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晓梅,卜娜娜
(1.中华女子学院 女性学系,北京 100101;2.中央民族大学 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北京 100081)
中外女性/性别研究交流广泛,在妇女发展项目及学术上的交流使女性/性别研究进一步发展,也带动了相关领域国外书籍的翻译出版;国内诸多高校开设女性/性别研究相关课程,相关领域研究逐渐增多,也促使着各领域内的学者翻译相关书籍;国家对女性/性别研究的支持,推动全社会进一步形成尊重妇女、保护儿童的良好氛围,为女性群体带来政策等方面的改善。本文主要梳理1995年后出版的女性/性别翻译书籍,旨在为中国女性/性别研究者提供了解国外性别研究发展现状的可靠依据,也为中国女性/性别理论与女性学科的发展提供重要参考。
本文共统计了中华女子学院中国女性图书馆1980—2014年出版的398本女性外文翻译书籍,其中1980—1994年57本,1995—2014年341本。按照图书馆分类分为以下12类:(1)妇女/社会性别理论(2)妇女史(3)女性社会学/社会工作(4)女性与教育(5)婚恋与家庭(6)女性参与公共事务(7)女性与就业(8)女性与权益(9)女性与健康(10)女性与文学艺术(11)女性与宗教(12)性别与传媒。因1980—1995年间的书籍较少,本文主要对1995—2014年出版的书籍进行研究。1995年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在中国北京召开,一是会议通过了《北京宣言》和《行动纲领》,促进了社会性别理论的发展,女性/性别研究受到高度重视,各学科及政府部门都积极鼓励妇女研究的开展;二是中国在接收国际组织和基金会的资助时需要了解世界各国的妇女状况,“社会性别”这一概念在中国各类妇女组织和活动中获得较为广泛的传播;三是女性学科不断发展,1998年北京大学社会学硕士方向中设立女性学方向,2006年中华女子学院开始招收女性学专业本科生,北京师范大学、天津师范大学等高校也开设了女性/性别研究相关课程,国外女性书籍翻译出版量开始上升。
(一)1995—2014年女性/性别外文翻译书籍概况
1995—2014年翻译出版的341本女性/性别书籍:妇女/社会性别理论(46本,13.5%)、妇女史(61本,17.9%)、女性社会学/社会工作(51本,15%)、女性与教育(4本,1.2%)、婚恋与家庭(52本,15.2%)、女性参与公共事务(4本,1.2%)、女性与就业(9本,2.6%)、女性与权益(42本,12.3%)、女性与健康(24本,7.0%)、女性与文学艺术(34本,10%)、女性与宗教(8本,2.3%)、性别与传媒(6本,1.8%)。
表1 1995—2014年翻译出版书籍种类及所占比例(%)
各类女性翻译书籍数量上所占比例不同。妇女/社会性别理论、妇女史、女性社会学、婚恋与家庭及女性与权益方面书籍所占比例较高,分别为13.5%、17.9%、15.0%、15.2%及12.3%。女性与教育、女性参与公共事务均仅占1.2%,女性与宗教、性别与传媒方面的书籍所占比例也较低,分别占2.4%与1.8%。妇女史类翻译书籍数量最多,是中外女性/性别研究关注的重点,中国妇女研究的起点也是从中国妇女运动史开始。
(二)1995年前后女性/性别外文翻译书籍比较
1980—1994年间女性外文翻译书籍出版数量较少,仅57本,占全部统计书籍398本的13.9%。其中妇女/社会性别理论空缺、妇女史33本、女性社会学/社会工作4本、女性与教育空缺、婚恋与家庭13本、女性参与公共事务空缺、女性与就业空缺、女性与权益4本、女性与健康1本、女性与文学艺术1本、女性与宗教1本、性别与传媒空缺。
