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负玉子
当今属于崇尚品牌的时代,从小给孩子使用名牌,在许多家庭也是稀松平常的事,家长给出的最站得住脚的理由是:“培养孩子的审美观和生活情趣,也需要从娃娃抓起,对品牌和品位的认知是其中一部分。”
毫无疑问,许多品牌在设计上确实有一套,否则很难让消费者为品位而掏钱。但许多家长可能没想到,公众的品牌认知中有一个隐蔽的倾向,就是借外在品牌来弥补个人内在缺陷。在现实生活中,不难发现最有“范儿”的上层人士,未必在意品牌,甚至没有穿着品位一说。无论巴菲特还是扎克伯格,都没有令人特别有印象的品牌嗜好。
品牌更多时候只是虚荣的代名词。一个人要改变内在的品位缺乏不容易,但借助品牌上身,营造外在品味只要有钱就能办到,所以用后者替代前者,更轻松易行。所谓“虚荣”就是说,最后获得的成就感是虚假的。对于许多家庭来说,从小让孩子使用品牌,最终可能只是培养了孩子的虚荣,如果孩子内在素质没得到真正提升的话。
不要让孩子陷入虚荣之中,是我始终抱有的警惕。食品必须安全和卫生,营养和均衡也不可少。玩具当然要好玩,但有意思的同时,还要有意义。服装整齐合身是需要的,色彩必须符合男孩子阳刚的性别特征,风格平实朴素。唯一要求品位的是阅读,不能列入经典的作品不会出现在购书单上。连最初推荐给他的动漫都是经典之作《棒球英豪》,因为里面有积极的价值观。
尽管如此,还是让我观察到了孩子虚荣心的露头。
我孩子从小学习成绩不佳,中考差了6分,连区重点都进不去,只能上普通高中,上学路上每天需要骑车单程40分钟,途经车水马龙的交通要道,让我天天担惊受怕。
转眼两年过去了,进入高三,最后一年如果没有改观,考不上大学,他的人生列车只能进入另一条轨道了。为了减轻体力消耗,同太太商量之后,决定给他购置一辆电瓶车。现在说起来小菜一碟,放在2005年,2000元以上的价格,也算家里的“大件”了。
记得那天晚上回家,冷不丁地看到家里来了一台豪华电动自行车,外观张扬,抵得上一台轻便摩托车。我第一反应就是“过于奢华了”。随即联想到孩子骑着这车上学校,同学会有什么眼光,心里不由得掠过一丝不安:“不得体”。尤其考虑到孩子在学业上一塌糊涂,还要在交通工具上故作炫耀,如果放任他,只怕从此更会让孩子“内在不足外在补”。
于是,我当场决定去商场退货,最后赔了钱,才退货成功。还同太太商量好,不再购买新车,转而向孩子外公借一台使用多年的老式电瓶车,让孩子骑着去学校。我知道“破车”会让孩子丢脸,但他必须明白,学业糟糕要远比“破车”更让人丢脸。
这件事对孩子心理冲击很大。一个多月后,一天大雨倾盆,孩子没带雨衣,回来的路上车胎被扎破了,只能推行回家,淋了个透湿。到家后,孩子发火了,说路上真想把车给扔了。我毫不同情地告诉他,如果这台车没了,他就继续骑原来的自行车。我毫不通融的态度,让孩子窝在心里多时的火无处发泄。第二天,车修好,他骑着上学去了。
事情过去多年了,当时的情景仍历历在目。我相信自己在整个过程中的态度和处置办法,对孩子后来的人生影响很大。他就是在高三那年的10月底前后,学习态度开始变化,最后奋起直追,高考分数在全校名列前茅,连老师都没想到本校会有学生考进如此热门的大学。
更重要的是,我孩子对品牌之类的外在显摆从不敏感,穿着上毫不在意,妈妈买什么衣服,照穿不误。创业之后,他带领小伙伴一起奋斗,认真踏实,不事张扬,得到社会认可,26岁当上政协委员,28岁当上人大代表,但始终保持整齐朴素的外在形象,以阳光实诚示人,得到大家的接受和赞许,业务上因此沾了不少“便宜”。说实话,我并不认为,这完全是因为我的一时坚持,如此“福报”让人不敢奢望,还是算作“幸运父亲”的又一次意外之喜,比较合理。