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仁芝
摘 要:当代大学生是民族的未来与国家的希望,对他们进行爱国主义和“三观”教育关乎国家的前途和民族的命运。当代大学生呈现主流爱国、理想信念和道德观念多元、“三观”混乱甚至缺失等现状。文章在内涵解读、意义阐释的基础上,探讨向当代大学生弘扬爱国主义与“三观”教育的方法与策略,以增强当代大学生爱国主义与“三观”教育的时代性和实效性。
关键词:爱国主义;“三观”教育;当代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爱国主义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祖国最深厚的感情”,它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民族性,不同阶段、不同时期爱国的具体内容和形式有所不同。我们今天讲的爱国主义已经赋予了凝聚人心、鼓舞士气和团结最大多数人的新内涵,就是要让大多数人热爱我们的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积极投身于现代化建设。
习近平强调爱国主义是中国梦的基石,他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指出:“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这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三观”是指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三观”教育是对一个人的世界观教育、人生观教育和价值观教育,进而使人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品行。大学阶段是一个人“三观”形成和稳定的关键时期,也是一个人人格品质形成和稳定的关键时期,大学生的健康成长需要正确的价值取向和良好的素质教养。当代大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和困难、产生的各种矛盾和困惑,从某种程度上来讲都可以归属于“三观”问题。爱国主义与“三观”教育从实质上来讲是相通的、一致的,旨在培育“四有”好青年,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向当代大学生弘扬爱国主义与“三观”教育也是高校德育工作义不容辞的责任。
一、 向当代大学生弘扬爱国主义与“三观”教育的意义
1.有利于培養“四有”青年
当代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如果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不正确或者偏离,祖国的未来将有可能让人失望。向当代大学生弘扬爱国主义与“三观”教育的目的在于端正大学生的思想,减少陈旧腐朽、消极错误的思想对大学生造成的不良影响,培育出有理想、有道德、有纪律、有文化的“四有青年”。然而,当代大学生深受西方思潮、激进文化的影响,产生个人主义、功利主义、拜金主义、盲目的西方崇拜等。如果国家和高校不予以纠正和引导,后果将是难以想象和承担的。因此,高校亟须对当代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与“三观”教育,帮助他们树立爱国意识与正确的“三观”,培养具有爱国情怀的“四有”青年,让其真正成为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2.有利于提高当代大学生的民族自尊心与自信心
现实社会存在不少消极甚至充满负能量的人,他们极为崇拜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认为西方的一切都要远远优于中国,中国无法与西方相匹敌,社会主义终究无法在世界上生存,这对国人的民族自尊心与民族自豪感产生了极大的负面影响。实际上,中国已经迅速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综合国力和实力也在不断地增强,中国在国际舞台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甚至许多西方发达国家正在寻求与我国建立合作关系,以此来维持自身的发展。对于每个人来说,国家是个人存在的基础,为个人提供住所、饮食等生存资料,为每个人提供发展的机会和空间。每个大学生都应该热爱自己的国家,因为国家的稳定团结和强大是我们存在在这个社会上的一个重要的条件,没有什么比一个强大的祖国更让人骄傲和自豪的了。当代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对当代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与“三观”教育,能够帮助大学生更清楚地了解和认识我们伟大的祖国和社会主义,体会其优越性和独特性,成为自觉拥护中国共产党、拥护社会主义的好公民,提高大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能够激发当代大学生努力进取、立志为国的情感,有利于维护民族的团结、国家的稳定,抵制不良外来文化的入侵和冲击,进而为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伟大的中国梦而奋斗。
3.有利于塑造当代大学生健全的人格
