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万别只做“半套”共情

2018-01-25 16:40大J
婚姻与家庭·性情读本 2018年1期
关键词:共情模具玩儿

大J

周末,我带着女儿小D在公园里挖沙。这时,一个小男孩跑过来,把手伸向模具,似乎也想和小D一起玩儿。小D一把揽过模具,说:“这是我的,你要玩儿的话,要经过我同意。”男孩一听,顿时大哭起来。

这时,男孩的妈妈走了过来,说:“我知道你很伤心,因为你也想玩儿她的模具。”男孩边哭边喊:“我也要玩儿!”这位妈妈一个劲儿地对男孩说:“我知道你非常难过,因为你太想玩儿这个玩具了。你不要乱叫,因为妹妹并不知道你想玩儿,你要好好说。”

我刚要说话,就见这位妈妈对小D说,“妹妹,你看,哥哥很喜欢你的玩具,你和他一起玩儿好吗?”小D想了几秒,拿出几个模具给了她。这位妈妈松了口气,把模具递给男孩,“你看,妹妹和你分享了,你不要哭了哦。”

没玩儿多久,男孩就没兴趣了,于是母子俩离开了。我问小D:“你刚才愿意把你的模具给那个哥哥吗?”“不愿意!” “嗯,這是小D的玩具,小D有权决定是否分享。那你后来为什么给了他呢?”“因为哥哥一直在哭啊。”“嗯,哥哥很难受,所以小D才分享了?”“是啊,一起玩儿挺好的,而且哥哥可以不哭。”“嗯,玩具是小D的,分享或不分享,小D可以自己决定。如果下次我们再遇到这样的情况,你真的不愿意分享,你可以怎么做呢?” 我把问题抛给了小D,然后一起讨论下次还可以怎么办。

“共情”,是越来越多的父母都掌握的育儿方法,当孩子有负面情绪时,我们可以说出孩子正在经历的情绪状态,“我知道,你很生气、难过、沮丧、愤怒”。当孩子感受到有人懂他,的确更容易平静下来。但很多父母的“共情”在孩子情绪平复后就结束了,以为让孩子不再哭闹就是共情的目的,却忽略了这之后的过程才是“共情”真正重要的部分。

“共情”的作用不仅仅是让孩子情绪平复,更是通过父母的引导,让孩子学会如何了解自己的情绪,进而学会体察他人的情绪,理解他人的立场。“共情”应该是双向的,但很多父母在实际使用中,却只做“半套”—理解孩子的情绪,却没教会孩子如何理解别人的情绪。就像公园里遇到的男孩妈妈,她在帮儿子认识到自己“难过”的情绪后,更好的方式是告诉孩子“这是妹妹的玩具,她有权利来决定是否给你玩儿。你想玩儿的话,需要自己想想,该如何对她说。”然而,她做的却是“请求别人配合”,帮助孩子“改变情境设定”,从而迅速让孩子停止哭闹。这样做很容易让孩子产生“别人就该理解我”的心理,却剥夺了他去理解别人的机会。一旦自己的需求没有被满足,就会有“全世界都欠我”的感觉。

因此,千万别忘了,使用“共情”让孩子情绪平复后,真正的教育才开始。当孩子平静下来后,我们要趁热打铁帮助孩子回顾一下刚刚发生了什么。我每次给小D做回顾时都会用讲故事的方式,一般包含3个部分:发生了什么,你的情绪怎样;后来你是如何平静下来的;下次遇到类似问题你该怎么做。这样的回顾让孩子明白自己的情绪,也知道这些情绪是正常的,同时也学会了换位思考去理解对方。

当孩子慢慢接触社会后,类似的场景会有很多,千万不要满足于哄孩子不哭就好了,而是教给孩子,以后妈妈不在你身边了,没人哄你了,当你遇到自己的情绪问题该怎么做。这才是我们使用“共情”的真正意义所在。

有些路,尽管很难,但一定让孩子自己走;有些情绪,尽管很痛,也要让孩子自己去察觉。幸运的是,现在他们还小,我们可以用爱陪同他们一起成长。

猜你喜欢
共情模具玩儿
共情疲劳
发现高潜人才:共情与谦卑
玩儿
色彩玩儿起来
人们为什么不想感同身受
模具部
核燃料环形芯体压烧模具的设计
核燃料环形芯体压烧模具的设计
不科学的安慰会伤人
意外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