1980—1994年出版的女性外文翻译书籍集中在妇女史、婚恋与家庭等传统女性问题研究上,女性社会学也有所涉及,而女性与教育、女性与就业、女性与宗教、性别与传媒等新兴研究领域几乎没有涉及。相比于1980—1994年,1995年成为女性/性别外文翻译书籍出版数量和种类的分水岭。1995年以后出版的女性外文书籍数量增多,覆盖范围更广,书籍种类不仅包括传统的女性研究领域,也包括新兴的女性研究领域,对女性问题的研究更加细化与具体。
国际妇女运动的发展使妇女问题受到广泛关注,女性问题成为全球共同议题。20世纪八九十年代第三次妇女运动浪潮使女权主义者更注重不同领域女性群体的差异,对女性问题的研究更加深入和多元,我国女性外文书籍也更加丰富多彩。在第三次妇女运动发展浪潮的影响下,国内女性问题的关注度不断提高,国外更多相关书籍被翻译出版。
(一)梳理不同时期妇女史翻译书籍
妇女史类书籍共61本,其中杰出女性研究29本,妇女运动史10本和妇女生活史22本。妇女运动史主要阐述女权主义运动发展历史,如《女权主义简史》。妇女生活史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一是不同地区、时期内妇女生活历史,如《第四等级——欧洲中世纪妇女史》,描述了中世纪欧洲不同阶层、地区女性的生活状况和社会地位[1]3—5;二是世界妇女史综述,如《世界妇女史(下)》;三是通过对某一时期内女性的研究反映这段时期内女性生活和社会性别文化,如《姐妹们与陌生人——上海棉纱厂女工1919—1949》等。
杰出女性研究书籍包括个人自传、传记19本和杰出女性群体书籍10本。个人自传、传记主要为世界著名女性政治家、科学家、商业领袖、女权主义先驱及著名女性励志人物的自传及他人撰写的传记。个人自传类如 《个人历史——〈华盛顿邮报〉女总裁格雷厄姆自传》,个人传记类如《绝代女王——克莉奥帕特拉》。个人自传书籍主要是对自身人生经历的回顾与感受,他人撰写的传记多是作者用更多元的视角书写女性人物,如《赖斯:世界上最有权力的女人》,注重赖斯在政治生涯中取得的成就。杰出女性群体书籍主要描写在历史进程中有较大影响的女性,如法国沙龙女人、获诺贝尔奖的女性科学家、总统夫人与母亲等。这些书籍从不同方面证明女性无论在政治、科学还是商业领域都可以取得突出成就,有利于人们正确认识女性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提升女性的社会地位。
(二)妇女/社会性别理论翻译书籍是对女性主义观点的深层展示
妇女/社会性别理论类书籍共46本,其中女性主义研究36本、社会性别研究5本、男性视角理论研究5本。女性主义研究书籍介绍各女性主义流派的经典理论。一是女性主义理论论文合集,如《女权主义理论读本》。二是各女性主义流派的理论叙述和他人评价,如《马克思主义与女性受压迫——趋向统一的理论》《女性主义思潮导论》。三是对女性主义与其他领域关系的探究,如《女性主义与后现代国际关系》,“分析了女性主义介入国际关系的三次争论,阐述了女性主义者如何从理论与实践上参与该领域的‘圈地’活动,构建女性主义的国际关系理论。”[2]2四是政治学和哲学观点下对女性主义的分析理解,如《女性主义哲学指南》,“全面反映了 21世纪女性主义哲学的研究特点和女性主义哲学在伦理学、政治哲学、形而上学和认识论等多个哲学领域的研究现状。”女性/性别基础理论书籍出版较多的原因是女权主义被广泛熟知后,女性主义经典理论著作为中国性别研究发展和女性学科建设提供资料支撑,同时国内高校开设女性/性别研究相关课程也促使着很多相关领域的国内学者翻译相关书籍。
