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霞+郭华+郁滨赫
摘 要:随着国民生活水平提高,民众对休闲农业项目的需求增加,但市场上的休闲农业项目水平低且同质化严重,导致供需关系呈现出明显的结构化不对称。为满足市民消费者日益增长且多样化的休闲需求,推动休闲农业产业的整体升级,本文在分析休闲农业创新发展理论研究现状的基础上,尝试总结其内涵及分类,并结合天津地区有代表性的休闲农业创新发展实践案例,进一步探索休闲农业未来的创新发展道路。
关键词:休闲农业;创新;实践;天津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DOI 编码:10.3969/j.issn.1006-6500.2018.01.007
Abstract: As the national living standard rising, demand for leisure agriculture projects increased. But the existing leisure agriculture projects were homogeneity. Supply and demand presents obvious structural asymmetry. To satisfy the consumers increasingly diverse demand, and upgrade the leisure agriculture industry,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leisure agriculture innovation and development, we tried to summarize its connotation and classification, and combined with the representative of leisure agriculture in Tianjin, in order to explore the innovative development of leisure agriculture in the future path.
Key words: leisure agriculture; innovation; practice; Tianjin
休闲农业行业是以创新来推动休闲农业产品由低水平供需平衡向高水平供需平衡跃升,因此深化休闲农业创新领域研究,为休闲农业产业升级提供重要的理论基础十分必要。鉴于此,笔者在分析、归纳“休闲农业创新”内涵、分类的基础上,结合天津地区休闲农业创新实践,提出休闲农业未来的创新发展道路,为天津市休闲农业企业和休闲农业管理部门制定政策提供实践参考和决策建议。
1 休闲农业创新相关研究进展
1.1 相关研究进展
由于休闲农业的综合性和关联性,以及创新本身的复杂多样,使得休闲农业创新内涵界定较为困难,休闲农业创新包含“休闲农业”这一基本属性,同时休闲农业本身作為旅游创新的一部分,其创新受“旅游创新”的影响。国内学者对休闲农业内涵的界定有两个主流观点:一种以范子文[1]、张永贵[2]、黄爱萍等[3]、肖君泽[4]为代表,强调休闲农业作为农业生产经营活动的特性;一种以祁黄雄[5]、余美珠和袁书琪[6]、郑辽吉[7]、郭焕成和任国柱[8]等为代表,强调休闲农业的旅游产业特性。本文将结合“农业视角”和“旅游视角”两方面对“休闲农业创新”进行分析。
目前基于农业视角的休闲农业创新直接研究较少。通过对相关数据库的搜索,获得相关文献共两篇。一篇是舒惠国[9]就“大力推进休闲农业创新发展”一题在2012年中国(国际)休闲发展论坛的发言,该文总结了休闲农业在带动农村经济、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传承乡土民俗、改变村容村貌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并提出休闲农业下一步要着力进行创新发展。一篇是张悦西[10]的《休闲农业创新实证研究》,该文提出创新经营管理模式,推进休闲农业科学发展,并以金华茶文化旅游开发与茶馆经营模式创新开展实证研究。两篇文章都强调了休闲农业创新发展的重要性和必然性,前者指明未来的发展方向,后者用实证研究探索发展模式。但两者均未对休闲农业创新的内涵进行分析、总结,在休闲农业创新类型方面强调经营管理模式创新,缺少全面具体的类型划分标准,实证研究仅针对经营管理模式,可参考性、可复制性相对有限。
从20世纪九十年代起国外学者开始从事旅游创新的研究工作,目前已取得丰硕成果,国内对旅游创新的研究虽起步晚,但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主要研究方向为旅游创新的内涵和特征,旅游创新的动力因素和影响因素,旅游创新系统等。综合来看,旅游创新的本质是知识创新在旅游产业外显或物化的结果,其特点为创新范围广泛、倾向于非技术创新、消费者是重要的旅游创新参与主体、可跨区域创新、对外部环境敏感等。国内外学者对旅游创新动力的研究较为全面,包括技术创新、市场供需关系、国家政策引导、创新激励机制、产业融合等外部环境以及企业家精神、企业的人财资源、经济实力、战略目标等。旅游创新系统方面的研究起步相对较晚,Sundbo(2007)明确地提出了“旅游创新系统”,此后国内外学者在旅游创新系统方面进行深入研究,并就“旅游创新系统主体”达成共识,即政府、企业、中介机构、大学、旅游者等[11-15]。