大学阶段是一个人人格品质形成和稳定的关键时期,大学生的健康成长需要健全的人格。健全的人格是知、情、意三方面的协调发展,其标准主要表现在良好的情绪调控,正确的自我意识,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积极向上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谐的人际关系,良好的社会适应,等等。培养当代大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就是培养他们健全的、优秀的人格,主要包括责任感和服务意识、诚信与感恩意识;包括合理的知识结构和不断拼搏的学习精神;也包括综合素质,如创新和实践能力、交往沟通能力、抗挫折能力等。这些健全的、优秀的人格的培养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贯穿于当代大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的每一个细节当中,时刻强化大学生积极的生活态度,固化大学生好的行为习惯。
4.有利于构建和谐校园
学校如同一个小社会,构建和谐社会从构建和谐校园开始。当代大学生各方面条件比较优越,他们的个性比较突出,性格较为张扬,很容易表现自我。如果没有正确的“三观”做指引,没有服务集体、贡献他人的态度和意识,很难在大学人际关系中处理好宿舍关系、同学关系和师生关系等,在学习中很容易浅尝辄止,遇难而退,投机取巧等,在工作中很容易拈轻怕重、虎头蛇尾、拖拉应付等,在生活中很容易贪图享乐、盲目攀比、制造不和谐声音,甚至产生安全隐患等。只有拥有正确的“三观”和爱国、爱校的意识,才能自觉维护校园的安全稳定和和谐文明,才能端正自己的言行举止,形成优良的环境和氛围,从而为构建和谐校园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当代大学生爱国主义与“三观”教育面临的现状与问题
1.有强烈的爱国热情,但缺乏坚定的政治方向
爱国主义是当代大学生追求的主流思想。绝大多数的大学生都热爱自己的祖国和家乡,都热爱生养自己的地方,都有一个大学梦,都发誓一定要好好学习、努力锻炼,不断成长,毕业后为祖国、为人民、为家乡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和力量。然而,在现实条件下,我们也必须清楚地看到,不少当代大学生容易满足和安于现状,陶醉和享受现如今优越的物质和生活条件,爱国意识淡薄,在文化自觉、文化自信、理性爱国等方面的意识和行为还远远不够,在服饰、日用品等方面都认为国外的好,严重缺乏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爱国热情与政治觉悟、理性思维、消费观念等出现严重不一致的现象。endprint
2.理想信念和道德观念趋向多元化,也就是“三观”多元化
随着经济和社会改革的深入发展,高等教育也从“精英化”向“大众化”发展和迈进,多元化的趋势和意识也在增强。其中包含许多主流的、和谐的、先进的文化和思想,但不乏一些落后的、消极的甚至错误的思想,“三观”呈现多元化。当代大学生不再以单一的眼光去看待社会现象和现实问题,而是多角度地进行分析和评价,有的甚至是不假思索地盲目随从,这些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思想认识尚未形成和稳定的大学生们,造成了部分当代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或迷茫或模糊或摇摆不定。
此外,西方崇拜、非主流价值观也影响着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冲击着他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和认知。许多大学生只在乎与自身利益相挂钩的东西,而不考虑社会价值的得失,从而失去了精神支撑,变得思想颓废、诚信缺失,所谓的理想与爱国也随之荡然无存。
3.意识和行为存在脱节现象
当代大学生在爱国和“三观”方面一些好的想法往往没有转化为实际的行为,想法与实际有出入,意识和行为相脱节。具体到某个行为和事件上,许多大学生能够意识和判断其是不是爱国和正确的“三观”行为或事件,但最终许多都因各种各样的现实原因没能将其付诸实践和行动;能够理解为祖国、为人民服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但在爱国情怀和“三观”的践行过程中很容易因为外界的影响和冲击,产生动摇或偏离。马克思曾说过:“人是由思想和行动构成的,不见诸行动的思想,只不过是人的影子;不受思想指导和推崇的行动,只不过是行尸走肉——没有灵魂的躯体。”好的思想、好的意识,如果没有结合实际,去执行、去实践、去落实,最终也是枉然。当代大学生只有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积极、主动地实践,才能积累爱国主义和“三观”方面的实践经验,才能发自内心地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爱国情怀。
4.网络环境造成“三观”的严重混乱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网络已经成为大学生获取资料和信息、进行交流和购物的最佳平台,许多大学生通过网络进行自主学习、实习实践、休闲娱乐等。网络为当代大学生带来海量资讯和诸多便利的同时,一并带来了大量的暴、黄、赌、毒、骗等垃圾。网络垃圾带来了某些观念和价值的相互矛盾和冲突,一些西方敌对势力企图通过网络渗透别有用心的价值理念和文化思想。大学阶段正是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对网络的认识能力不足,自控能力不够,在网络面前很难做到趋利避害、收放自如,这给当代大学生带来了不少负面影响和后果,不少大学生沉迷于网络游戏,沉迷于虚拟世界无法自拔,精神恍惚,不务正业,其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慢慢受到腐化和侵蚀,变得模糊混乱甚至缺失。