社会性别研究书籍包括社会性别研究方法(3本)、中国性别文化研究(2本)。其中有对社会性别分析框架的介绍及运用讲解,如《社会性别分析框架指南》,介绍了国外社会发展项目中常用的几种社会性别分析框架及使用者评价,如哈佛分析框架,摩塞框架等,对中国发展项目有很大的指导意义,有益于组织者运用社会性别分析框架为女性谋取更多的权益和保障。[3]3—41995年世妇会之后,社会性别概念和理论逐渐被中国学术界了解和接受,但国内翻译出版的以社会性别研究方法作为主要内容的书籍很少,大都包含在社会学研究方法中,社会性别研究方法的普及度还不够。
(三)女性社会学/社会工作翻译书籍强调女性主义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女性社会学/社会工作类书籍共51本,其中女性与社会学32本、女性社会生活16本、中国女性研究3本。其中女性与社会学书籍包括女性社会学19本、两性问题7本、女性社会工作5本和女性学学科建设1本。女性社会学书籍主要内容为女性主义和社会性别视角下的女性问题分析、女性主义与社会的关系等方面,如《女性的奥秘》《完整的女人》。两性问题书籍涉及两性关系和两性差异研究,如《亚当的脑 夏娃的脑》。女性与社会工作书籍主要为女性社会工作理论及方法。大陆翻译出版的书籍并没有单独把女性社会工作作为主题,女性社会工作理论与方法大都归在社会工作理论与方法中,如《现代社会工作理论》。台湾有翻译出版专门以女性社会工作为主题的书籍,如《女性主义 社会工作 理论与实务》。女性学学科建设书籍阐述国外女性学学科建设、发展历程,如《当妇女提问时——美国妇女学的创建之路》。女性学学科建设书籍被翻译出版,反映出女性学学科在中国得到了重视和发展,借鉴国外女性学学科建设的经验,为国内学科建设提供参考。
女性社会生活书籍与女性群体相关的社会现象,如美容手术、职场性骚扰,使读者用更多样的视角,更客观公正地了解这些现象。如《新单身女人》,通过对30-60岁单身女性的研究,向读者展现出“单身不仅仅被看作婚恋关系中虚空的中转站,它会成为一种生活方式,一种带有很多变异、拥有需求和回报的令人满意的生活之路”[4]14。中国女性研究书籍是外国学者对中国女性生活状况和中国性别文化的研究,通过实地收集资料撰写书籍,对研究中国妇女运动和女性文化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如《中国妇女》。这些研究一方面体现出中国妇女发展在国际学术界有较高的关注度,中外交流合作为国外学者研究中国妇女问题提供机会。另一方面外国学者用不同的角度研究中国女性问题,为中国学者的研究提供了多样化的视角。
女性问题的背后潜藏着诸多因素,国外女性书籍重视从某一社会现象出发,探究它的成因及影响,提出解决方法,进而指导人们的实践活动。不同于理论研究性书籍,实践类女性书籍书写方式不仅可以吸引读者,而且更为大众所接受。
(一)探讨女性权利保障
女性权益类书籍共42本,其中婚姻权利保障4本、女性人权16本、女性与暴力22本。婚姻权利保障书籍主要为婚姻法的发展历程、婚姻关系中各方权利保护(包括婚姻中遗产继承、制定保障家庭利益的婚姻法律条约和处理婚姻关系中的冲突矛盾),如《婚姻·家庭和遗产继承》《结婚与离婚的法经济学分析》。女性人权书籍内容一是国际人权法中妇女人权的相关解释,如《妇女与国际人权法(第一卷):妇女的人权问题概述》《妇女的人权——国家和国际的视角》。二是对女性主义法理学的探讨,如《法律之前的女性:建构女性主义法理学》。
女性与暴力书籍包括暴力侵犯12本和性骚扰10本。暴力侵犯书籍内容为家庭暴力、儿童和青少年暴力。家庭暴力书籍涉及家庭暴力的预防、法律保护和社会工作的介入策略,如《家庭暴力者辅导手册》。儿童和青少年暴力书籍涉及儿童和青少年暴力的预防和保护,如《青少年暴力理论——抗逆力、危险和保护》。大陆在家庭暴力方面引进的书籍较少,台湾翻译的著作较多。
性骚扰是近年来受关注程度较高的社会问题,层出不穷的相关事件使人们更加重视女性性权利的保障。相关书籍主要涉及性侵犯的历史,即性侵犯法律化的过程,人们对性骚扰的认识过程,性骚扰的定义,性骚扰的产生原因,性骚扰的类型,性骚扰防范方法及儿童性骚扰,如《性侵犯的历史》《骚扰——无法回避的痛》等。