1.2 休闲农业创新概念及内涵
本文在结合“休闲农业”和“旅游创新”的相关研究基础上认为:休闲农业创新是通过构建由政府、企业、研究机构、行业协会和其他服务机构所构成的创新网络,共同推动知识、资本、技术和文化的流动扩散,实现休闲农业的跨边界融合及产业链拓展延伸,最终实现休闲农业的消费方式、服务方式、营销方式、管理方式的革新,推动休闲农业产业的整体升级。主要创新内容包括:(1)商业模式领域。主要是指创新性地将内部资源、外部环境、盈利模式与经营机制等有机结合,不断提升企业自身的盈利性、协调性、价值、风险控制能力、持续发展能力与行业地位等,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休闲农业在商业模式上出现各式各样的创新,主要包括休闲服务提供模式创新、农产品生产模式创新、采购模式创新等,具体体现为:消费者参与服务提供(采摘体验、市民小菜园)、消费者通过互联网参与到服务模式设计(消费者自助服务、自助支付、自助游乐等)、新型营销模式(电子商务、网络平台等)。(2)产业技术领域。休闲农业的产业融合性较强,横跨第一、二、三产业,通过对其它行业引进技术的模仿、消化与吸收,特别是营销、服务、信息等技术创新成果的引进、吸收与消化,实现休闲农业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提供新的休闲产品与服务。产业技术领域是包括农业技术领域以及相关技术领域,农业技术领域主要包括与农业生产相关的立体种养、保鲜储运、农产品深加工等,其它相关领域主要包括电子商务、循环经济、物联网技术等。(3)创意设计领域。创意设计领域是休闲农业创新创业领域的关键环节,是价值链增值的重要环节,主要包括创意构思形成、休闲项目策划、规划设计、产品包装设计以及产生新的休闲产品与服务等组成的活动过程。endprint
2 天津休闲农业创新实践
2.1 商业模式领域
互联网+时代众多休闲农业企业通过创造并传递给消费者“体验价值”或预先收取费用等方式,改变传统生产销售的商业模式。例如:天津西青区第六埠的“市民小菜园”,将土地分成若干小型种植场地,出租给有兴趣的家庭或个人,租户可以利用互联网平台,在电脑终端了解自己菜园蔬果的种植和采摘情况。静海多兴庄园利用自己研发的客户端,为园区会员提供一对一个性化产品设计,园区果蔬配送会结合时令更替和会员的饮食习惯不断变化。除此之外,其他天津地区的众多园区利用腾迅、微信公众号、APP技术开发营销平台,吸纳潜在消费者;宝坻区晶宝温泉农庄、东丽区的无瑕生态园、武清区的君利农业生态园等利用网络支付手段提高服务效率。
2.2 产业技术领域
休闲农业企业通过学习、消化一、二、三产业的技术成果,实现休闲农业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提供新的休闲产品与服务。天津滨城龙达集团通过技术研发和技术引进,形成种苗育种、加工配送、旅游观光、绿色餐饮、会议培训互为资源、互为循环的一、二、三全产业链发展的“龙达模式”,成为天津市休闲农业发展的典型代表。天津市滨海新区清华庄园的婚庆主题园,将婚庆服务、信鸽驯养与休闲农庄相结合,形成新的产业链条,市场反响异常火爆。西青区精武华盛绿能光伏农业科技产业园利用光伏技术开展茶叶种植,采用“前店后厂”模式,将采摘的新茶进行现场加工、包装、销售,结合采茶体验及品茶鉴茶活动进行运营,在“南果北种”模式极为普遍的休闲农业领域,率先培育“北茶”,形成自己的独特性。
2.3 创意设计领域
创意设计领域侧重智力密集型发展模式,针对地区的差异性,立足资源整合,利用创造力对休闲农业產业链的各个环节进行功能优化,提升休闲农业发展档次。主要有以下类型。
(1)对农产品本身形态进行创新,通过改变农作物、农产品原有物理结构、外观形状与大小,以实现吸引游客关注、延长农作物价值链、提高农产品附加值的方法[16]。例如天津宝坻区大钟庄镇牛庄子村葫芦文化主题公园,推出以葫芦工艺品和艺术品为核心的葫芦博物馆,将葫芦创意展示、葫芦主题餐饮等新鲜设计融入乡村旅游,成为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新亮点。
(2)利用农副产品和废弃物,改变农产品传统的食用功能和传统用途,使得普通农产品变成商品、纪念品,甚至成为艺术品,提高其附加值[16]。例如:大港妇联指导农家乐经营者创作的蛋壳画、秸秆画等。
(3)通过改变原有农业资源或产品主要常规用途或目的,达到提升农业资源综合效益和附加值[16]。例如宝坻区口东街道鲁文庄村充分利用地域生态优势,在现有基础上通过创意设计、文化植入和技术支撑,打造宝坻稻田画景观,引领渔稻产业发展,极大提升产业附加值,增进产业规模效应和文化价值。
(4)与节庆文化相结合,以农事体验节、农产品主题节庆等形式投放市场。例如2015年举办天津农事体验节,通过整合天津地区的节庆资源,培育出具有可复制、可推广的休闲农业节庆品牌。
3 休闲农业未来创新发展建议
3.1 不断创新商业模式
休闲农业创新发展应将“大数据”和“互联网+”为代表的先进技术向休闲农业渗透融合,借助于信息化等力量实现网络链接,缩短供求双方之间的距离,实现网络营销创新、在线租赁托管、电子商务、体验经济等多业态融合发展。按照天津市农委大力推进“物联网+、电商网+、信息网+”三网联动工程要求,在天津地区选择有条件的园区(企业),积极筹划物联网+休闲农业、电商网+休闲农业、信息网+休闲农业推广应用,提升休闲农业的生产经营和服务管理水平,促进信息化带动休闲农业现代化。并积极推动休闲农业企业与互联网公司合作,借助腾讯、阿里巴巴、京东、美团等平台,推动天津休闲农业企业不断改进营销水平,创新商业模式,提升经营效益。
