、简易方程的求解等知识都离不开计算的支撑。新课程标准明确要求“注重发展学生的运算能力”。由此可见,不管从课程标准、学习需求,还是从应试层面来说,都要求学生具备高效快速的计算能力,因为它直接影响学生现在及未来的学习。但现今学生的计算能力呈现出普遍下降的局面,如计算速度慢、正确率低、书写格式不规范等。笔者结合这几年在一线教学的实践,谈谈一些浅薄的看法,以期抛砖引玉。
一、激兴趣,诱发计算需求
作为教师,如何将枯燥乏味的计算转为学生乐此不疲的学习项目,关键在于主动去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并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计算在数学学习中的重要地位,把落脚点放在训练方式上,还要勇于创新。
(一)创新训练方式
单纯地做计算题,学生很容易产生疲倦感。所以,要创新训练方式,变着花样给学生练,让学生对训练的内容有新鲜感,愿意练。口算方面的训练,不妨采取小组开火车、卡片随机抽、你报我答等形式;笔算方面的训练,采取自编计算题、限时笔算、错例小医生、竖式数字谜等形式。为了阶段性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还可以采用小测验的形式,或者改变一下形式——评选“计算小达人”,如周口算小达人、月笔算小能手、校计算红旗手等。实践证明,原本毫无生气、单调枯燥的计算题,经老师巧妙包装后变得可爱和富有生命力。
(二)创新评价方式
一位善于激励的教师,也是一位深受学生喜爱的老师。积极的、正面的评价能让人体验成功感,从而给人带来快乐,帮助其树立自信心。以“争发作业权”为例。迫于课时限制,笔者发现书本上的一些课后计算题量比较多,在课堂上根本来不及完成。有学生提议,把没做完的题目整理打包放在周末练。那谁来发题目和答案呢?正为此纠结时,有学生自告奋勇,愿意为大家服务。笔者想了想,通过家长微信群发作业是个不错的选择,其好处很多:动态了解学生的计算速率和正确率;动态了解学生作业的规范程度;提高家长对计算的重视度,同时还能发动家长帮助老师监督孩子平时练习不能使用计算器。对发作业的学生,笔者也提了一些要求:1. 作业书写字迹清晰、工整;2. 平时作业正确率高。为了鼓励每个学生都能参与进来,笔者采取“竞争上岗”的形式。有些孩子为了争“发作业权”,平时练习更认真了,计算的正确率和速率也有了显著的提高。
二、明算理,保障计算正确
(一)直观操作明算理
在讲解算理前,教师采用实物操作或课件模拟演示等方式,让学生亲身经历探索和发现的过程,让学生在直观、生动、形象的学习活动中感悟、理解算理。
以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有余数的除法》为例,教师创设小明招待客人的情境。
活动一:分苹果,7个苹果3个客人分。
教师让学生们用小棒代替苹果尝试分一分。
师:每个客人可以分到几个?
生:2个。
师:分完了吗?
生:还剩1个。
活动二:分饼干,13块饼干,每人分5块,可以分给几个人?
师:可以分给几个人?
生:分给2个人,还剩3块饼干。
两个活动后,教师让学生尝试用算式表示刚才分的过程。
学生1:
7÷3=2;13÷5=2
学生2:
7÷3=2剩1个;13÷5=2剩3块
学生3:
7÷3=2……1;13÷5=2……3
教师展示三位学生的计算结果并组织学生讨论。学生1的计算,同学们认为结果看不出剩下的数量;学生2的计算,同学们感觉麻烦;最后,大家一致认为学生3的写法最简洁,但是有一个小瑕疵——没有单位。
教师创设的“分有剩余的物品”活动情境,让学生亲身经历了分一分的过程,体验了“有剩余”的生活经历。当老师要求学生用算式表示“分的过程”时,对于学生1的算法,结果没有表示剩余的意思,学生自然而然就会产生疑问。那如何在算式中表示剩余呢?在辨析中,同学们达成了共识——学生3的算法能表示有剩余。有了操作经验的支撑,学生对算理的理解自然水到渠成。
(二)新旧迁移明算理
新旧迁移,指的是学习一个新算理的时候,教师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也就是善于联系旧算理,达到以旧引新,新旧结合,最终实现知识的系统化。
以“分数乘法混合运算”为例。
例题:人心脏跳动的次数随年龄而变化。青少年心跳每分钟约75次,婴儿每分钟心跳的次数比青少年多4/5。婴儿每分钟心跳多少次?
在交流、汇报列式环节,有的学生列成“75+75×4/5”,有的学生列成“75×(1+4/5)”。针对第二种列法,教师追问:“你来说说你的列式理由?”学生说:“看到‘婴儿每分钟心跳的次数比青少年多9/5,我想到‘婴儿的次数应该是青少年的9/5。”教师肯定了学生的想法。
教师随机板书算式:75×(1+4/5)。
师:这道算式,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生:先算加法再算乘法。
师:你是怎么想的?