三、向当代大学生弘扬爱国主义与“三观”教育的对策
1.通过网络新媒体进行教育
随着网络新媒体技术的发展,网络成为人们的生活元素,并得到了广泛的普及。当代大学生是网络最忠实的爱好者和追求者,通过一部智能手机就可以畅通无阻地实现网上购物和冲浪。网络真实地走进当代大学生的日常生活,正在影响和改变着当代大学生的社交方式和言行举止。高校要深入开展本校学生网络使用现状的调查,针对调查结果进行改革和完善,重点关注校园网的网络建设和安全管理,净化网络环境,传播网络文明。积极倡导“文明、健康、绿色、诚信”上网,依托网络资源开展积极向上、健康和谐、充满正能量的校园品牌文化和校内外实践活动,以此减少大学生接触错误思想、产生错误观念的机会,让当代大学生通过接触网络,潜移默化地习得爱国主义与“三观”教育的文化和内容,提高网络教育的实效性和针对性。这种利用网络潜移默化的教育方式当代大学生也很容易接受和认可,进而能够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纠正自己的错误行为。
2.发挥思想政治课程的作用
大学是培养思想道德的最佳场所,一个人在大学如果培养不了高尚品质,那么今后就很难再高尚起来。思想政治课是大学阶段的必修课,课堂上除了理论知识,还应穿插很多鲜活的爱国主义教育的范例、丰富的“三观”教育的素材。通过思想政治课教育,学生可以了解到更多的时事政治,学习到更多的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而爱国主义、“三观”教育恰恰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精神内涵。国家和高校应该将爱国主义与“三观”教育列入思想政治课本当中,增加爱国主义与“三观”教育的章节和内容,教师应该加强在这方面的教学准备工作和知识素养,注重实践教学,延伸课堂教学等,同时以身作则发挥榜样和示范作用,让学生在爱国主义和“三观”相关知识的理论与实践中成长成才。
3.注重校内外实践活动
实践是当代大学生将自身所学知识进行实际应用的重要过程,爱国主义与“三观”教育的培育也十分看重应用和实践的过程。爱国不只是党和政府、国家领导人的事情,也不只是爱国人士的事情,其与每一位大学生甚至每一个人都紧密相关,不能让大学生空喊爱国口号,需要让大学生在实际行动中深化爱国意识,塑造和养成正确的“三观”。一方面,高校可以策划相关主题的校內外实践活动,校内可以依托重大节假日、国内外时事热点、升旗仪式、主题班会、品牌文化等,潜移默化地塑造和熏陶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正确的“三观”。校外可以依托爱国主义实习实践基地、志愿服务活动、科技文化下乡等,让学生们接触和感受爱国场景,培养锻炼服务和奉献意识。另一方面,爱国主义和“三观”教育不是孤立的、深不可测的事情,爱国主义和“三观”教育可以具体化、生活化、细节化,实际上只要我们用心去设计和策划,在校大学生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或多或少都可以融入爱国主义和“三观”教育的思想和内容。大学生对自己的学校、班级、宿舍的热爱和认同,对学习、对工作的努力追求,这些都可以进行引导和深化,进而都可以看作是爱国主义的一种表现。
4.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必须抓好理想信念教育,人民有信仰,国家才有希望。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可以发挥道德模范的榜样示范和引领作用,如定期开展“学雷锋、做好事”“寻找我身边的感动”等系列活动,自觉接受、模仿和习得榜样的力量。开展深入学习党的十九大报告精神,十九大对广大青年提出了更高、更具体的希望和要求,可以结合十九大学习的心得体会,让学生们审视和重新设计自己的学习目标、理想和计划,进一步积攒努力学习、锐意进取的力量和激情。同时还可以依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培育,增强大学生的大局意识、服务意识和集体意识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要让学生学习理解这些知识内容,在生活中努力践行,增强爱国主义,形成正确的“三观”。
参考文献:
[1]孙祥军.新形势下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的主要问题及应对措施[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5):71-73.
[2]王雯姝,邓 晖.全球化背景下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研究的主要视阈[J].思想教育研究,2011(10): 69-73.
[3]张励仁.大学生“三观”教育系统建构探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3(26):18-19,22.
[4]丁养东.对青年学生进行“三观”教育的思考[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6(2):29-31.
[5]栾颖娜,姜海洋.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挑战与对策[J].学理论,2010(4):187-188.
[6]何 伟.加强当代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J].教育界(高等教育研究),2011(4):11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