3.2 构建休闲农业创新公共服务平台
加强休闲农业组织平台建设,强化天津市休闲农业协会平台建设,依托行业协会提供创业辅导、政策咨询等有针对性的培训项目,并将休闲农业创新创业培训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加强休闲农业信息平台建设,建立集休闲农业信息服务、管理咨询、营销推介、虚拟展示为一体的天津市休闲农业网站,提高休闲农业信息入户率,拓展网站在引领行业发展上的作用,为天津市休闲农业发展营造良好氛围。加强休闲农业研究平台建设,组建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研究中心,以加快系统改造和要素组合,推动产业开发和科技创新协调并举、良性发展;加强休闲农业中介平台建设,采取各种政策措施吸引旅游、金融、咨询、广告策划、信息技术等第三方中介服务机构,建立休闲农业中介平台,为系统创新直接提供服务支持,全面提高创新创业的效率。
3.3 加大创新人才培养力度
休闲农业是三次产业融合的综合性产业,对人才的需求是多元化的,不仅仅需要农、林、牧、副、渔等专业的人才,还需要经济管理、设备研发、物流服务、金融服务、农业旅游资源开发与管理、信息技术、生产销售、法律、文化宣传推广等方面的创新人才。未来急需培养与吸收各种人才到天津休闲农业创新体系中来。建议采取下列措施:(1)扩大天津休闲农业创新人才规模,加强吸引人才的软硬件环境构建,为服务天津休闲农业创新构建的专业人才开设人才引进“绿色通道”;(2)培养与聚集对天津休闲农业创新起主导作用的领军人物,发挥他们在攻克重大技术创新项目的智力优势,进一步提升天津休闲农业企业创新创业能力,构建一批创新团队;(3)针对休闲农业服务水平低、服务意识差等问题,企业人才培养要与高校专业建设对接,实行订单式培养。同时要完善休闲农业基础设施、改善休闲农业工作环境等保障制度,集中有限财力用于人才福利的改善。
3.4 以多聚集区发展模式提升创新能力
目前天津地区的休闲农业发展,呈现出单个休闲农业企业多点分布、九条精品线路串联互助、以及休闲农业项目聚集区区域共赢的良好局面。但是目前的产业规模小,产业链条发展不够完善;各休闲农业企业衔接不紧密,企业之间互相交流、互通信息、互相配套或共用试验平台较少,没有形成产业集群发展;且经营项目同质性较高,没有形成差别化竞争的发展态势。因此,政府主管部门及行业协会,应发挥自身优势,制定天津地区的休闲农业创新发展规划,搭建政府、协会、企业交流平台,鼓励休闲农业园区间共建、共用配套基础设施,休闲项目互补、客源共享等,逐步形成布局明确、功能完备、协调配套、共同发展的现代休闲农业特色优势产业集群,引领优秀休闲农业企业构筑行业创新发展的产业链,并向上下游拓展延伸,从而将孤立的创意元素组合起来,充分发挥聚集区的优势。endprint
参考文献:
[1]范子文.日本发展都市农业的做法和经验[J].中国农村观察,1997(6): 60-64.
[2]张永贵.都市郊区兴起休闲农业[J].经济与信息,1998(6):40-41.
[3]黄爱萍,郑少泉,陈雅英.台湾发展休闲农业对大陆当前农业结构调整的启示[J].福建农业科技,2000(6):28-29.
[4]肖君泽.发展休闲农业开发和拓展农业功能[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9,30(4):453-456.
[5]祁黄雄.福建发展旅游业的思路[J].国土经济1997(3):20-22
[6]余美珠,袁书琪.观光农业旅游开发模式及开发对策初探[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6):62-67.
[7]郑辽吉.辽东山区观光农业开发研究[J].社会科学家, 2005(Z2):202-203.
[8]郭焕成,任国柱.我国休闲农业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7(1):66-71.
[9]舒惠国.大力推进休闲农业创新发展[J].小康,2013(1):75.
[10]张悦西.休闲农业创新实证研究[J].中国乡镇企业,2013(3):36-40.
[11]郭峦.国内外旅游创新研究综述[J].创新,2012,38(2):47-51.
[12]郭峦.旅游创新的概念、特征和类型[J].商业研究, 2011(12):181-186.
[13]ANNE-METTE H. Innovation patterns in sustainable tourism—An analytical typology[J]. Tourism management,1997(18):35-41.
[14]ANNE-METTE H.Repairing innovation defectiveness in tourism[J].Tourism management,2002,23(5):465-474.
[15]KLAUS W.Product improvement or innovation:what is the key to success in tourism[C]//Paris:OECD,2006.
[16]范子文,任衛娜. “中国创意农业 (北京) 发展论坛”综述[J]. 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学报,2010, 24(1) :21-2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