佚名
糖耐量减低以往称无症状糖尿病、糖尿病前期,又称葡萄糖耐量减低。当受检者的血糖高于正常但还不能被诊断为糖尿病时,需进行葡萄糖耐量检查(OGTT)。正常人服用一定量葡萄糖后,血糖先升高,但经过一定时间后,人体即将葡萄糖合成糖原加以贮存,血糖即恢复到空腹水平。如果服用一定量葡萄糖后,间隔一定时间测定血糖及尿糖,观察给糖前后血糖濃度的变化,就能借以推知胰岛素分泌情况。受检者在清晨空腹口服75g葡萄糖(或二两馒头)后2小时,其血糖值如果小于7.8毫摩尔/升为正常,如果介于7.8~11.1毫摩尔/升之间为糖耐量减低,如果大于11.1毫摩尔/升则考虑为糖尿病。由此可见,糖耐量减低是介于正常人与糖尿病病人之间的一个中间阶段。糖耐量减低者没有任何临床症状,大多是在进行健康体检时被发现的。
据统计,随访200例伴有糖耐量异常者,在5年内发生糖尿病的危险比正常人高出22倍,10年内如未经科学的医学干预,90%会发展为糖尿病。如经积极、科学干预,就会有很多糖耐量异常者不转为糖尿病,其中很大部分更可转为正常人。
可见,糖耐量减低提示糖尿病的前期,但也可见于其他疾病引起的糖代谢异常。如急慢性肝病,当肝脏储存糖原的能力降低,肝脏不能充分摄取葡萄糖并将其转化为肝糖原,使餐后血糖升高,就会引起糖耐量曲线异常。在感染等应激情况下,交感神经兴奋,使肝糖原分解,糖原异生增多也会引起应激性高血糖与耐量异常。临床发现糖耐量减低时,并非都是糖尿病,故不可轻易下“糖耐量减低就是糖尿病”的结论。
虽然糖耐量减低不意味着患了糖尿病,但要比正常人易发生糖尿病,应引起高度警惕。为防止糖耐量减低向糖尿病发展,应采取干预治疗。
1.早检查、早预防、早治疗。早防早治非常重要,一方面可阻断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发生发展,另一方面可减少治疗成本,实现糖尿病人长寿和高质量生活的目标。糖尿病早期阶段特别是肥胖病人80%以上有高胰岛素血症即胰岛素抵抗,就可诊断为“代谢综合征”;“代谢综合征”虽不一定是糖尿病人,但发展成2型糖尿病的危险会增加5—8倍。
2.糖耐量异常者应进一步明确病因,同时做系统的胰岛功能检查,即对胰岛中的A细胞、B细胞、D细胞、pp细胞在内的4种细胞进行系统检测,这样才可确定糖耐量异常的发病原因。同时要进一步系统检查眼、心、脑、肾、肝、血管、神经等,以便发现早期并发症。尽早进行科学、正规、系统的医学干预,具体措施是采取“保护胰岛细胞综合疗法”,使早期受损的胰岛细胞得以休息继而得到不同程度修复。
这样,代谢紊乱状态就会转为正常,不仅可以阻断糖尿病发生发展的因果锁链,还可大大地减低心脑血管疾病、肿瘤、痛风等其他疾病的发病风险。
3.采取科学的生活方式,即科学饮食和合理运动,这对防治糖尿病有重要作用。要改变多吃“三高”(高蛋白、高脂肪、高热量)食品的习惯,多吃一些食物生糖指数低、高膳食纤维的食物,如燕麦、全谷粗面包、豆类、青苹果、海带等。
运动也是防治糖尿病的重要方法之一。你可选择餐后半小时散步这些小强度的有氧运动,每日3次,每次半小时至1小时。有氧运动对增强胰岛素受体的敏感性、改善血液循环、氧化脂肪、减轻体重等有重要作用。
典型病例:黄某,女,63岁,患者因口干、多饮、乏力1年,来本院做糖耐量试验,显示糖耐量减低(空腹血糖5.4mmol/L,餐后2小时血糖8.9mmol/L),经本院及时给予了科学、系统的医学干预,包括药物和饮食、运动等综合方法后,糖耐量试验已明显改善,基本处于正常范围。完全停用口服降糖药物后,仅靠饮食、运动疗法控制血糖,糖耐量试验进一步改善,完全处于正常范围。同年11月再次复查糖耐量,显示空腹血糖5.2mmol/L,餐后2小时血糖7.21mmol/L,表明经两年综合的科学干预,患者已从糖耐量减低人群转为正常人。
总之,糖耐量减低者,既不要麻痹大意,也不要过分悲观,应以良好的心态正确对待,予以正确的运动和饮食治疗,采取有较强针对性的科学干预,可以有效地降低糖尿病发生率,使其中很大部分糖耐量减低人群不转为糖尿病,成为一生与糖尿病无缘的健康人群。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