(二)寻求幸福真谛
婚恋与家庭类书籍共52本,包括两性情感研究30本、婚姻家庭社会学15本和婚姻状况研究7本。两性情感书籍包括幸福婚姻研究和两性情感问题分析。幸福婚姻研究书籍化解婚姻生活中出现的矛盾,为建设幸福婚姻家庭提供建议,如《婚姻战争——夫妻恩爱的秘诀》。两性情感问题分析书籍包括两性沟通技巧和个人如何正确处理情感关系,如《火星人和金星人——两性理解与沟通的技巧》。两性情感问题一直受到人们关注,提供两性交往技巧的书籍不同于理论化的研究,更多是通过生活中的例子和通俗易懂的语言向读者传递两性交往的实用技巧,同时呈现出截然不同的女性观。一些书籍鼓励女性走出情感的阴霾,理智地面对失意和挫折,如《聪明的女人聪明的选择》。但也有一些书籍在分析两性关系中,倡导女性应以丈夫的利益为中心,主旨是从女性怎样改变自身来构建和谐两性关系出发,降低了女性的主体性,强化了社会对女性的刻板印象,如《卡耐基夫人教你如何做男人的女人》。
婚姻家庭社会学书籍一是各国家庭生活史,内容为婚姻家庭产生的历史背景和不同时期家庭的形式特点,如《家庭史》。二是对婚姻家庭各方面的研究,如《情爱关系中的选择——婚姻家庭社会学入门》。婚姻状况研究书籍包括婚外遇3本、离婚3本及再婚1本。婚外遇书籍涉及婚外遇产生的原因和解决策略,如《修复你的婚姻——婚外恋发生之后》。离婚方面书籍涉及离婚的产生和怎样平和地过度离婚后的生活等方面,如《良性离婚》。再婚为主题的书籍是对再婚家庭的研究,如《再婚家庭》。
(三)关注身体保护
女性与健康类书籍共24本,包括女性身体保健12本、生殖健康9本、艾滋病3本。女性身体保健书籍涉及女性日常身体保护措施和身体保健方法,如《妇女身边的医生》《爱自己——女人篇》。这些书籍使女性关注自己的身体,认识到健康的重要性,但其中夹杂着一些以男性为中心的审美观念,容易使女性受到影响改造自己的身体,降低女性的主体性。
生殖健康书籍包括乳腺健康1本、怀孕与分娩3本及生殖健康5本。以乳腺健康为主题的书籍对隆胸手术和不良隆胸材料造成的问题进行分析,《乳房的控诉——从硅胶隆乳谈企业道德与消费者知的权利》,以乳房为研究主题的外文翻译书籍数量很少。以怀孕与分娩为主题的书籍涉及女性孕期的身体保护及心理变化过程,如《怀孕与分娩百科全书》。以生殖健康为主题的书籍包括两性生殖介绍、性教育、从两性生殖扩展到两性不平等地位研究和生殖健康与人权之间的联系等方面,如《男人的秘密》《生殖健康社会科学研究方法》。以艾滋病为主题的书籍对艾滋病的预防及治疗提出建议,如《艾滋病证人》。
(四)肯定女性艺术家的成就
女性与文学艺术类书籍共34本,其中女性生活文学作品19本、女性艺术家研究4本、女性主义文学艺术11本。女性生活文学书籍包括给女性提供建议的文学作品3本和描写女性生活的文学作品16本。给女性提供建议的文学作品包括杰出女性智慧故事和女性各阶段生活建议,如《读书疗法:女性生活各阶段的读书指南》。描写女性生活的文学作品以女性故事为主其中也涉及性文化、两性相处方面,这些小说突出了女性主体性,对女性自身成长有启迪意义,如《女拳师》《烟花散尽——侏儒和妓女的威尼斯传奇》。
女性艺术家研究书籍描写女性艺术家的发展现状,探讨女性艺术家在艺术道路上的阻碍及在男权社会如何构建话语权。如《女性艺术与权力》,通过对相关艺术作品的考察,发现艺术创作中隐藏着不平等的结构制约和意识形态,揭开了“父权加诸女性的权力论述的自然面纱”[5]9。女性主义文学艺术书籍包括女性主义文学批判、女性/性别视角下文学作品女性人物研究以及不同艺术形式与女性的关系等,如《吝啬鬼、泼妇、一夫多妻者——十八世纪中国小说中的性与男女关系》《激情的疏离——女性主义电影理论导论》。
(五)传播正确的男女平等观念
在女性外文翻译书籍中还有女性与教育、女性参与公共事务、女性与就业、女性与宗教、性别与传媒方面数量较少的书籍。