生:先算“婴儿是青少年的几分之几”,再算“青少年的9/5是多少”。
师:看来分数混合运算也要先算小括号的,再算其他。你由此想到了什么?endprint
生:我发现分数和整数的运算法则是一样的。
教师随机出示两道分数和整数四则混合运算题,让学生进行对比练习。
学生在学习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时候,头脑并不是一张白纸,而是有着非常丰富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经验。如何让学生感悟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解题思路及运算顺序跟整数一样呢?教师采取对比迁移的策略,讓学生在对比中领悟到分数和整数的算理是一样的。
(三)错误辨析明算理
教师在课堂上,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错误,并善于运用错误资源,深入挖掘。笔者有一个小习惯,在批改作业的时候,会把学生的错误,分类记录下来,如抄写错误、算理不明、漏写步骤、知识混淆等。针对错误率低的题目,采取一对一指导或自行解决;针对错误率高的题目,采取全班讲解,具体流程是:先组织讨论,分析错误原因,再让会的学生分享计算方法,最后一起反思从错题中学到了什么。除了老师及时收集整理错题之外,也要求学生备一本错题本,在我班把它叫做“数学日记”,顾名思义,就是让学生每天以写日记的形式,记录每日错题。这样做的好处,给了学生一次重做错题的机会,并分析错误原因,实现一日一反思,一日一收获。由于对错误的重视,学生在做题的时候,逐渐养成了检查、验算的习惯。
三、勤训练,提升计算技能
(一)口算练习,打基础
口算可以说是计算的基础,笔算、估算、四则混合运算、简便计算等都离不开口算。那在口算中什么是基础的基础呢?答案是20以内加减法和表内乘除法。对于教低段的老师来说,务必要高度重视学生这方面的训练,要求学生必须做到人人计算准确而且熟练。
(二)对比练习,巧鉴别
对比练习是将一些易错、易混淆的题目集中在一起让学生练,提高学生对题目的鉴别能力。以简便计算为例。有些题目故意用一些数据来误导学生去使用运算定律,如“12-5/11+6/11”,学生看到5/11与6/11能凑整,于是想也不想就写成“12-(5/11+6/11)”;还如“1.25×32×2.5”,有些学生知道将32拆成“4×8”,但是第二步的时候写成“1.25×8+2.5×4”,这就是乘法分配律和乘法结合律混淆了。有时,我们会发现简便计算其实并不“简便”,原因出在学生在写之前,一是少了“想一想”的环节,二是少了“对比练习”。所以,教师时不时设计一些算式形式差不多的题目让学生练一练,做多了,学生的计算敏感性自然会有所提高。
(三)开放练习,强思维
当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运算技能后,可以安排一些有一定思维容量的开放题,让学生尝试用不同的思维方式来寻求多种解题方法,最后通过师生辨析,找到适合自己的最优方法。
以“商不变性质”为例。学生学习完“商不变性质”后,书本安排了利用“商不变性质”使口算和笔算简便,书本的例题是“120÷15”,具体解法如下:
120÷15
=(120×4)÷(15×4)
=480÷60
=8
根据“商不变性质”的定义是被除数和除数都乘或除以一个相同的数,商不变。而书本的解法只提供了“乘一个相同数”的解法,如果教师照本宣科地教学,那么学生对商不变性质的理解是不深、不全面的,所以,笔者对该例题的解法做了补充。
师:除了同时乘4,还可以同时乘几?
生1:乘2。
生2:乘6。
师:我发现大家选的数都是双数,怎么不选单数呢?如3。
生:如果选3的话,除数15乘3不能凑整。
师:根据“商不变性质”,同时除以一个数也可以,那可以同时除以几?
生短暂思考后,回答:“同时除以3或5”。
接下来,笔者让学生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方法写一写。具体解法如下:
方法1:
120÷15
=(120×2)÷(15×2)
=240÷30
=8
方法2:
120÷15
=(120÷3)÷(15÷3)
=40÷5
=8
方法3:
120÷15
=(120÷5)÷(15÷5)
=24÷3
=8
呈现以上解法后,组织学生说一说:这些方法符合“商不变性质”吗?你喜欢哪个方法?请说说理由。像这样,面对一道题,用多种方法解决是培养学生发散思维、逆向思维、优化思维的最佳途径,也是训练学生主动思考、合理变换的有效方式。
四、严要求,培养计算习惯
(一)严书写,促规范
训练学生书写规范的最佳途径是数学本,数学本由一列列横线组成。在练习的时候,要求学生一列横式只准写一步过程。平时常给学生展示一些优秀学生的作业书写情况,并组织讨论“为什么别人的作业给人整齐、美观的感觉”。对一些书写潦草的学生,严格要求他重写,并教育他错误的题要求改正,如果是书写问题,则全部重写。久而久之,不管是写作业本还是打草稿,学生都不敢马虎对待了。
(二)严检查,练细心
检查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算前校对,如数字、运算符号有无抄错;第二阶段——算后检查,竖式计算有重算法、逆算法,简便计算重点检查算式是否符合运算定律,四则混合运算重点检查运算顺序。
(三)严审题,明思路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是语文老师的口头禅,其实数学学习也同样如此。现在,有很多学生耐心不够、读题不完整、断章取义造成的错误比比皆是。所以,教师首先教育学生:第一,读题时,精神要集中,把每个字、每个词认真读过去;第二,划一划关键处,如“1.75×(1÷4-0.25)×9.9”的口算题,如果仔细观察的话,会发现括号里的计算结果是0,这样可以大大提高计算速度和正确率。除此之外,教师也要以身作则,不管是板书,还是批改作业,都要时刻注重规范书写,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
计算能力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教师长时间的关注和训练,也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运用一些教学策略,既要考虑兴趣的非智力因素,也要落实算理的知识本质,还要注重日常的计算习惯,通过多方的努力,最终使学生的计算能力得到切实的提高。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