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设有数学味的导入 让学生思维飞扬

2018-01-25 23:25徐长凤
河北教育(教学版) 2018年6期
关键词:计算器孙悟空小数

○徐长凤

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一堂课的导入环节设计得是否恰当,直接影响着这节课的教学效果。笔者曾经历的一次同课异构活动(《一个小数乘十百千的变化》),就对这一点深有感触。

一、三种导入

【案例1】

出示孙悟空图片。

他是谁,你们认识吗?孙悟空有件宝贝,是(金箍棒),神奇在什么地方?(要他变长就变长,要他变短就变短)

孙悟空想请同学们帮忙算算金箍棒的长度,行不行?

金箍棒的长度原来是25.04分米,孙悟空念声口诀,长度变成原来的10倍,现在有多长,你会列式吗?(25.04×10)如果是变成 100倍、1000倍呢?(25.04×100,25.04×1000)

会算吗?好像没学过?用计算器计算。

仔细观察算式和结果,其中有什么奥秘?

教师将学生熟悉且喜欢的孙悟空带进课堂,以那神奇的金箍棒为题材编成问题,让学生来解决,确实令学生感兴趣。可是,对孙悟空和金箍棒这样外在的形式,学生兴趣持续的时间并不长,到探究算式规律时,前面的情境设置就完全没有了用处,因此,这样的设计目标单一,有为导入而导入之嫌。

【案例2】

师:同学们,计算对你们来说是最拿手的吧,下面老师就来和你们比一比。敢吗?你们如果口算拿手,可以直接利用口算,当然你也可以笔算。如果实在不行,也可以请桌上的计算器帮忙。开始。

师:(很快)我好了,停。做完的举手。(没有学生举手)老师这种本领你们也行,想不想跟老师学。

生:想。

出示教师所做题:

5.08×10=50.8

5.08×100=508

5.08×1000=5080

与学生所做题目不一样!这时学生才恍然大悟。接下来,学生在对这一不公平比赛的质疑中,进行着算式规律的探寻……

这样设计导入,有着双重功效。首先,课堂比赛是学生喜欢的形式,能在很短的时间内安定学生情绪,激发学生兴趣。其次,好胜是每个孩子的天性,比赛结果的差别,比赛材料的不同,能引起学生探究的欲望,促使学生把注意力很快就集中到这三道算式上来。不过在这样的导入中,也有另一种情况,有不少学生会长时间纠结于“比赛不公平”。因此,在探究规律环节,他们还不能调整好心态,出现了一种消极对待的情绪。

【案例3】

出示:用计算器计算2.736×10、5.04×10、3.9×10。

(学生计算,汇报结果。)

师:水平不错,再来一题。

出示:3.141592653589×10。

师:怎么了,到现在还没算出结果。

生:输到3.14159265358,9输不进去了。

师:噢,位数太多,计算器也帮不了我们的忙!那么结果究竟是多少呢?

生:等于31.41592653589。

师:噢,计算器都算不出来,你怎么知道的?

生:我是受了上面三道题的启发,只要把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

师:对不对呢?一起来观察,这三道算式都是一个小数乘10,乘出的积和原来的小数相比,什么没变?什么变了?

生1:数字没变,大小变了。

生2:数字排列的顺序也没变。

生3:小数点的位置变了。

这样导入与前两个案例相比,虽然都注重激发学生兴趣,但还有着两方面不同。第一,呈现的材料(三道算式)与前面的不一样;第二,学生的状态不一样。这一设计中,学生自己遇到问题时,不是被动地等教师的指令,而是主动地去猜想解决,寻找其中的规律。导入与新课环节不再给人两张皮的感觉,整个教学水到渠成,浑然一体。

二、比较分析

同样的课题,同一个环节,不同的处理,却带来不同的效果,这都源自于教师不同的理念。

教师1非常注重激发学生兴趣,不过他更注重外在的形式,采用的是非数学方式。所谓“非数学”,即不注重数学的本质,而是通过一些外在手段激发学生兴趣。这是其他学科也可以采用的,如将卡通人物引进课堂,讲故事等,不过只能引起学生短暂的兴趣,到了真正的新课环节,就不再有作用。一般低年级学生比较适合采用这种方法。

教师2已经摒弃一些外在手段,关注数学本质,从数学材料本身入手,从而快速达到安定学生情绪、激发学生兴趣、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效果。不过由于教师采用了教材中的三道算式,算式中,小数点移动不典型,有整数小数点被省略问题,也有小数末尾添0问题,因此,课堂上学生存在无根据胡乱猜想的现象,最后,教师只好“牵着学生的鼻子”完成后面的主体环节。

好的数学课,真正能打动人心的,还应该是数学本身的魅力和力量,除此,别无其他。教师3不仅能做到激发学生兴趣,吸引学生注意力,更重要的是从数学的本质出发,能激起学生思维,促使学生主动地猜想、验证,让学生真正做了课堂的主人。

三、价值启示

1.导入要重视儿童的情感——有趣。

有趣就要做到常变常新,也要注意学生年龄特点。可能在一年级,学生还对孙悟空等很感兴趣,可是学生已经到了五年级,童话中的那些人物,在他的生活中、课堂上,不知道被家长教师用了多少次,早就听腻了,出现了审美疲劳。因此,特别到高年级,教师要根据每节课的内容,从数学的角度去设计有趣的导入,引发学生兴趣。

2.导入要重视数学的本质——有难度。

有难度学生才有主动探究的欲望。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如何点燃这“发现”之火、“研究”之火、“探索”之火显得尤为重要。在教学中,教师创设的导入不该一切都是四平八稳的,而要制造一定的难度,让学生“跳起来才能摘到桃子”,这样,就会引起学生强烈的探索研究的兴趣,渴望解决问题,从而全身心地投入学习活动中,在“摘桃子”的过程中,同时也让思维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教师3采用的“3.141592653589×10”这样一道位数特多计算器无法计算的题,不仅包含着圆周率这一知识,还给人一种视觉冲击,本身就充满了挑战,一下子就激起了学生的好奇心、好胜心。

3.导入要重视学生已有经验——有坡度。

有坡度才利于学生进行主动探究学习。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而教材例题中的“5.08×100=508”整数末尾的小数点被省略,“5.08×1000=5080”末尾添了0,不利于学生猜想。因此,这里改变算式内容,用三道全部是一个小数乘10的算式来分散难点,再用一道位数特多计算器无法计算的题,激起学生认知冲突,有利于引发学生主动猜想一个小数乘10的规律,再拓展到猜乘100、乘1000的情况,让课堂的导入变成一种无痕的环节,学生没有等着教师发下一个指令,已经主动去观察猜想算式中的规律了。

总之,我们设计导入时,能够多点思考、多点创新,或许导入就不仅仅是“导入”,它也可以是这节课知识架构的附着点、生长点,更可以是学生思维的一个支点。而教师只有心中能始终装着数学,装着学生,用“以数学的本质来促进学生思维”的理念来设计每一堂课,每一个导入环节,才能上出一堂有“数学味”的数学课,才能上出一堂有生命活力的数学课。

猜你喜欢
计算器孙悟空小数
秒变孙悟空
快递来了个孙悟空
小数加减“四不忘”
我国古代的小数
小数的认识
小数的认识
我和孙悟空的一天
[计算器不是万能的]
一个损坏的计算器
计算器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