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里”字缘一线牵汉字溯源学文言
——我的“汉源文言文”课程故事

2018-01-25 22:58卫广周
小学教学(语文版) 2018年5期
关键词:汉源刮胡子古文

◇卫广周

2011年9月,我到河南师范大学参加“国培”。在那里,我认识了李万里老师。他给我们讲述了一些汉字的有趣故事,比如“大”字是一个人正面站立伸开双臂的形象,“夫”字是一个成人头上插簪的形象……从此我便深深地喜欢上了汉字。2016年,我到济源市去听报告,又认识了“汉源语文”的创始人孙万里教授。两位老师的名字里都有 “万里”,都是讲授汉字的,他们把我引上了学习汉字、教学汉字的“万里”成长路。

在对汉字进行一段时间的钻研学习之后,我发现只要了解了汉字的最初来源,就会比较轻松地理解这个字在古诗或文言文中的意思。当我获知2017年秋季开学,我将会教六年级学生的时候,我想,如果在我们班开设一门用汉字溯源(追溯汉字起源)的方法学习文言文的课程,让孩子们在小学就接触一些文言文,并且用这种方法来激发他们学习文言文的兴趣,那么等他们到了初中以后就不会那么畏惧文言文,学习起来也就比较轻松了。于是,暑假里,我就开始了“汉源文言文”课程的准备工作。要教授学生文言文,首先得有内容、有教材。要想在极短的时间内给学生编一本“汉源文言文”教材实在是太难,于是我就想到了“拿来主义”,先借别人的文本用,再开发出自己的课程。接下来,我就开始在网上搜索小学文言文方面的有关书籍。为了发挥不同书籍之间的互补作用,我还买来了朱文君的《小学生小古文一百课》、方舟的《小学生小古文200课》、周晓霞的《小学文言一百课》、夫子主编的六年级《国学小古文听读练》。对于学生统一学习的教材,我建议学生买了朱文君的《小学生小古文一百课》。给学生讲的内容主要以《小学生小古文一百课》中的部分内容为主,适当穿插其他书本上的内容。我在班里开设“汉源文言文”课程的教材问题就这样解决了。

我带领学生学习的第一篇文言文是《守株待兔》,因为他们以前已经学习过这则寓言的白话文,对这则寓言的内容已经了解,所以学习起来不会感到太难,容易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当我在黑板上板书完题目之后,我问学生:“我们以前学过《守株待兔》,知道其中的‘株’字是‘树桩’的意思,那么你们知道它为什么是树桩的意思吗?”学生一阵思考和讨论之后,一个个抬起头来用渴求的眼神望着我,似乎在说:“老师,你就别卖关子了,快告诉我们是为什么吧!”我告诉他们:“这个‘株’字,它最初写作‘朱’,而‘朱’字的甲骨文是这样写的:。中间的一长竖表示树干,上面的短线表示树枝,最下边的短线表示树根,中间的一横是指示符号,指的就是树露出地面的树根和靠近树根的这个部分,这部分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树桩了。”我一边讲,一边对照着甲骨文字形给他们比画。当我讲完之后,随着“哦——”的声音,学生们紧绷着的神经放松了,刚才一动也不动地注视着我的眼珠开始活动了,向前倾着的身子也恢复了原样,我似乎听到了他们内心在说:“哦,原来是这样啊!”在这节课中,我还用汉字溯源的方法给学生们讲了“走”字为什么在文言文中是“跑”的意思、“折”和“析”字的区别。一节课下来,学生们体验到了发现的快乐,他们才知道汉字原来这么有趣,学习文言文原来这么有意思。

“曰”字在文言文中经常用到,我就用汉字溯源的方法,让学生对“日”字和“曰”字进行比较。对于“日”字是怎么变化来的,学生在一年级的书上就已经学过,比较熟悉,我就没讲。我给学生出示了“曰”字从甲骨文到篆书再到楷书的演变过程,学生从这个演变过程中知道了“曰”字为什么表示“说”的意思,记忆深刻,再在古文中遇到“曰”字的时候,他们就懂得它的意思了。结合别的课,我还用这种方法给学生讲了“夫、子、之”等文言文中常用的字。

在用汉字溯源的方法给学生讲文言文时,我也会适时地穿插一些相关的课外知识。有一次讲到《菊》一课,里面有一句:“性耐寒,严霜既降,百花零落,唯菊独盛。”我首先问学生:“这个‘耐’字在文中是什么意思?”学生根据上下文和平时的积累猜测是“经得起”的意思。我接着问:“那为什么这个字有‘经得起’的意思?”这一问,又把学生问住了。于是,我结合课件给他们讲解:“‘耐’字左边的‘而’表示两颊的胡须,右边的‘寸’表示‘手’,合起来就表示用手剃去两颊的胡须。剃去两颊的胡须在古代是一种比较轻的刑罚。”讲到这里,我故意停顿了一会儿。正在等我讲下去的学生愣了一下,马上就有人忍不住问了:“剃去两颊的胡须在我们现代是非常平常的事,我爸爸就经常刮胡子呢!老师,您不也经常刮胡子吗?”他这一问,把其他同学问乐了。既然大家笑了,我就接着逗一下吧:“你说得很对,现在的成年男子大多数都刮胡子,如果不刮胡子,那他很可能是艺术家,也有可能是疯子。”同学们又是一阵大笑。我等学生的笑声停了,接着说:“《孝经·开宗明义》中有这样一句话:‘身体发肤,受之父母……’”还没等我说完,学生就接着对出了下面的部分:“不敢毁伤,孝之始也。”我说:“对了,古人认为自己的头发和皮肤都是父母给的,如果有所毁伤的话,就是对父母的不孝。就像《弟子规》中所说的:‘身有伤——’”学生接着说:“贻亲忧;德有伤,贻亲羞。”我又接着说:“因此,古人都有留发和留须的习惯,如果把一个人两颊的胡须剃去了,那么这个人就显得与别人不一样,其他人看了就知道这个人犯罪了。又因为剃去两颊的胡须这种刑罚比较轻,人们还能忍受得了,所以,这个字就引申出‘经得起、受得住’的意思。”学生们听到这里恍然大悟,刚才心中的问号变成了感叹号。接下来我又给他们讲了“髡”字的含义和曹操“割发代首”的故事。一节课下来,学生们收获满满,幸福满满!有的学生下课后迫不及待地借来了《三国演义》,把曹操“割发代首”那部分读了又读。

就这样,在两位“万里”老师的启发下,我和我的学生沐浴着汉字文化的甘霖,感受着学习文言文的乐趣,幸福地行进在“汉源文言文”的大路上……

猜你喜欢
汉源刮胡子古文
中古文學劄叢之二(五題)
乌斯河汉源
古文中走出的“超能力者”
王小二刮胡子
乡村振兴的汉源实践
读《隶定古文疏证》札记
刮胡子
刮胡子
今为古路添“新路”,精准扶贫绘蓝图——写在中国恩菲四川汉源古路村索道建成之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