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少凡
(郑州师范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0)
在鸦片战争后,中国的国门被西方列强强行打开,从此中国进入了压迫以及抗争并存的时期。中国近代史是一段较为屈辱与惨烈的历史,对于我国各个方面的影响都较为巨大。其中,对于近代中外关系的影响最为深远。鸦片战争以及不平等条约的签订都是中外关系发展中较大的事件,将中国与外国紧紧的连接了起来。可以说,鸦片战争既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也是近代中外关系发展的开端。
在地理位置上,我国与越南、老挝、缅甸、琉球以及朝鲜等国家相邻,这些国家都存在于我国的周边,且国力又弱于我国。在历史上,这些国家基本都是向我国“进贡”的国家。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我国与这些临近国家的关系属于封建等级制的关系。在这一封建等级制关系系统中,我国是中心国家,而其他国家都是附庸小国。在这一时期,与我国的关系较为密切的国家有越南、朝鲜以及琉球等,同时,也是我国该时期对外关系的基础以及主要支柱。
由于地理位置的原因,俄国可以说是与我国唯一有着外交关系的欧洲国家。中俄的关系在历史的发展中时好时坏,有着不断变换的特点。我国与俄国的主要分歧为边界问题。基于这样的情况,我国与俄国外交关系的主题就是边界以及边境有关的问题。在清军入关并在北京建立新王朝的时期,俄国人派遣了“远征队”来到了我国的黑龙江地区,强占了我国的领土。而我国也对此进行了顽强的抵抗,分别在1669年和1728年对中俄的边界进行了界定[1]。
在十五世纪末期,欧洲人发现了通往东方的航线,为了谋求更多的利益,西方各国陆续的来到了我国进行贸易的发展。从十六世纪一直到十九世纪,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美国、比利时等国家先后踏足我国的领土。早期的殖民主义者曾经试图在中国建立殖民据点,夺取中国的领土。这些国家通过鸦片输入、宗教渗透以及掠夺等手段不断地侵犯着我国的主权以及利益。尤其是英国,为了扭转贸易逆差,英国向我国输入了鸦片,并引起了鸦片战争的爆发。
鸦片战争对我国与外国的关系格局进行了重新的定义,鸦片战争也奠定了中国的外交模式,即不平等条约签订的“畸形外交”。例如,中美《望厦条约》的签订、中法《黄埔条约》的签订、中墨《通商条约》的签订等等。这些不平等条约的签订都将我国定位在了“被侵略国家”的行列中,这样的中外关系影响了我国二十世纪八十及九十年代的对外政策的导向。
在我国近代史中,由于权力机关的变动较大,且相对频繁,所以并没有建立起一个对外关系管理的行政主体。在这样的条件下,当时领导中国的政体就是对外事务的发言人。在我国的近代发展中,阶级斗争变得更加激烈,中外关系也变得更加纯粹。英国、美国、日本、法国、德国以及意大利为了拓宽对我国政务的发言权,与当时较为有实力的军阀形成了联盟[2]。由此,我国的对外关系不断向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
由于鸦片战争的爆发,我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而这样的社会性质严重限制以及影响了我国的对外关系。在与其他国家进行外交活动时,我国失去了独立自主的能力,使得外交演变成奴役我国人们的工具。然而,随着我国的政治斗争的顺利开展和胜利,共产党逐渐掌握了我国的核心政权。同时,中国共产党坚决实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不断推动平等互利的外交关系的发展,开辟出了一条符合我国国情的、独立自主的外交道路。由于屈辱外交的发展时间较长,我国取得独立外交的胜利是十分不易的。
李鸿章应该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位“外交大臣”,在中国近代史开端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虽然以李鸿章为领导的外交使臣签订了一系列的不平等条约,但是这些条约也促进了我国近代外交的发展。从鸦片战争一直到解放战争,我国近代外交模式没有改变,其影响一直持续到解放战争的胜利。中国近代史的发展推动着我国近代外交的发展。中国近代史让我国人们深刻的明白了“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激励着人们勇于与列强做斗争。同时,在进行对外交流时,通过学习以及吸收西方的先进技术和外交知识,使得我国的外交能力得到总体的提升,也为今后的对外关系建立与发展提供了参考。
综上所述,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影响着我国对外关系的发展。我国人民通过外交了解到只有不断的奋斗、创造民主型社会才能实现国家更好的发展。同时,中国近代史给近代中外关系打下了基础。无论是在外交制度上,还是在外交规范上,中国近代史都为我国近代的外交活动提供了大量的实践依据,推动了我国外交关系的良好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