女性与教育类书籍共4本。主要内容为女性受教育的重要性,以及运用怎样的教育方法进行性别教育,对教育领域男女不公平现象的分析。女性与教育书籍指出当今教育模式中对女性的不公正待遇,反思男女不平等的社会原因,如 《教育大百科全书——女性与教育》。女性参与公共事务类书籍共4本。内容主要是女性的创业历程和参政运动,如《美国的激情、权力、政治——乔治敦女士俱乐部》。性别与传媒类书籍共6本。涉及媒介中女性形象的研究、女性主义媒介研究。媒介中女性形象研究,如通过对杂志中女性形象的整理分析,探讨女性刻板印象的成因。女性主义媒介研究涉及媒介对女性形象的建构和对此的批判,如《杂志封面女郎——美国大众媒介中视觉刻板形象的起源》《女性主义媒介研究》。女性与就业类书籍共9本。涉及女性领导力、某种行业内女性发展现状分析、女性就业指导和女性职场发展。这些书籍不仅有专门针对女性求职与职业发展的攻略,还从女性职业发展现状看职业发展中的性别不平等现象,以便引发更深层次的思考,如《职场女性行动指南》。女性与宗教类书籍共9本。主要是对女性主义神学及女性主义宗教心理学的研究。女性主义神学研究探讨史前女神时代社会文化及其与当今社会文化的差异。女性主义宗教心理学研究是对弗洛伊德和荣格著作中女性主义宗教心理学观点的分析,如《身体的复活——女性主义、宗教与精神分析》。
女性/性别外文翻译书籍的特点可以归纳为以下几方面:
第一,国外女性书籍种类众多,把女性主义理论与实践较好地结合在了一起。女性/性别理论书籍以理论研究为主,对女权主义理论进行了具体论述,对国内女性学科教学及学者研究有重要作用,但内容比较枯燥。女性/性别实践类书籍中婚恋与家庭书籍以日常情感问题作为例子,有着广泛的读者群,在一定程度上普及了女性知识。对知名女政治家、商业领袖、科学家的研究集中于对她们成功历程的描述,浅显易懂,有利于提高读者的女性主体意识,传播正确的性别观念。
第二,研究领域广泛,具有跨学科研究的特点。国外性别研究书籍在政治学、社会学、文学、心理学、法律、艺术等方面全方位分析女性/性别发展问题,也将这些学科相互融合共同探讨性别议题。
第三,与中国女性/性别研究的时代呼应性强。从1995年书籍出版数量及种类的分水岭中可以看出,国外性别书籍的翻译出版与国内相关领域研究的发展联系紧密,中国的女性/性别研究不断壮大与多元发展时,对国外相关领域书籍的需求也不断增加。
第四,体现出国内性别研究的局限性。我国翻译出版的女性书籍还是以传统研究领域为主,不利于我国学者对新兴女性/性别问题的研究和大众对新兴领域的认知。女性主义理论在国内普及较快,但局限于中国的学术界。
第五,翻译出版中性别视角的缺失。国外一些书籍中不正确女性观的传入,反映出我国翻译工作者和出版社工作人员没有较为正确的性别观念,缺乏较全面的性别培训,需要加强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的宣传。
[1] (以)苏拉密斯·萨哈.第四等级:中世纪欧洲妇女史[M].林英译.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3.
[2] (美)克瑞斯汀·丝维斯特.女性主义与后现代国际关系[M].余潇枫,等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3.
[3] (英)坎迪达·马奇,等.社会性别分析框架指南[M].社会性别意识资源小组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4] (美)伊·凯·崔姆博格.新单身女人[M].崔莹辉译.重庆:重庆出版社,2008.
[5] (美)琳达·诺克林.女性,艺术与权力[M].游惠贞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